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的是建构一个梦──台湾公共电视建台的感言

1997-05-15

  三月下旬,初春的气候十分宜爽,在香港艺术中心主任蔡甘铨兄的力邀下,我匆匆整装来到了离别好几年的香港。这次来港的目的是出席艺术中心主办的一项别开生面的影像活动—「另类空间—台湾艺术聚焦」。我个人是以公共电视筹备委员会新闻部门所提供的「原住民新闻杂志」的总监身份来参与盛会。事前,我没想到台湾筹备多年,但迄今尚未正式开播的公共电视会受到香港传播界的注意。

  确实,在亚洲虽然传播事业日益昌盛,但严格归类为服务公众利益(To Serve The Public Interest)的公共广播事业(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并不多见,日本NHK算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无论就电台的组织架构、人事制度、经费来源或节目政策,NHK都是享受了高度的独立、自主与超然的立场。因此,在两年前当亚洲媒体资讯研究中心(AMIC)在汉城召开年会讨论亚洲地区公共媒体何去何从时,与会的各国代表焦点自然都集中在NHK身上。当时我是首次应AMIC的邀请以会员兼台湾公共电视代表的身份与会,没想到我的一篇以台湾公共电视筹建的论文—「建构一个梦」,竟然受到大会广泛的重视,并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香港的香港电台邵卢善兄也在场。还记得与会的NHK代表还向我道贺说,如果台湾的公共电视按理想计划进行,未来将成为亚洲的另一个小型NHK,我想这是他溢美之言。不过,台湾的公共电视的确有这份雄心壮志,也不断努力在建构这个属台湾全体人民的美梦。

突破商业挂帅节目 推广公共电视理念

  谈起这个梦,恐怕要从三十几年前谈起,那个时候台湾还在戒严时期,电子媒体刚刚开放,第一家商业电视台是省政府及日本富士电视合资办的台湾电视台,走的是美国商业电视制度的路子,节目靠广告支持,市场决定节目之内容。这个制度在当时虽然一般民众可以接受(因为别无选择),但受到一些传播学者的质疑,像在政治大学执教的李瞻教授,就提出类似英国BBC的公共电视制度,希望商业与公共能够并存,但当时没有引起广大的回响。结果,台湾的商业电视随着经济的起飞,由一台逐渐发展成为三台鼎立的局面。表面上,节目似乎五花八门,多彩多姿,但高度的商业利润的竞争下,节目形式之同质化与内涵的贫乏却普遍遭到民众的诟病。


对于政府「终止建台」的倡仪,民间反应激烈,反对声音沸腾。

  一九八零年的二月,台湾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璇先生,在一次公开场合里力倡成立公共电视制度,以平衡商业电视的缺失。主管辅导大众传媒的行政院新闻局,在当时局长宋楚瑜先生的奔走下,邀集了专家学者企图为公共电视的建台工作提出一份蓝图。一九八三年的三月,这份名为「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草案」出炉了,可惜囿于经费筹措困难,公共电视迈出建台的第一步契机就竟然这般胎死腹中了。为了平息民怨及专家学者的反弹,新闻局又改弦更张,成立了一个官民合股的广电基金会,随即修订广播电视法的相关条文,由广电基金委托民间制作公司拍摄公共电视节目(内容以文化、教育及资讯为主),然后由三家商业电视台依法提拨时段(每周每台提供五小时时段)来播放完成的节目,目的是推广公共电视节目理念。


台湾公视从九五年起,展开三个阶段的试播计划,播出的节目近二千小时。


台湾媒介战国时期 民间争取频道开放

  自一九八四年五月开始采行这种寄生播出模式后,事实上绩效有限,因为播出时段受限,而且节目长度局限于半小时,节目之创意也难予发挥。有鉴于种种主客观的发展,台湾执政者终于在政策上有了突破,那就是重新提出公视建台计划,并于一九九零年七月一日成立公视建台筹备委员会,这是一个形态上依附在行政院新闻局之下的一个任务编组(Task Force)。目标是在三至四年之内完成建台之规划与软硬体之设施。当时负责推动这项重大文化建设的是新闻局邵前局长,他充满自信地表示,象征公共领域、服务全民的传播时代,终将来临。

