传媒公信力与自我监管的神话

1999-02-15

  我第一次到多伦多福特演艺中心欣赏钢琴名家殷承宗的《黄河礼赞》音乐会,进入音乐会会场时,很意外地不用恭听工作人员的扩音器讲话,提醒出席者不要吸烟或者不准录音录影之类。只见现场数百人都坐在那儿静待演奏者出场,气氛之佳妙、详和,得未曾有,舒服得很。如果同是开一场这样的音乐会,场地换作香港的大会堂低座演奏厅,恐怕大家都会很熟悉一些演出前「指定动作」,当局播出一段双语的录音声带,叫听众不准做这样切勿做那样,一字记之曰:管。杀风景!


电视台往往为追逐高收视而漠视社会的影响。

  由此联想到,出席音乐会自有一套礼仪和规范,与会者心中有数,发挥自律精神,协助演奏者顺利演出。回想近年香港主流传媒生态,彷佛白卷英雄张铁生掀起反潮流歪风,打破既有秩序尽向无政府、无规范倾斜。主流业界自以为能在市场上找到最多受众的,就有资格称为强势传媒!报刊销量、电台电视收听率、收视率数字,更成为商业噱头加以绝对化,当作唯一衡量传媒表现的指标;为了争取这个「高」指标,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理会传媒专业守则,更不会顾及传播影响。莫非香港传媒圈也走到不思长进的退化境地,真的要人家出面管束,才肯去做回自己的本分?

传媒公信力的危机

  你看,传媒行业堪称多事之秋,对内,商业竞争日益加剧,报道手法超越火位,所在多有;对外,引来社会人士恶评如潮,传媒的可信程度江河日下。

  在市场导向的大气候影响下,传播事业有丕变为一种「传播商业」之虞,新闻工作商品化,部分传媒业者在广告利诱下,迎合市场多过报道事实。另外有业者为了制造新闻轰动效应,一再剥削社会上弱势的新闻对象。新闻守则云乎哉,口惠而实不至。我对业内的观察是,部分行家甘受制于非传媒事业出身的管理人的指挥棒,扭曲新闻行业亟需的人文价值观,放弃专业精神,不惜沦为纯受众主导的买家市场(buyers market)工作者,大言不惭,认为「顾客要什么便供应什么」绝无丝毫不妥。慢慢地将商业市场的「想要」(wants),取代新闻工作的「需要」(needs)。传媒商品化、娱乐化和低俗化的主要危机在于,新闻专业守则弃如蔽屣,生产者和产品之间的价值割裂加剧,工作者和受众的意识对立加深,矛盾不易调和,演变为公信力的危机。自我监管不成,自律机制失灵,有人担心,政府可能会借助民意加强立例管制。


商业竞争日益加剧,传媒报道手法超越火位。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发表传媒可信度(公信力)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回归一年以来,香港传媒可信度评分普遍下降,而且是整个新闻界面临的问题,而非个别机构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来是竞争压力加剧导致传媒内部失控,二来是外来政治干预的阴影继续存在所致。中大新闻与传播学系指出,传媒公信力不足,容易引致政府加强对新闻界的干预;一旦负责监察政府的传媒变成被监察者,将是传媒的灾难和社会的不幸。

美国新闻界立场偏颇

  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去年委托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八的美国民众认为,新闻界立场偏颇;逾八成美国人指新闻传媒报道煽情新闻是基于刺激的因素,而非取决于新闻价值。最近十年来,公众信赖新闻程度有减无增,美国传播学者巴迪根(Ben H. Bagdikian)引述调查数据指出,一九九三年,美国人对新闻抱有的信心,由一九八八年的五成半剧降至只剩下两成。

  无可否认,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报道手法及香港陈健康「人办」问题的处理等事件上,传媒一再以不当的报道激发公众责难;而在主流报业中,小报新闻学(Tabloid Journalism)抬头,绝非一件好事。为了内部监察新闻作业水准,美国部分新闻机构设有类似冤情大使的机制,作为制衡报社不良报道的力量;可惜,全美约千五百家日报当中,肯主动花钱设立类似自律编制的不足四十家。这对于制裁误用、滥用新闻自由的业者来说,实在九牛一毛。

