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Insight

2011-05-13


  去过德国好多次了,每次都是因为工作关系,每次都天寒地冻,念起都怕怕。今次也不例外,不过好啲,在春暖的三月去了位于Berlin不远的Postdam,一所名为HFF的电影学院所举辨的训练班 Insight Out。

  主要来欧洲的四十多个学生中,只有我一个是亚洲人,他们大多数都是摄影师、电影特技人员、视讯或音响工程师等等,明显地他们是来学技术的,在创作方面的学员,例如导演,真是寥寥可数,心一惊,死啦,会唔会听唔明。

  不过幸好一开波,今年课程的重点就吸引我,3D storytelling。原来德国掌握3D非常好,甚至很多荷里活的3D电影制作也在此进行,例如Heather Graham及郎朗主演的‘The Flying Machine’也在位于Berlin一个名为 Camelot 的片厂拍摄。 故事大约是讲一个魔幻钢琴,时空交错云云。

3D带来新的创作方向
  说实话,3D并不是新事物,我记得细细个的时候已第一次戴着一蓝一红的眼镜,睇过人生第一部3D片,觉得儍瓜,且戴着如此眼镜,睇得辛苦。3D电影也因此沉寂了几十年,直到最近,观众发现如果还要去戏院睇戏,3D可能系原因之一。

  而拍摄3D最大的困难之处乃在于技术的精确度,要使二部摄影机架在一个反光镜的Rig上,已是一个庞然大物,且要把它们同步synchronize又是一个要求精确的工序,此种丝毫不差的要求,试问除了德国人外,又有谁能及呢?

  在课堂上,Insight out 请来不少在3D发展上可谓手执牛耳的人物前来赐教,其中一个猛人就是François Garnier,Wim Wenders 最近在欧洲大卖的3D 纪录片‘Pina’,François 正是其3D顾问。

  根据François说,Wim Wenders原本只想拍一套有关现代舞家Pina Bausch的纪录片,但当开拍在即,Pina Bausch却于2009年突然与世长辞,与她份属老友的Wim Wenders一方面很伤心,另一方面更加强他开拍纪录片的决心,要为Pina做点事情。但Pina已不在人间,点拍呢?在一段长时间,Wim Wenders的思绪处于胶着的状态,直至他想起3D。对了,舞蹈是肢体动作与空间的表演艺术,对此,平面的2D摄影从根本就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难以带动观众进入Pina的舞动世界,3D正好弥补此不足。

  Wim Wenders从来没有拍过3D,于是找来François,经过一轮的试验、商讨后,Wim Wenders决定旣然Pina已离去,所以不需勉强在片中交代她的人生歴史,他只想世人在电影院体验Pina的舞蹈,于是他作出如此声明: “I want to make a documentary film about Pina Bausch in 3D, not more not less.”

  电影技术是冰冷的,3D、特技也如是,但发展有时真的是硬道理,这次,3D技术正好为Wim Wenders带来新的创作方向,走出现实中限制的死胡同,更为观众提供新鲜感。试问就如文化气息浓厚的欧洲,普罗观众又怎会提起兴趣购票去看一套有关现代舞的纪录片呢?加了3D就明显不同了,你说绰头也好,卖点也好,我确实在荧幕前后充份体会到舞蹈的空间走动,情绪由前到后的跳动,张力发挥淋漓尽致。Pina打破了歴年电影纪录片的票房,证明了观众需要新鲜感、新刺激。

3D Vs 2D
  只是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用3D讲故事的发挥空间有几大?我们知道动作或任何的动感的场面,3D都大派用场,但其他方面呢?一个戏剧的发展包含人物之间的互动、冲突的情节,即所谓的情节,文场戏,到这些时刻,用3D会否有啲无谓呢?这其实又回到我儿时看3D之后的感想,噢,看过了,就是立体,啲嘢会飞出嚟,第一次看嘛,很有新鲜感,就系咁,下次会唔会再看?睇吓点,多数唔会,点解?因为已经没有新鲜感了,就系咁简单。

  在Postdam的Insight out大家兴高彩烈地谈论3D之际,什么技术,点样解决,我都想提出这个问题,但又好似不是时候,老实讲,人哋嗰嗰都咁兴,你突然抽身退后一百步,一盆冷水咁泼埋去,问一套戏、一个剧本,点解要拍3D?可想像大家都只会即刻静哂,一齐望住你,唔出声,心里想,咁你嚟做乜?都咪话唔瘀,都系唔问住喇。

  要知道是,很多2D电影的电影语言都不能或者不应该用于3D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拍一场二人对话的戏时,在中镜的处理里,在画面的一边前景我们多选用放置其中一个人半边身体,多不连头部,由腰手或到肩膊,而主体的另一个对话中人物即会完整地放在后景,原因是可加强二人的关系感,而又不失使拉近观众与主体人物的距离,增强注意力,即所谓连膊;但系3D就要小心,因为如果照办的话,在立体的荧幕下,你会见到半个人身在荧幕前,效果有些唔舒服,甚至不安,除非你想拍恐布片。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Insight out还列举了很多要注意的事项,总而言之,那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电影语言。

  拍了多年2D的电影工作者,在3D的世界里,会发现少了很多工具,多了很多限制。君不见3D成为卖点之后,有些标榜3D的电影,其实除了个别场面增加了立体压迫力外,大部份的情节,两个人倾吓计,根本无谓3D,所以点解唔拍2D呢?

戏剧空间的表达
  直到课程差不多近尾声时,我们的另一位老师Ludger,在课堂陈述了他的一套对戏剧空间的反思,似乎为3D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Ludger的想法非常复杂,且仍在理论层面,还没实践过,所以没有例子可引用,所以如果你好怕听形而上的事物,以下的陈述大可不看。其实我也忧虑我理解的程度,但想法的新意确值一提。

  用最简单的说法,Ludger将3D应用于传统戏剧的结构:起、承、转、合。在2D的世界我们用frame即长方的画框平面来表达戏剧,类似一张画一幅相,那么在3D的世界,我们再不只是frame,而是用一个舞台,一个盒子,所以我们思考戏剧的表达就回归到莎士比亚甚到更早的年代,在3D影院里,平面的银幕是一个假象,观众面前其实是一个舞台。

  我尝试用一个最简单的结构,一个三个人物、例如父、母、子,的四幕剧做比喻,在起、承、转的场数中,我们用不同组合的人物关系放在不同的空间去发展情节,例如第一幕父子在银幕前吵嘴打架,母在后看,跟着第二幕父一拳打儿子打到躺在幕前,父母在不知如何是好,在幕后互相指责,第三幕父母在幕中互打,二人均受重伤躺着,最后假扮受伤的儿子站起,走到幕后坐下,洋洋得意的坐下看着受伤的父母,欣赏他的杰作。

  Ludger的想法仍未见用于3D电影,但无论如何,希望3D也好、其他发展也好,不是停滞不前就好了。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