  孰料,公视建台计划的时刻却面临社会解严后,民间极力争取频道开放的浪潮。在立法跟不上脚步的情况下,台湾充满了所谓地下广电文化的「第四台」,在争取市场利益与阅听人权益等诉求的纠葛下,台湾的传媒环境变得复杂而且加速恶质化。有人形容台湾的电子媒介已经进入了战国时期,实不为过。政府这时候确实疲于奔命,一方面加速有线电视及相关法令之立法,另一方面又要全力呵护刚刚才筹备起步的公视建台计划。

建台立法变党派角力 公视开播难产遭延宕

  根据台湾实际施政的经验,政府为了成立新机构,推进新事物并福利行政,常先设立筹备单位,承乏其事。公视筹备工作也是例子之一,其间施政计划与筹备单位之组织架构由行政院制定之,筹备期间每年所需预算则透过新闻局编列,经行政院核定后交立法院依预算法审查后执行之。至于公视法之立法工作则列为筹备工作重要项目之一。公视法草拟工作事实上在筹委会成立不到一年,就由一个民间学者组成的立法小组顺利完成,小组的召集人是传播学者徐佳士教授与已故之大法官杨日然先生。经过一系列的公听会与行政院的审查后,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将法案送进立法院审查。只是没料到台湾立法院国会问政生态的改变与频道开放急遽之冲击,使得公视立法工作在立院逐渐演变成党派的政治角力场。由于立法之延宕,原订公视建台的时间表也就难以掌握了,虽然建台的软体节目规划、摄制与硬体的建股都已大体完成,但是公视开播的执照还是卡在公视法的通过与否上。

  为了游说立法院能顺应民众,迅速立法,同时也为了向全国民众展示过去数年来筹备的成绩,公视筹委会从一九九五年的七月起展开一共三个阶段的节目试播计划:从一九九五年七月;一九九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九六年二月;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至一九九七年二月,总共试播了六个月零十天,播出的各类节目近二千小时。这个试播策略引起了全民的注意与讨论,舆论界也有大量的评论与报导。公视建台至今,已不再是寂寞的等候者,而是积极奋发的行动者。筹委会制订了一连串的造势计划,希望汇集民间关心公视的力量,共同为公视催生。一九九七年的三月初,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系与社会相关社团基金会主办了一项「公共媒体在台湾」的研讨会,与会的产官学界外加美国的公共媒体业界代表,都热烈而激情地发表了公共媒体的关切,其中对公共电视的一直「难产」更是提出了最严正的呼吁与请命。

关台倡议引发群愤 民意压力再露生机

  孰料就在大家努力声中,四月十六日的一项国民党中央政策会的党政协商会议中,竟然做出了政府媒体政策急转弯,而朝向「终止建台」的倡议。消息曝光后,朝野震惊,民意哗然,一时之间议论公视建台之声达于沸点。几乎所有的传媒评论都在指责政府决策的草率与不负责任,民意的压力如排山倒海涌向政府与执政党。《联合报》的民意调查更显示全民有超过百分之五十四的民众支持公视建台,有人还解释这个比率相当于李登辉竞选总统的得票比率。

  果然,民意发挥了正面的效应,在短短不到四十八小时政府主政者就技巧地改口了,不再提「废台」而转为有条件支持建台,所谓有条件指的是政府未来在公视营运时经费的支持降到最低,同时也提出一个整型后的「小而美」建台计划。目前朝野立委正针对上述的条件在做积极而密集的协商,如果协商有了共识,公视法就可望在近期内进入立法院的二、三读审查。如果立法顺利在五或六月内完成,则公视开播的日子最迟应在一九九八年的元月。

  筹建公视一直是公视全民的一场梦,在这个梦中,我们可以共享一块公共媒体的净土,让属于文化的、教育的、艺术的、科学的节目能在这块土地上开花结果。为了改善我们的传播环境,也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希望,请让我们实现这个已经寻觅了这么久的梦吧。


台湾公共电视无论在摄制硬体或节目软体上,都已大致完成,只欠立法通过。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公共广播的宿命

文乃扬
2020-04-30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The BBC: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In Danger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2015-04-05

Renewing the BBC Royal Charter: A cause for concern?

Professor Robert Beveridge /
2015-03-19

对公共广播服务的承担

张楚勇
201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