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选举票站调查准确程度

2012-11-13











  立法会选举现已尘埃落定,港大民研计划对票站调查的深入分析亦已开展。关于票站调查的理念和操作,笔者之一单单在今年,已先后三次发表有关票站调查的文章,包括「票站调查的专业规范」、「立法会选举票站调查最新发展」、「《香港家书》坚持票站调查的深层意义」等文章。本文主要分析今次票站调查是否准确的问题,与早前发表的《立法会选举滚动调查准确程度》文章互相呼应。

  事实上,笔者之一早已表明,因应今年立法会选举票站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民研计划决定调整以往的调查方法,以提升票站调查的可信性及公信力。本文正好为是次调整作出一个初步结论。

进行票站调查的困难
  立法会选举本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届直选的竞争及激烈程度,更与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此,进行票站调查的困难,的确比往届高。其主要原因,除了是大部份政党放弃高票当选的策略,选择以分拆名单参选,又把目标放在低门槛当选之外,亦是因为部份人士为了对付某些背景可疑的票站调查机构,采用「两败俱伤」的方法,提议选民胡乱作答票站调查,故意破坏或扰乱票站调查的正常工作。

  笔者知道,在过去多届选举中,都有政团利用票站调查进行选举工程。但多年来,政府似乎都无意处理问题,有意无意地破坏了票站调查的发展。今年9月,为了确立公众对票站调查的认识,民研计划特别举行了两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民研计划特别提出「独立民调,专业求真」的精神,目的是希望透过公众教育,令独立专业的票站调查能够在香港得以继续发展。不过,民研计划似乎未能改变或扭转部份人士的蓄意破坏。

  操作方面,在选举当天,民研计划派出约二百名访问员,在全港抽取共105个具代表性票站的门外进行票站调查,并于晚上十时半选举正式结束后,首次公布五个地方选区以及区议会(第二)功能组别的结果推算。而整个分析过程在十时半后仍然继续,直至翌晨五时结束。

  而由于在设计上,民研计划今年容许受访选民选择在投票结束后,才处理有关数据。因此,当晚十时半公布的预测,只属初步,十一时半的第二次发放才较全面。本文于是以第二次发放为准,分析有关预测的准确程度。

  首先,笔者先要指出,在推测各候选名单的选举结果时,研究队采用了一个五等标签制度,分别是「胜算极高」、「机会较高」、「机会均等」、「机会较低」以及「胜算极低」。首两项标签一般可视作应该当选,尤以「胜算极高」为甚。而末两项一般可视作应该落选,尤以「胜算极低」为甚。至于「机会均等」,可以视为高下难分,胜负难料。

  数据显示,以选举当晚十一时半公布的预测计,每区分别有一至四名候选人被视为「胜算极高」,分别是香港岛三名,九龙东一名,九龙西两名,新界东四名,新界西一名以及区议会(第二)四名。结果,这十五名候选人全部顺利当选,进入议会。换言之,「胜算极高」这一标签的准确程度达百分之一百。

  再看「机会较高」,以十一时半计,每区分别有一至三名候选人被视为「机会较高」,分别是香港岛三名,九龙东三名,九龙西两名,新界东三名,新界西一名以及区议会(第二)一名。结果,这十三名候选人当中,共有十一人能够最终当选。换言之,「机会较高」这一标签的准确程度是百分之八十五。

  再看「机会均等」,正如前述,由于这一标签理论上是把一些稍有当选机会,以及一些机会稍逊的候选人都一并列出,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全部当选的情况。而以十一时半计,除了区议会(第二)外,每个地方选区都分别有二至十名候选人被视为「机会均等」,分别是香港岛三名,九龙东三名,九龙西两名,新界东六名以及新界西十名。结果,这二十四名候选人当中,共有十四人能够最终当选。换言之,「机会均等」这一标签的当选率是百分之五十八。

  最后,是「机会较低」和「胜算极低」,数字显示,在晚上十一时半公布的三位「机会较低」和其余「胜算极低」的候选人当中,完全没有人能够成功当选。换言之,「机会较低」和「胜算极低」这一标签的落选率,即落选预测,也是百分之百。

  总括而言,的确有两名候选人被预测「机会较高」而最终未能当选,但是这两名落选者的得票率与最后一席当选者的差异均只有百分之一。须知道,民研计划资源有限,只能在全港五百多个票站抽取约一百个作为调查框架,而这个做法导致的纯抽样误差应有两个百分比(区议会(第二)则因为选民基础及样本数较大,误差为一个百分比),未计蓄意破坏行为所造成的偏差。所以,在一个涉及几十万人投票的选区中,数千票(即百分之一)的差别,实在难以准确预测。因此,民研计划票站调查的预测,以标签类别计,可谓相当准确。

调查的价值
  民研计划策划票站调查二十多年,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准确结果所带来的一刻快感,否则民研计划的问卷便不会接近二十多题。票站调查的价值,除了可以让传媒准确拿捏民情民意,方便评论人士和一般巿民了解选举结果之外,还可以为学者专家提供极其珍贵的研究资料,建立社会发展的科学基础。

  害怕民主的人士惧怕科学带来民主,但部份民主人士又为了发展民主而破坏科学,都是非常不智的想法。当专业科学的票站调查受到破坏,社会剩余的,可能只有你争我夺的政治角力,和尔虞我诈的生活文化。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警队与社交媒体

黄子健、马伟杰
2017-05-08

2016年度新闻与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调查

马伟杰 周展梁 叶诗颖 伍淑冰 梁俊仁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