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事件:畸形管制与病态传播

2012-07-13










  2012年7月2日至3日,四川什邡市民众为反对恐有严重污染的钼铜项目,举行抗议。此次事件冲突激烈,官方严密控制新闻报道,却对微博网开一面。

网站报章遭严厉管束
  笔者曾用“Control 2.0”形容新闻管制近年来的升级变化。遵照胡锦涛要求,当局常运用党的喉舌人民网、新华网,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掌握议程设置权。什邡事件之初,这两个网站姿态进取,7月2日下午,转述什邡市政府公开信,披露群体性事件发生,傍晚援引什邡市政府通报,披露特警「采用催泪瓦斯和震爆弹对过激人群予以驱散」。这是事件之初最重要的官方新闻,多家网站转载。但媒体很快被中宣部禁令阻遏。

  7月3日下午,政府突然宣布工程终止。对这一重要新闻,新华网和人民网没有如2011年8月大连PX抗议事件时那样及时发布,仅零星转述什邡政府资讯;前一日的报道在网络上也被删除。各主要商业性门户网站,悉数自律,在醒目位置看不到什邡新闻,没有常见的新闻专题。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更是整体沉默。《人民日报》和CCTV这两家在温州动车事故、大连PX事件、乌坎事件中都曾发声的中央级党媒,对什邡一言不发。使用「慧科搜索」,笔者发现7月3日数百份内地报章中,只有《东方早报》、《环球时报》提及前一日什邡示威。4日,提到什邡钼铜项目终止的报纸寥寥无几,而且多以证券资讯的方式报道(项目方是上市公司)。

  7月4日,党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篇题为《有些事,无法假装看不见》的评论,文中无「什邡」,所指却一目了然:

…… 纸媒无字,电视无影,广播无声。……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微博,与某些时候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假装看不见的某些传统媒体,完全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舆论场。身处其中,有时会感觉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

  报章和网站的新闻报道无法「走大路」,只好「绕小道」。7月3日和4日,有若干报纸和二百多个网站报道了什邡事件令一家生物企业股票涨停的消息——因为该公司产品辣椒碱可以用于制作催泪弹。

微博成为传播主渠道
  什邡事件中,微博充当了喧嚣的广场。和乌坎事件发生后的情形不同,在各微博上,「什邡」没有如「乌坎」成为敏感词,有关什邡事件的微博没有被全面禁发,新浪微博的搜索功能没有关闭。根据笔者记录,7月1日零时到7月4日20时,新浪微博共发布含「什邡」一词的微博525万余条,其中图片近40万条,视频近1万条。这些微博绝大多数与什邡事件有关(2011年相同时段,新浪发布的含「什邡」的微博300余篇)。

  这其中,原创图片微博,7月2日155条;3日,11674条;4日,3296条。原创视频微博,2日,8条;3日,194条;4日,92条。现场人士提供的原始资料,勾勒出什邡事件的大致图景。新浪微博在全国范围的数百万转帖、评论,以此为据。微博上的图片和视频,被香港等境外媒体的报道引用。

  图片中有相当部分,实为以图显示的文字。因微博篇幅受限,将较长文章生成图片「长微博」的软件流行。什邡事件「长微博」作者,有韩寒、李承鹏、笑蜀、五岳散人和法学家萧瀚等人。韩、李熟谙新媒体传播,对民怨极为敏锐,每每快速反应,以举重若轻的调侃文字引领舆论大潮。韩寒尖锐批评:「地方政府如果对人民使用了爆震弹,其实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暴政。」(《什邡的释放》)李承鹏批评政府的发展模式,「就是把四、五十万人民的利益,切换成四五个人的利益。把五十年的使命,浓缩为五年的任期。」(《奇怪的使命—给什邡市各级领导的一封信》)据笔者7月4日21时30分的记录,韩寒在3日发布的《什邡的释放》被转发298173次,4日早晨发布的《已来的主人翁》被转发171204次。

