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传媒冷待DBC停播?

2012-11-13


  香港数码广播有限公司(英文简称DBC)去年八月才正式试播,惟试播至正式广播只有一年多,最终在股东不愿注资的情况下,走上停播的命运。若从正式启播时间计算,DBC实际广播不足一月,成为本港开埠以来,最短寿命的广播机构。

  三十四年前,本港也曾发生广播机构倒闭事件。一九七五年九月开台的佳艺电视,因受发牌条件限制,需要把部分时间播放教育节目,令佳艺电视每天傍晚六时才能正式播放节目,影响收支平衡,经营不足三年,最终在七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停播。佳艺电视停播,除因经营亏蚀外,亦有传当时的港英政府不容中国大陆资金入股本地电子传媒,令它「返魂乏术」走上「绝路」。倘若佳艺电视倒闭,与资金及政治有关,那么,DBC便是佳艺电视的「翻版」,特区政府对待DBC的态度,跟港英政府当年对待佳艺电视的态度不遑多让,同由他们自生自灭。

DBC被视为前朝「余孽」
  自回归之后,新闻自由倒退及传媒自我审查情况日益严重。根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本年十月八日至十八日的调查显示,在一千零十二名香港市民中,有百分之二十四市民不满意新闻自由,为九七年以来最高。百分之四十九的市民,则认为新闻传媒有自我审查。为了捍卫新闻自由的核心价值,近年不论是新闻教育工作者、新闻团体组织、甚至是传媒机构,遇上言论及新闻自由被打压,都齐齐发声捍卫。不过,DBC的停播,却遭同业冷淡对待,声援之音微弱,其因何在?

  舆论一直指出,DBC获发牌,跟曾荫权政府有莫大关系。DBC的主要股东,包括李国宝、李国章、夏佳理及曾出租深圳东海花园顶层复式给曾荫权的黄楚标,都是曾先生的好朋友,当中,黄楚标及郑经翰更是DBC最大股东。大众认为,郑经翰在曾荫权的「祝福」下,获广播牌照,对政府的批评不会过于严厉,甚至替政府护航,即使曾荫权朝代过去,也是由曾班子的唐英年主政,没料到梁振英「爆冷」当选特首,DBC顿成「前朝余孽」,由于曾、梁不和已是人所共知,与曾荫权关系密切的DBC不为当朝所用,遭受打压也是「咎由自取」,故同业多「袖手旁观」,不愿为其声援。

  另一方面,同属曾荫权好友的一群DBC股东,见政治形势改变,发牌至启播已花两亿,在失政治价值,又无商业前景之下,纷纷「跳船」,不愿注资。为免事件成为敏感的政治议题,大股东之一的黄楚标向外界指DBC经营不善,注资等同「烧银钱」,令公众觉得DBC「灭亡」是自身经营问题,未必与政治及言论自由有关。事实上,传媒对郑经翰处理DBC的财务也有质疑。基于DBC获牌照的背景,同业认为股东缺裂,是源于DBC失去「双重利益」,因此有理由相信DBC「拔喉」,非因政治外力「被自杀」,而是内在的「政治利益」及经营不善而步向死亡。

传媒低调报道模糊焦点
  另一边厢的特区政府,自梁振英当选后,遭传媒连番「追击」,除自身的僭建丑闻,麦齐光骗房津;陈茂波经营「劏房」、酒后驾驶,全由传媒揭发,特区政府的民望,也因传媒连番丑闻的报道而下跌,政府在「得传媒、得天下」的道理下,拢络传媒支持,不论是梁振英本人,或一众政府高官,破天荒连番接受友好传媒访问,对「敌对」的传媒抱「敌对」态度。在敌我分明「靠边站」的情况下,亲政府传媒,乐于在DBC事件自动「灭声」;又或低调报道;又或模糊焦点,令外界把DBC问题对焦在经营方面。至于「敌对」传媒,碍于DBC曾有亲政府背景,收听率和市民支持度不高,事件较难引起读者关注,亦冷待它的生死。

  DBC基于自身背景未为新政府所用,开台后不断与政府对着干,停播事件未被传媒「炒热」,社会各界对其停播反应不大,特区政府「乐见其败」,以商业纠纷为由,拒绝插手,让前朝「余孽灭亡」,又岂会因公众利益为DBC「急救」?

  占DBC 23%股权的大股东郑经翰,深知传媒对其冷待原因,也明白梁振英不欲他「遗害特区政府」,逐把DBC停播问题转移至政治层面,除公开中联办干预电台营运外,一段董事局会议的声带,揭露有股东不愿DBC成为政治包袱的潜台词,把DBC「拔喉」连结政治打压、言论自由等议题,企图触动传媒与港人的逆鳞,望重拾群众、传媒同业、社运组织的支持,又仿效反国教运动,在政府总部外集会。可惜,郑经翰的策略并未凑效,一众传媒仍然低调处理他的「揭底牌」。

免费电视牌照遥望无期
  须知道,DBC停播,牌照将面对收回之风险,若牌照被政府收回,政府是否愿意重新发牌?还是把牌照发给友好,让香港社会充满「和谐」气氛?姑勿论DBC「拔喉」谁是谁非?如事件涉及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核心价值,为捍卫公众利益,传媒有责任客观报道,厘清问题,分析并探讨事件对大众的影响,开放公共空间让市民讨论,让政府清晰知道传媒和市民对事件和议题的态度。

  免费电视牌照的拖延,给大众极大的启示,现任商务及发展局局长苏锦梁,在上届政府任职时曾说,免费电视的牌照有望在上届政府完结前发出。可惜,今届政府开局已四个多月,免费电视牌照仍未知何时正式「诞生」,对此,新政府官员无人表态。

  牌照的拖延,已不再是商业问题,也不是司法覆核的挑战,而是现届政府是否愿意基于公众利益,开放更多广播频道,让大众市民接收多元的声音,还是希望广播频道的声音愈来愈窄,走向单一,以利政府的管治。免费电视牌照的最终定案,将是政府就言论自由一次标志性的表态。

公共空间的收窄
  DBC停播,是纯商业纠纷?还是政治施压?只有DBC的股东最清楚。不过,有一点大众必须清楚,DBC停播,从此少了一个获取资讯的渠道,少了一个发表言论的大气空间。传媒同业、新闻工作者及传媒教育工作者站出来,不是要为DBC发声,而是为大气电波下的言论自由发声。

  三十四年前,佳艺电视倒闭,未能打破本港只有两间免费电视台的局面,此后的三十四年,香港未再有第三间免费电视台。增发免费电视牌照的声音,也只闻楼梯响,不论大众对两间现有免费电视的新闻或制作有任何不满,也没有第三方免费电视资讯的选择。如今,正式播放只有一个月便结束的DBC,会否重蹈佳艺电视的覆辙?在可见的未来,究竟会否有新电台或电视台出现,扩大公共领域的质和量?还是政府继续「闭关」,持续拢络,让言论空间日益收窄?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