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互联网:一个急速老化的媒介

2000-02-15

  不少推介互联网业务的市场经理,都喜欢引用各种电子媒介渗透受众速度的比较:即收音机自问世至达到首五千万人使用需时三十八年、电视十三年、有线电视十年,而互联网则仅需五年,以证明互联网正以惊人速度发展成新一代大众媒介。不错,互联网吸收受众的速度确实最高,而它的生长期和成熟期之短,也属空前。

  以传统大众媒介的特质分析互联网的现象,肯定有所偏差。互联网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受众的参与方式主动性强,而这个互动力量正推动着互联网急剧发展。传统媒体通常由大财团操控,平民百姓和企业无法问津;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却完全不同,大小机构和个人皆可随时随意参与发放信息和优化其设计。而任何改良的设计和创新的服务意念,均能在一瞬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吸收、采用甚至再优化。这个特性催化互联网成为大众传媒的成熟过程,并衍生出几个现象。

市场导向味道浓
即时步入收成期

  互联网业者的作业方式,已不再强调这个媒介的独特性,而是完全倾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品牌效应、以网络产品配合形象和格调、或标榜紧贴潮流等,在在渗入商品、消费者和市场理念,与互联网初期设计的理想愈离愈远。业者一方面利用眼花缭乱的信息抢夺受众有限的时间,但同时却无法提供高质素的资讯把他们留住。以所谓跨媒介形式在电视台、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同步播出广告的一类噱头,正好体现了Bruce Springsteen 的57 Channels and Nothing's On的悲哀。

  纵然很多企业仍徘徊在起步阶段,思索如何将业务与互联网接轨,但不少赶趁互联网大潮者已经在享受这个狂热带来的好处。这些积极「大展拳脚」的弄潮儿,早已掌握利用互联网赚快钱的法门:互联网业务致富之道,不一定在于通过建立管道、售卖信息或提供服务等实体操作来创造盈利;而是如何为业务建构价值─风险基金经理、股票包销商、盲目投资者、炒作者,以至传媒心中的价值。对这些「业者」而言,一切推出的互联网产品,必须在短时间内进入收成期,而产品的质素往往不是重点所在。

为求利润不择手段
网络应用发展放缓

  姑且不谈互联网上的各种欺诈行为,即使是互联网服务商和声称在网络上大展拳脚的某些业者,都想方设法尽快淘尽一切可以带来盈利的东西,其中一些手法,为互联网发展带来隐忧。网域名字的注册(domain name registration)即属一例,自国际间协议将注册工作开放后,一些登记公司在国际互联网技术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还无法全面将标准划一以前,已抢先宣布可接受包含特殊内码的汉字和瑞典文字的网名登记;另外,一些注册公司还标榜可登记达六十三个字母的特长网名。这些注册公司均没有考虑个别软件能否配合,以及技术支援困难和缺乏认受性等问题,只藉词避免别人登记类同名字而鼓励大小机构霸占多余的网名。

  虽然互联网用户、万维网站和各类型项目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但发展倾为横向而没有深度。在多种不利的形势下,互联网的技术和应用的整合因缺乏新的方向而没有多大进展。互联网发展初期,依赖不少来自学界、科研界和个别有心人士各尽所能和无私地奉献,提供各式各样的资讯和具远见的发展建议。但今天这些精神和心血已差不多被网络市场化的商业宣传信息完全淹盖,一般用户无法分辨甚至无从得知高质素网上资讯和服务的存在。这个噪音现象和唯利是图的风气,确实吓跑了不少有心人。另外,求才若渴的网络概念公司亦不断以甘词厚币挖走大学和科技界的资深人员,造成前瞻性的开发工作缺乏应有的动力。

财团重新操控主导
互联网精神起变化

  曾几何时,互联网在人们心目中,是自由主义者和弱势社群的圣地。他们以为在互联网上,不论贫富、社会地位、政治理念,都可以自由自主地发表意见和向互联网受众奉献,网上是以弱胜强、百花齐放,和自鸣清高的地方。可是在商业大潮下,互联网的形象已起了巨大变化。今天互联网的适当形容词是:集团化、品牌效应、合并收购、跨媒体、跨行业联营、协同效应、巨额投资和市侩势利。在不知不觉间,互联网原来的精神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大财团重新主导着网络的发展,跟其他大众媒介没有什么分别。

  互联网狂热不可能无止境地延续下去,我们很难想像三数年后,各界机构和投机者还会高调地宣布上网计划或拓展网上商贸。因为届时把业务和资讯上网,对绝大部份企业和个人而言,已经是最基本和最简单的一件事情了。

热风过后融结延伸
正确定调刻不容缓

  互联网势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份,正如Marshall McLuhan将媒介比喻为「人的延伸」。网络热风过后,人类的生活将会与互联网更融洽地结合起来,大意的人甚至不会感觉它的存在。「互联网世代」出生的新一代将不会再为互联网功能发出惊叹,不会再谈论什么高新科技或虚拟世界,「上网」是平常得像今天为打发时间而开启电视机,或希望了解天气状况而打开收音机一样。此时此刻互联网代表着时髦、创新、高姿态族群等非功能性意义,将会逐渐消失,其功能化的形象则会以更亲切的形式重新被建立。

  大势虽然如此,互联网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仍未定型。它终究会成为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一项伟大贡献,还是只会为人类制造沉重的包袱,完全取决于学校、政府、互联网业界和传媒如何将它塑造。要为互联网的价值正确定调,现在已是刻不容缓了,政府、学校和志愿团体在有关互联网的普及教育、文化意义、传播道德等工作,必须增拨资源,以平衡互联网商业力量的不断倾轧;另一方面,各大媒体报导有关互联网发展时,亦宜作适当调节,避免只偏重其娱乐和商业功能,和渲染在网上赚快钱的现象。尽管个人的声音微弱,但一切变革皆从个体做起。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