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输入?澳洲悉尼INPUT「世界公视大展」后记

2012-06-13

  电视制作人,每天为节目绞尽脑汁,每个deadline都是赶赶赶,有时就是欠缺了一些走出固有框框的思考空间。五月在悉尼举行的「世界公视大展」(INPUT)就正正提供了这个机会,为世界各地的电视制作人注入正能量。

  INPUT,顾名思义,就是输入的意思,其中IN取自International,PU代表Public,T则是指 Television。这个已有三十五年历史的公共电视节目年会,每年由一班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共广播制作人,精选题材创新、震撼人心甚至颠覆想像的影片,引发同业评论研讨。

何时关机?
  一连四天的INPUT,展视了近八十套电视作品,每天在三个放映室同时放映。我来自公共事务组,自然对纪录片特别关注,在第一天的放映,就领教到入围INPUT的作品果然令人眼界大开。

  我的晨早「INPUT美点」就是一套来自瑞士的作品,纪录一名到瑞士接受安乐死的女作家生命的最后一程:受访者把毒药吞下,她临终对生命的感叹以及跟友人死别的对话都尽录在镜头下,而最具争议的是片子中最后一个镜头,导演以长镜拍摄了受访者的死相。

  作为制作人,永远有一个情意结,就是追求独家,把鲜为人知的人和事呈现在自己的影片之中。当日讨论的焦点,就是当你自觉已接近底线的时侯,你会何时「关机」?

  同场的另一套影片是来自英国BBC的长寿纪录片节目Panorama。为了调查一间复康院舍人员涉嫌虐待住院的智障人士,记者以卧底身份,应征当护理员。记者在院舍工作了五个星期,以针孔摄录机偷拍工作人员以暴力对待院友,冻水淋身作体罚,在天寒地冻的早上,把湿透的院友赶出后园,直至她僵硬为止。在场的观众无不目瞪口呆,一方面惊讶何解在这个年代,如此不人道的事情仍可在英国发生?另一方面,大家都是制作人,将心比己,作为卧底记者,首要工作就是要搜集证据,但是几多才是足够?在院舍工作五星期,身份既是记者,亦是护理员,面对住院友受尽欺凌,记者又如何自处,甚至介入呢?

  放映当日,这位记者亦有到场分享他的卧底经验。他坦言当中有很多挣扎,他唯有本着一个信念,就是制作这片子,不只是针对这间院舍,更重要是揭露英国监察院舍制度的失效,在当护理员的五个星期当中,他不断提醒自己,在当卧底的期间所作的每个决定不要被个人的感受干预,因为他作的决定是会影响他背后的制作团队及对大局带来的影响。

  这种相信只有电视人才明白的赤裸告白,令我抚心自问,面对这样的题材,我又会如何处理?

故事的一面
  报导要客观,可算是我们拍纪录片的金科玉律,今次大会其中一节的讨论就是有关纪录片的可信性。

  当中一部由波兰制作的影片。此片讲述一对迁居到挪威的波兰夫妻寻女经过。背景是他们的十岁女儿在上课期间,突然被挪威政府部门带走,原因是女孩在学校经常闷闷不乐,有关部门把她暂安置在寄宿家庭,并打算为她找寻领养家庭。女孩的父母情急下,竟然想出聘请私家侦探为他们寻找女儿下落,而记者就记录了这段营救女孩的经过,跟他们展开了一场跟踪逃亡的旅程,「剧情」有点像Mission Impossible。但是,为何政府部门会在毫无预兆下带走这女孩?这对父母的背景是什么?片子全都没有交待,导演甚至没有给该政府部门就此个案答辩的机会。如此争议的影片当然引起一番的讨论。与会者大多认为导演差不多一面倒地同情此家庭,以仗义执言的手法去演绎,形成了一面倒的道德审判。但是,亦有来自北欧及俄罗斯的同业表示这样的事情是会在他们的国家发生,并认为导演勇气可嘉。

  我这位来自亚洲的观众自然亦看得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这片子的确引发我再思考一些老掉牙的原则。

  我们在强调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时,是不可排除纪录片必然流露着导演的情感和态度,有心的作品才能令观众感动。导演的情感和意识往往会投射在拍摄过程中,更会成为内容和镜头取舍的依据,但是,作为制作人,对待任何纪录片时,我们也要面对这些问题:只呈现故事的片面,会否误导观众,甚至令看的人反感?我的片子有没有公正地引领观众,令他们也感受到我所感受呢?优秀的纪录片,就是要好好拿捏这种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可敬的独立制作人
  不少获选的INPUT作品都是来自独立制片工作者,这些独立制片工作者拥很大的自主性,有些甚至可以为一个更好的结尾,花上以年计的时间去等待。

  我在INPUT欣赏了一部名为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的片子,由一位西班牙的独立制片工作者Cosima Dannoritzer制作。她花了两年时间搜集资料,由揭发四十年代乌丝灯泡制造商共同协议减低灯泡寿命至1000小时,到近年打印机在设计时预设了本身的死亡时间,揭露商人不断透过缩短产品的使用期限来促进消费,而过度消费最终令地球受害。导演利用各种的例子、文件、录像档案及不同年代的广告甚至电影电视剧,成功传递了一个简单又重要的环保讯息。当日的与会人士都欣赏导演的热诚及具启发性的题材。导演表示过去几年,边筹措资金,边拍片的日子全靠心中的一团火去坚持,她笑说影片的成功没有为她带来财富,自己过去十二年的收入一直没有增长。片子播出后,得到世界各地相当大的回响,但讽刺地,她收到不少电邮,都是要求她把高清版本或没有字幕版本上载网上,方便他们「老翻」。

  当日更有意义的讨论是影片可以怎样带来更大的影响力。有人建议,导演应寻找绿色团体作合作伙伴,或举办一些策略性试映会,让有政策影响力的人士有机会观赏这片子。作为纪录片制作人,自然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带来影响;无奈,这位西班牙演导对这些宏大的建议显得有心无力。她表示自己醉心拍纪录片,筹钱拍片已费尽她的心神,莫说如何更有效利用这套片子去开始一个环保运动。

  的确,独立制片工作者的独立自主可说是用生计换回来的,很多人筹措资金时遇上不少困难。今年的INPUT就专诚举办了一个让独立制片工作者认识亚洲市场的交流会。其中,佛山电视台介绍了他们的制作《孔子》,单是制作费已是过亿人民币。难怪,之后不少独立制片工作者遇到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与会者,都会自荐他们的鸿图大计,寻求合作机会。

Mini-INPUT在港台
  文章到此,如果你的眼球仍然留在这里,我相信你也是对INPUT感到兴趣。INPUT的宗旨是坚信媒体肩负一项公共的使命,是文化的一部份。为了实践以上的信念,INPUT许多成员会在自己地方举行「迷你世界公视大展」Mini-INPUT,选映该年INPUT最优秀及最能引发讨论的影片。2007年,INPUT的台湾代表台湾公视更与高雄市政府合作,在高雄电影图书馆及爱河旁与市民分享INPUT精选影片。香港电台近两年也尝试举办Mini-INPUT,一连两天,跟港台同事一同交流。我期望这个小规模的Mini-INPUT,有朝一日能壮大起来,让更多人有观摩交流的机会。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是市场太小还是竞争太少

李敬华
2019-06-0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对公共广播服务的承担

张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