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治港」有权无责?

2002-03-15
市民可透过电台节目, 直接与政府高官对话
政治人物须懂得如何驾驭传媒
最近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布一项有关本地传媒「代议功\能」的调查,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和新闻工作者对传媒的代议功\能有深切期望,认为媒介最重要是反映民意和提供舆论监督;但两组受访者却认为本地媒介在「代议功\能」的实际表现仅属一般,与他们的期望有距离。虽然如此,仍有46.5%受访市民认为电台节目是最有效表达民意的渠道;其次是报纸论坛,有26.6%,两者合共超过七成;至于在政治建制内作为民意代表的立法会议员办事处,只有12.6%受访市民认为有效;认为政府部门有效表达民意的只有8.4%。


当受访市民被问及新闻传媒与立法会谁更能代表民意时,有六成受访市民选择新闻传媒,选立法会的只有三成。另外,35%的受访者认为现时最能够主导社会讨论议题的是新闻传媒,认为是立法会及政府的分别只有27%。但是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力方面,超过六成的受访市民都却为立法会较有影响力,选新闻传媒的只有24.2%。


传媒发挥代议功\能

这项调查公布以后,在舆论引起一阵「传媒治港」的讨论。到底何谓「传媒治港」,简单而言,就是新闻媒体可以主导社会讨论的议题,甚至影响到政策的制定。调查结果显示,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线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媒体比立法会在政策制定上有较大的影响力,选前者的占四成,选后者的只有36.3%。可见新闻媒体无论在民意代表性、认受性、影响力等各方面,在市民心目中都不下于立法会及政府,在某些环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造成「传媒治港」的原因,负责调查的学者认为主要是政制民主化不足,政府未够认受性,而政府收集及吸纳民意的渠道又不足,才令本地新闻媒体可弥补政府之不足,在代议功\能上有发挥的空间。例如市民可透过电台节目直接发表意见,甚至与政府官员对质,并有即时回应,互动性较强,收听率广;相对之下,议员办事处及政府部门却显得较为被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办事效率上都不及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凝聚舆论力量

这分析解释了新闻媒体的互动特性如何较政治建制内的渠道优胜,但未能准确指出现时的新闻媒介如何凝聚民意。香港的新闻媒体由于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运作,况且目前的新闻媒体几乎是连成一线,将重要的新闻议题全日滚动。最常见的情况是几个电台每天早晨复述报章的头条及社论等,然后再选取重要的议题详加讨论;下午的电台节目继续跟进,倘有官员在电台作出回应或提供新资料,报章同样在翌日跟进,这种滚筒式运作有利不同新闻媒体共同配合监察政府,亦能促进官民沟通;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利泡制超级媒介事件,以引发公众讨论。特别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新闻事件的震撼力若不够,难以引起公众留意,电台及报章因为催谷收听率和销量而合力制造超级新闻,对某些舆论有反应的政策局部放大,亦主要出于市场考虑。


由于新闻媒体全日滚动,对重要新闻议题的反应迅速,往往在很短时间已可以凝聚广泛的舆论力量,假若政府部门对群众情绪掉以轻心,稍微延迟作出回应,一旦形成一面倒的舆论压力,就很难再扭转。像几年前行政局建议为钟士元爵士摆\大寿,便因此受到猛烈的抨击,后来政府亦汲取教训,重新检视与媒介的沟通机制,据说新闻专员此职位,亦因此新闻事件发生而设立。


现时,政府各局长每天也派员收听几个电台的时事叩应节目,对有关自己部门的批评迅速作出回应,避免被愈描愈黑,而直接回应舆论者亦不乏工程师、医生等专业部门的领导官员,不再局限于新闻处人员,可见政府高官已经视回应传媒为工作重要一部份。政府施政受传媒左右,难免令官员觉得缚手缚脚,所以有「传媒治港」的感慨。


政府官员由过往高高在上到对传媒高度重视,这种官场文化的转变不过步欧美等民主国家后尘,在新闻自由度较高的社会几乎都出现类似现象;外国政客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意功\能十分重视,对玩弄民意的游戏规则都非常熟练,本港以行政为首务的官员,过往较少在这方面的训练。但随着大学教育普及及资讯发达,有独立政治见解的市民增加,自然对政策的透明度要求也提高。今时今日,政府官员除了制定政策以外,更重要是向公众推销政策。


学习如何与媒介角力

当然这种「传媒治港」的说法是言过其实的,传媒最大的力量不过是设定议题和左右舆论,它不能制定政策,却有力量令政策不行;本地的官员亦非完全受制于传媒,只是过往面对媒介的经验不足,才令特区政府管治陷于「传媒治港」的弱势。政府除了加速民主化步伐,加强官员的认受性外,改善收集及吸纳民意渠道亦不可缺,当然更重要的是高层官员有必要学习驾驭传媒,懂得反客为主,才不致被媒介牵制。


过往政府亦有成功\塑造民意事件,例如居港权讨论时政府统计处公布估计有一百六十七万合资格居港人士的数字,在很短时间内已成功\令舆论民意均站在对政府政策有利的一边;上月份库务局长公布的公共财政政策检讨报告,警告香港的储备会在七年后耗尽,似乎亦有照版煮碗之嫌,可惜政府高层在财政政策上口胫前后不一,令公众感到政府「靠吓」(见二月二十三日《香港经济日报》要闻版),反而更适得其反。

即使在民主化国家,传媒的政治角色亦趋向日益膨胀,传统政治架构内的中介组织如政党及利益团体的角色日渐萎缩,或必须依附着新闻媒体的镁光灯下生存,因此政治人物愈来愈晓得透过新闻媒体做「骚」;在此世界性趋势下,香港传媒目前的代议功\能只会有增无减。在美国,已经有研究指出政府若要有效推广政策,应该绕过新闻媒体,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了解他们的实际要求,双方再讨价还价。看来,如何与媒介角力,相信会是政府官员未来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

港股资讯类电视节目的大陆市场需求

庄太量
路遥遥
2018-02-09

个性迥异的大学学生报

潘乐遥
苏钥机
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