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闻报导角度的选择

1997-04-15

  十九世纪美国报人博加特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即使是疯子,也不会去咬狗,他的说法不免有些偏颇,但是却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新闻须侧重事物的反常与变异。

新闻角度的效应

  香港电台电视部「传媒春秋」节目编导新闻往往有它一定的隐蔽性,处于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使新闻采写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九七年一月十八日,《新报》刊登了一条新闻,主题是:「大陆去年扫毒成绩显著」,副题是「破案八万七千宗,检海洛英逾四吨」。消息主要是根据中国公安机关破获毒品违法犯罪案件不完全统计数字写成,突出显示中国禁毒工作的成绩。文章信手拈来,平铺直叙,看似客观报导,实为宣传鼓动。

  同一天,《东方日报》版也刊登了同样内容的一条消息,主题是:「大陆道友料达百万问题严重」,副题是:「去年破毒案近九万宗拘十一万人」。报导除根据中国公安机关公布的统计资料,还指出:「有关当局表示,去年吸毒者的登记人数比九五年激增了至少百分之卅七。不过,毒品专家指出,实际人数应高达一百万人。」比较《新报》与《东方日报》的报道,可以看出,同样内容的新闻,记者处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选材和剪裁,突出的主题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东方日报》报道,似乎提出了一个问题;「破获毒品案件的成绩愈大,反过来岂不是说明大陆吸毒的人数愈多?」「东方日报」的角度抓住了这篇新闻的实质,即大陆吸毒问题日趋严重,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反观《新报》的报道,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好比露天采矿式的写作,只是展现数字,既没有提出问题,也没有点出实质,而在报导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周五召开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获悉,一九九六年,全国禁毒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实现九五期间一九九六至二○○○年的禁毒工作目标开了个好头。」这未加分析的述,又给读者一个印象:是否今后至二○○○年,禁毒破案取得更大的成绩,报纸就不断地报导下去。

莫把公关当新闻

  其实,这两篇报导依据的消息来源是相同的,都来自于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九七年一月十七日会上公布的材料,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角度呢?

  问题在于《新报》的报导将消息来源官方机构提供的公关材料,当作了新闻报导处理。而《东方日报》的消息则从这些破毒案数字背后,提炼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从而将公关角度转换为新闻角度。

  我们知道,官方机构或一些公司企业为改善自身形象,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常常向新闻媒体发布这类「新闻公关」稿。它的特点是,形式上具备一般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例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但这类稿件多突出或选择正面角度,为发布人的机构或企业评功择好,树立形象。试想,当我们的记者编辑全盘接受这类稿件,并将之当新闻发布出去,岂不是将新闻与公关混为一谈,误导公众吗?

  当今,公关行业蓬勃发展,它既为新闻业的资讯采集,沟通传播带来便利,同时也为新闻事实的提炼和选择带来困惑与挑战。

卖米的哲学

  现代生活节奏如波涛媖涌,人们在工作忙碌之余,还渴望获得新的认识和信息。然而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又非常之多,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看报,就看新闻标题或导语,如认为有深入了解的必要,再看新闻报导内容。西方新闻学者将「导语」比喻为新闻的「柜窗」,形象化地说明人们可以通过「柜窗」陈列的最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样品去选择他所需要的东西。

  关于导语的写作,台湾资深新闻工作者王晓寒先生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曾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四十多年前,有一位老板开了一家米店,那时卖米不像现在超市按包出售,大部分是零卖,由他太太负责门市,生意非常好。有一个时期,他太太生产,店里由他做生意,不到几天,零售的顾客愈来愈少,他不明白原因何在。后来有一天,他仔细观察了他太太做生意的方法,才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他太太卖米时,生怕给得太多,比如顾客要买两斤,她第一瓢只少不多,然后一点一点加到两斤;而他卖米时,生怕给的不够,第一瓢只多不少,然后一点一点把多出的拿掉,尽管最后重量一样,可是顾客的心理上有一种错觉,以为他太太的心好,一瓢不够,还不停地往上加,而他是把已经给了的,又不停地拿掉。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九四年三月十二日,有一位台湾旅客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玩吃角子老虎,赢得了一百多万美元的彩金,美联社第二天发出一则电讯,分为七段,第一段导语只有一句话,写的是:「一名来自台湾的男子成为百万富翁」。然后一段一段地补充说明,很像「生怕一次给得太多」。

标题导语实例

  看了这段故事,联想到本港新闻媒体中的导语,却也是「生怕给的不够」,而且「应有尽有」,例子可谓俯拾皆是。《大公报》九七年一月廿三日一篇题为「两岸航运界在港磋商,榕厦高雄通航达共识﹂的报导,导语是这样写的:「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昨(廿二日)与台湾海峡两岸航运协会在本港举行会议。经过一天的会谈后,两岸航运界的民间沟通取得了预期成果。两岸代表(应说两岸航运界代表)就福州、厦门与高雄之间的船舶试点直航的专业技术问题达成许多共识,双方并签署了会谈纪要,预期最快可在三月份时实行通航。」

  这段导语中,有些话没有必要,有些话可以压缩,似可改为:「大陆和台湾航运界代表昨在本港举行会议,就福州、厦门与高雄之间的船舶试点直航技术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会谈纪要,预计三月份可通航。」

  又如《东方日报》九七年二月十五日报一篇题为「尖东江湖夙怨再起腥风血雨,『社团』叔父被群殴爆鼻昏迷」的报导,导语的写作离要求更远:「正处『多事之秋』的尖沙咀区昨凌晨又起腥风血雨,一名疑辈分颇高的社团『叔父』陪同数名大陆富商昨晚在尖东半岛中心一夜总会喝酒,席间与另一有『新×安』背景的向姓男子生龃龉,席散后往附近停车场取车时,突遭十多名大汉围殴,鼻骨爆裂,受伤昏迷倒地,警员接报到场将三名拟截乘的士离去的青年截获,带署调查。」这篇报导记述一名有黑社会背景的男子被袭击的经过,全文约六百字,导语其实只需说明该男子突遭十多名大汉殴打,受伤昏迷,警方接报到场,拘捕三人带署调查即可,却占用了四分一的篇幅,作了较完整的表达,并以「多事之秋」、「腥风血雨」等不必要的形容词,徒予人以画蛇添足的累赘之感。

  回顾那位卖米的老板娘,能以第一瓢「只少不多」的手法,抓住顾客的心,对记者写作新闻导语,实在是很值得借鉴的。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

港股资讯类电视节目的大陆市场需求

庄太量
路遥遥
2018-02-09

个性迥异的大学学生报

潘乐遥
苏钥机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