  令人注目的是,什邡事件中,名为「活力什邡」(新浪)和「什邡发布」(腾讯)的两个微博异常活跃,认证资料显示这是什邡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事件中它们分别发布了二十多条微博。7月2日晚人民网披露警民冲突的报道,所引述的资料就是来自「活力什邡」。7月3日上午9时许,「活力什邡」发布市公安局通告,警告「正在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息和其它方式煽动、策划或者组织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人。当天下午政府让步, 市委书记讲话视频和终止项目的长微博,同样通过「活力什邡」和「什邡发布」传播。这些微博的转发次数平均过万,最高达4万次。值得一提的还有警察微博。几位参加维稳行动的特警,其微博别具一格,有辩解,有抱怨,更有现场细节。

  这样的景观前所未有。2009年以来,微博在中国内地迅猛发展,新浪、腾讯都声称有3亿以上的注册用户。什邡事件中,新闻媒体整体受重压,独有微博充任了资讯传播的主渠道。

  微博当然跳不出管制者的手心,大量抨击政府的言论被删。笔者一条微博,质疑自欺欺人的新闻管制,在转发两千多次后被删除;李承鹏3日赶到什邡,他的《一次路西法效应实验—什邡小调查》,是为数不多的较详细的现场报道,记录了警方打人的证据,一发布即被热转。笔者上传的李承鹏「长微博」,在50分钟内即有854次转发,随即被删。和李承鹏这篇现场观察一同被全面封杀的,还有法学家萧瀚的《致什邡事件中施暴警察的一封公开信》和五岳散人的《什邡,对暴力失效的恐惧》。

专制主义最怕专业主义
  网友用「掩耳盗铃」形容对什邡事件的新闻管制:当局封堵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但资讯的传播,因为微博,其实并未被完全禁锢。不可否认,微博编辑始终在努力撑开言论空间,但什邡事件中的微博,明显得到官方「特许」。有人认为这是有意为之,在中共18大将临之际,既要严防官民冲突酿成大乱,又要避免沸腾的民怨因无减压空间而爆炸;有人认为什邡事件本身就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管制尺度不一,背后有利益争斗。

  查实原因需更多证据,目前言之尚早。笔者认为,对什邡事件的新闻控制,依然是「打杀和利用」。和一年前温州动车事故、大连PX事件的传播相比,主流媒体(包括党媒体和商业媒体)严重倒退;和乌坎事件相比,这次对微博有所放松,但在微博上,情绪宣泄远多于事实求证和分析;整体上看是畸形管制下一次病态的传播。

  媒体的基本功能,一是提供事实,二是呈现观点。新闻专业主义尊崇媒体的「公器」属性,致力于推动媒体提供真确的事实、呈现多元的观点。这一使命,在社交媒体兴起的今日,非但没有过时,更有新的意义。近年来在突发事件传播中,一些训练有素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同时活跃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报纸、电视、微博融合互动,相得益彰,温州动车事故的报道,就是一例。新媒体使优秀的调查记者如虎添翼,获得全新调查手段,得到更强劲传播力。

  但这不是当局所需要的。在什邡事件中,传统媒体和职业新闻人被严厉管束,无权入场,连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血管」被阻塞。随着事件速起速落,公众在微博上吃了两天资讯快餐,看到了纷乱的冲突现场,听到对地方政府的责难,看到官员被迫让步时的灰头土脸。然而,更深入的报道和理性的分析却付之阙如。事件起因究竟为何?「钼铜」究竟是什么样的项目?已有的环境评价报告是谁做的?如何做的?冲突何以会如此激烈?警方的举措(在类似事件中首次使用震爆弹)有无违法?政府在抗议声中匆忙宣布已签约的项目下马,有没有遗留法律问题?应如何依法善后?恐有污染的项目不在什邡兴建,又会在什么地方兴建?应如何正视环境保护中日益多发的「邻避冲突」(即“Not In My Back Yard”,西方简称NIMBY,中文译为「邻避」)?这一切均语焉不详。受众有理由期待有水准的媒体和优秀记者提供严肃的调查报道,但在现行制度下他们动辄得咎,举步维艰。

  中国的新闻管制背离宪法已久,最近十年更添加了政治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制度不容言论自由,不容新闻专业主义。因为只有专业主义的新闻操作,才能独立、负责,以事实为依归,不被任何势力操弄;才能真正击中腐败与弊政的要害。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香港传媒高层访京团背后

吕秉权
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