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章销路下跌 西方个案拆招解困

1997-09-15

  九七年五月底,美国发行量稽核局(A.B.C.)对新闻界发表了一项「十大报刊」发行量的稽核结果,指出到九七年三月三十一日为止,除了《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新闻日报》和《旧金山纪事报》这四张报纸的销路有所增加外,其余六家知名大报的销路都呈下降趋势。

  其中,《纽约时报》的跌幅最大,从每日的一百一十六万份减至一百一十万份,下滑了百分之四点四,跌幅居六报之首。全美最大的《华尔街日报》销路为一百八十四万份,下滑了百分之零点二;《华盛顿邮报》,则从八十一万八千两百多份,跌至八十万三千四百余份,下跌了百分之一点八。

  美国是全球报纸销量第二大的国家。根据世界报纸协会九七年六月初所发布的消息,她每天全国报纸的销售量,近五千七百万份,仅次于销售量居全球之冠的日本。日本每日售出逾七千二百万份报纸,第三位为中国大陆,第四位为印度,第五位为德国。不过,在全世界报纸销售量都趋于下跌大潮流下,美国亦不能幸免。根据世界报纸协会统计,在过去十年间,美国报纸销售量已减少了百分之八点八;而过去五年间,则减少了百分之四点二。

《纽约时报》止跌回升 解困对策值得借镜

  总的来说,全美十大报刊总发行量逾五千一百万份,美国报业公会根据A.B.C.所发表的数字来「解读」,认为销路增加的,占十大报刊的百分之三十三,故发行总量在增减冲销之下,只平均下降了百分之一点二,问题尚不如想象中的严重。世界报纸协会会长包汀更认为,全球各地报纸销售量既已呈减少趋势,报界其实不必慌张,更不要因一些统计数字而遽下论断;他强调,在某些国家,重要的是报纸的阅读率,而非有多少的报份出售。

  不过,不管这是不是颗「定心丸」,执世界精英报牛耳的《纽约时报》,目睹自九三年以来,平均每日发行数字下落将近十万份(周日的销数平均下跌八万份);连带广告销售,亦从八九年的六百一十万寸高㶴,不停地下跌,总是颜面无光,更深怕「坐吃山空」。

  《纽约时报》是重视人才的,在苦思促进业务对策之下,决定「中兴以人才为本」的大策略,于九四年任用一位女中豪杰——珍妮‧罗宾逊(Janet L. Robinson )主管广告业。年逾不惑的珍妮,英文系毕业,曾任教师十一年,八三年加入时报集团,负责杂志之广告、业务与市场主管。九四年起,负起《时报》广告「止跌回升」的重大任务,她亦不负众望。

  珍妮把广告划分为诸如研究、推广及销售等部门,分门别类地对广告客户提供服务,而以往全权对客户负责的业务员(A.E)则只需反映客户需要。她又会同各部门主管及学者专家,共同设计出一个「满足客户广告订单指令」的组织与程序,尽力协助客户订广告、能赢钱。她这一招「包产到户」、「以客为尊」的做法果然奏效,不但九五年广告总收入突破八亿美元,九六年首季收入,增长百份之九点五,这些收入,弥补了纸张上涨百分之四十四的支出。

  九六年九月中旬,珍妮出任《时报》社长兼总经理。「所有新闻皆宜于见报」(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是《时报》刊于报耳的名言,早已传诵一时。近年的推广口号则是「出高价钱买高品质的货色」,指的是《时报》注重高品质新闻及多元化特写,来回报读者与广告商所支付的高订报费和广告费。《时报》是一张全国性大报,每天发行数字的增长,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全国版的订户,自是注重全国性读者,却绝不忽视地区读者。九七年二月底,另辟波士顿与华盛顿两地特别版,务令地区性读者和全国性读者一样,可以看到诸如高水准的新闻与分析,最新、重大突发新闻,最快的体育比赛结果,以及当地气象消息和电视节目表。

  《时报》更决定于九七年九月新建造的彩色印刷厂启用时,纽约地区每日出版的报纸,将增加至六叠(six - section),体育版、新闻照片及广告,均用彩色照片,预计九八年元月,可以扩及其他各版。届时,《时报》并将推出诸如健康与科技、嗜好之类,全新的每周专题特刊。

台湾报章绞尽脑汁 新闻处理亦正亦邪

  一言以蔽之,在跌纸的压力下,在坐同一条船上的《时报》的求生之道,是提供高品质的广告服务,吸引广告客户;另一方面则实行注重地方版、增版、增叠、增加内容和照片彩色化,以扩大对各种读者服务。西方精英报纸是如此个做法,处于「同压」的我们,又是如何?

  先说香港吧,大众都有目共睹的,是实行减价战、增张战、斗腥色性、斗刊惨不忍睹的照片,用小报式手法来处理新闻。至于台湾方面,其实亦大同小异,不过还加上奖品战;另外,在新闻处理手法上,则一直扮演着亦正亦邪」的黑白郎君角色。例如,为了广告,给广告客户吃甜头,可以用「商讯」之类配合广告造势,实行「广告新闻化」;另外,更彻底的做法则是,明为「新闻」——实则上却是充满广告素材的「新闻广告化」陷阱。

  碰到犯罪社会新闻时,则立刻掌握时机,实行「骇闻追击」,让读者「暴力睇真D」;所以诸如「□□□撂狼话 必杀□□□」,「只要我不死,一定要干掉他」与「这辈子不是打死人,就是被人打死」之类,属于「刑事恐吓」标题层见不鲜,总之要让读者眼睛看到血腥为止。

  不过,所谓物极必反,当社会新闻一旦沦于只是打打杀杀场面时,看多了,不但读者会腻,即使是记者和编辑,在处理手法上也会技穷的。聪明的报章老板最能嗅得出市场的动感。所以,许多报社要求,在不放弃原先做法下,应将社会新闻作最广义的解释,将人情趣味的古方复制、翻新,加强社会新闻的光明面和积极面元素。

  以《中国时报》为例,九七年初,该报社会组已成了一个故事性题材小组,要求跑警政记者,发掘些温馨、光明的题材。白冰冰女儿被撕票后,社会各界对媒介耸动、破坏私隐性的「新闻」处理手法,交相责难。其后,《中国时报》更在社会组中,成立了社会关怀小组,要求记者不要只是死跟着刑警「办案」,而是多些挖掘软性、知识性和生活性的静态新闻,令读者在感受新闻的临场感之外,还有生命感。

社会责任意义重大 新闻伦理重新检讨

  为了应付网络和电子媒介的挑战,不停跌纸的困窘,中外报纸都绞尽脑汁,以求屹立不倒,各种手法都可以谅解,但若媒介放弃了社会责任,视新闻伦理为无物,则媒介存在的道德意义,可能得重新检讨。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Turkish Social Media and Its Impact on Democratization

Emrah Aydemir
Junhao Hong
2015-07-16

「港漫」与创意工业

冯应谦
2015-07-01

比较香港免费报纸的内容和风格

陈乐怡,李晓茹,李韦瑶,李惠珊,黄嘉盈
苏钥机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