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传媒生态研讨会

2011-12-14
  近十年网络发展度之快,已超出我们的想像,同时传统新闻媒体亦面对这个转变,各自作出不同的应变方法。因应这个变化,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主办,并由澳门大学传播系协办,举行了一个名为「网络时代下的传媒生态研讨会」。研讨会由仁大校监胡鸿烈博士、仁大新传系系主任梁天伟教授以及澳大传播系系主任林玉凤教授作主礼嘉宾。

  大会主题演讲为「网络时代下的传媒生态」,讲者是腾讯网常务副总编辑、腾讯微博运营负责人李方。李方指出,手机将是未来主要的媒体平台。目前手机户与个人电脑户相若,但未来手机数目将持续增长,市场将涌现更多个人化资讯及自媒体,并透过手机网络四处流通。他更预言,未来是自媒体时代,同时微博则是重中之重,同时是下一波资讯革命的关键所在。从近期的新闻事件中已可见其端倪,如「723」动车事故中,自媒体式消息领先新华社报道二十分钟,均可见自媒体渗透力及其速度,但更重要者其占据着舆论制高点。

  第二场演讲的题目是「温州动车事故与中国传媒的突破」,讲者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钱钢。钱钢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比较中港两地报章及媒体报道。他首先指出,微博全方位追踪温州动车事件。至于传统媒体未发现事件前,微博已有博客率先把相关图片上载。同时,中国官方色彩略淡的报章,如《新京报》、《南方》和《东方早报》等等,其报道较为主动且立体多元;官方媒体报章,包括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其报道手法则相对保守及单向。另一方面,无论是官方或官方色彩略淡的媒体,均有部分记者试图突破原有的框架,争取更大的报道空间,如新华网亦见题为〈特别重大路事是如何发生的〉等。但这种突破仍存在一定限制,甚至受到阻止或反制,如央视24位制片人遭撤职等。同样的情况亦见诸进步媒体,如不少报章版面,遭到所谓「枪毙」,不许发版,如《新京》及《钱江》等报刊,均可见媒体追求新闻变革的过程并非直路一条。

  钱钢又特别提到,我们分析内地媒体,不要以非黑即白方式判断,因为不同环节均有其积极进步或消极力量。

媒体转变策略
  另一讲题是「网络时代下的媒体转变策略」,讲者包括澳大传播系系主任林玉凤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教授、澳门莲花卫视董事及台长李自松和香港电台多媒体总编辑阮大可。

  冯应谦教授指出,现在媒介视角的焦点乃在于我们使用什么媒体平台资讯,目前手机,如 iPhone,己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交流工具,故此,课程教育亦因应这个变化作出调整,如开设手机(mobile)文化的课程,特别针对其手机本身的特点。

  林玉凤教授表示,全球报业呈现下降,电子媒体上升,这是大家共识的现象。但不同地区所呈现的变化所略见微妙的变化,其中2010年全球新增报刊200种,至总数143,853种。当中亚洲上升7%,五年累升17%;至于欧美不同地区的跌幅则见2.5%至11%之间。同时传统报章的阅读率,当中近三分一透过网络阅读,同时报章对网上内容持续更新,重新包装等,以加强网上版的可读性,甚至利用社交网站,加强与读者沟通面。以阅读率计,全球23亿人口以关读传统报章为主,19亿人口以网络为要。另有一些小众网络社区化呈现,如瑞典减肥社群均有趣的例子。故此,无论是传统报章或者新媒体,均利用网络,甚至超越网络,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

  阮大可则谈到香港电台网站的发展。他指出,1994年重要的转折,香港电台开始有自己的网站,当时仅仅上载资料性节目为要,但目前网站则即时、多元和互动方式更新每日内容。至于浏览点击率方面,由开始时的每日平均7,000到目前3,500万(最新数字为4,000万),其中40%更是海外用户。他又说,现在谈网络,其操作已见转变,由一平台到多平台,以图表和pdf表达,大量使用超连结,同时未来相信有更多可能。在这转变中,新闻部编辑室亦面对不同的挑战,首先要令同事接受这个转变,如以往电视记者不用写文字,但现在他们撰写稿件,并多使书面语。更重要的是进入没有死线的时代,以致工作流程需要调校。阮大可补充,大学教育宜以内容及道德专业为要,不是仅仅针对技术方面。

  澳门莲花卫视台长李自松说,传统观众正在下降,澳门电视市场十分细,同时面对卫星竞争,利用网络播放数码电视节目,观众可透过网络与嘉宾对话,亦可让观众即时参与。

新闻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另一讲题为「新闻媒体的挑战与机遇」,讲座包括仁大新传系网络传播研究中心执行长马伟杰博士、《苹果日报》总编辑张剑虹、商业电台新闻及公共事务总监陈淑薇及商业电台互动助理总经理陈涵。

  仁大新传系网络传播研究中心执行长马伟杰博士汇报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于本年六月份进行的新闻媒体与网络行为调查(见《传媒透视》8月号),发现广大市民使用互联网络已成为生活的一部份。电视、报纸、电台、新闻网站,竞争激烈,但亦未到谁取代谁的局面。传统媒体若不主动参与新媒体的发展,市场将会持续萎缩;相反,若能利用本身已建立的品牌、现有新闻人才,及谨慎理财的原则下作跨媒体发展,则可抓着新媒体高速增长的机遇。

  张剑虹表示,现在记者的采访跟以往大不同,纵使是文字记者,有时也要收音,甚至拍摄等。虽然《苹果日报》每年都有跌纸,但苹果网每天都有200万浏览人次,苹果手机版更高达500万浏览人次,因此,纵使报章量下跌,但总体阅读人数则持续上升。他又补充,今年新闻业其实十分蓬勃,但新闻室的架构不断地变动,他们正在找出最好的形式。

  陈淑薇则指出,科技创新且结合不同媒体发展,的确为新闻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但发展之余,我们需要媒体老板尊重新闻自由,人才是最重要的,但所谓人才,除了新闻技术性专业外,亦要有责任心及道德操守。商业电台互动助理总经理陈涵则表示,网络发展至今,内容其实与从前相若,改变者是传送方法,如商台HongKong Toolbar便针对额外的广播时间,以互动方式为听众提供内容。

  最后一场为小组讨论,由仁大新传系系主任梁天伟教授及助理教授李家文博士主持,讲题为「网络时代下的传媒发展空间」,参与者来自本港及澳门主要媒体的负责人及学者等。包括商业电台新闻及公共事务总监陈淑薇、电讯盈科(新媒体)高级副总裁仇婉君、《am730》社长卢觉麟、资深传媒工作者谭卫儿、《经济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陈早标、《苹果日报》总编辑张剑虹、澳广视中文频道及资讯节目部总监罗祟雯、澳大传播系系主任林玉凤教授、澳门电台中文新闻及资讯节目总编辑余建栋、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应谦教授、仁大新传系网络传播研究中心执行长马伟杰博士、澳门莲花卫视董事及台长李自松、《澳门日报》助理总编辑曾艺、有线电视新闻总监冯德雄、星岛新闻集团行政总裁兼《星岛日报》及《头条日报》社长卢永雄、香港宽频电视新闻总监李志坚、雅虎香港区市场部经理刘淑芬等。

  这场讨论会的内容大致可分成四方面,分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人才培养、二是新闻记者的专业和道德责任、三是媒介在网络时代中的变化、四是澳门媒介现况。

  当日讨论过程录影片段及相片,已上载至仁大新传系网站(http://www.hksyu.edu/jc)。


(采访协力:侯肇琪同学)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

「第二届数码传媒生态研讨会」后记

唐芷莹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