西方传媒垄断现象

  这些横向的自我监管机制尚属其次,纵向的传媒垄断现象,更使评论人忧虑公众知情权是否得以保障。在美国和加拿大,讲到传媒集团化,本质就是垄断化过程。全美国一千五百家日报当中,百分之九十九是以「一市一报」方式经营,缺乏竞争对手。而全国四大电视网络ABC、CBS、FOX和NBC,加上旗下地区附属电视台/电台,因为拥有权濒于寡头垄断性质,让受众每天看到的,几乎接近工厂流水作业式的标准化内容,另类选择不多。


在西方主流报业中,逐渐出现小报新闻学抬头歪象。


  学者巴迪根关注到,美国人表面上拥有千五张报纸、逾万家杂志、上万家电台、一千家电视台,实际上是二十多家财团包揽全国大多数传媒机构业务。这样,二十来个传媒巨霸的主管,俨然组成私营资讯及文化部(Privat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长期操控全国民众耳目。而讲到自我监管的文化,不啻是一些超级财团总裁的同侪文化(peer culture),包括军工企业、石油化工行业、跨国烟草商和娱乐企业等,因此常遭人诟病,社会公器私用化,朝商业利益不断倾斜。例如,美国广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母公司是迪士尼集团(Disney Group),一九九五年收购成功时,先后辞退批评过迪士尼的编辑人及评论人。在这类大机构中,所有权出现变动后,不少资深编采人员被高层罗致为管理精英,改由工商管理硕士级人马出掌编采帅印。类似策略反映了迎合集团的商业利益,多于向新闻的诚信规条负责,遑论创新传播理念、启迪公义和善尽社会责任。

社会公器倒变利润挂帅


在商业利益不断渗透专业新闻领域下,业界必须发挥自律精神,紧守岗位。

  商人经营传媒行业,利润挂帅第一,这样外行领导内行,新闻报道一方面庸俗化、低俗化,同时更受到所属财团时隐时现的企业利益所干扰,常使商品消息伪装为新闻报道加以发布。编辑自主、新闻独立的原则,不免沦为纸上谈兵的笑柄。


外国一些传媒巨霸,俨然组成私营资讯文化部。


  社会公器一面倒变作榨取商业利润的机器,有时的确使人灰心。但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情,担心也没用。缺乏雄厚的商业实力,根本就不可能办出一张像样的新报纸来。好像在加拿大,去年十月创刊的新报纸《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就是由报业大王布莱克(Conrad Black)经营的,准备跟目前拥有老牌大报《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的汤姆森(Thomson)连锁报业集团打一场硬仗。加国其他主要报业集团包括多伦多星报集团、太阳报系集团以及Quebecor等。商人办报的问题症结在于,一些企业财团对传媒的垄断情况,往往限制了新闻报道的幅度,也暗里局限大众选择的范畴。我认为传媒评论人应该不断提醒报业主,有没有自觉提供足够空间,分隔开新闻和非新闻的业务,使新闻从业员不致在集团利益箝制下自我设限,自我审查,委曲求全,甚至报道不力。否则,所谓传媒自我监管,不过敷衍受众的神话吧了。


公信力是一家优秀传媒机构的基石,报业主亦须主观努力配合。

发挥自律精神老板有责

  正如九八年九月发表的《香港电台节目制作人员守则》第四章所说,公信力是一家优秀传媒机构的基石,必需长时间建立起来的;从业员也要时刻警惕,以保持公众对传媒的信赖。另一方面,我认为报业主的主观努力配合,也是不可或缺,因为光有从业员实践报道翔实公正不偏不倚力求避免利益或角色冲突,那还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有勇气去问,在报业所有权越来越集中,商业利益不断渗透专业新闻领域,使到资讯传播过程受到既得利益限制之后,新闻报道究竟漏掉了什么。


新闻从业员要时刻警惕,以保持公众对传媒的信赖。


  目前需要自我监管的,实在不应止于前线新闻工作者;大老板也要了解到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并不可能只为集团利益服务。如果业者肯经常反省这个问题,传媒公信力看来就不用日夕挂在嘴边,一如福特演艺中心今天已经毋须在每场演奏会开始前,提醒观众不准吸烟、不准录音录影,诸如此类。事情就是这末简单。


为争夺亿万观众,美国媒体近年出现兼并垄断浪潮。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

假新闻 Vs 新闻自由

彭家发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