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不是社会运动的灵丹妙药

2014-11-06

  自八十七枚催泪弹射落于聚集金钟的占中示威人群后开始,不但触发了一场支持学生占中的「 雨伞运动 」,亦有人称此社会运动为一场「颜色革命」,而且亦在互联网上引发一场比实体警民肢体冲突还要厉害的「黄」、「蓝」对垒的网路冲突,这塲社交网站上冲突亦同时说明了互联网并非推动社会运动的灵丹妙药,反而推倒整个社会运动。本文会从香港「雨伞运动」为例子,解构社交网站在社会运动中的互动能性,以说明社交网站不一定是推动社会运动的「救生圈」。

  今次香港的「占中」行动无论被定性为社会运动或是颜色政治革命,这场因政改谘询所激发的集体抗争运动不但在香港土壤上遍地开花,更在网络上极速扩散。有人更将这社交网站在这社会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早前的「亚拉伯之春」(Arab Spring) 相提并论,甚至认为社交网站于推动今次香港的「雨伞运动」上扮演推波助栏的角色,并给予社交网站正面的评价,尤其在人力动员、物资调配及唤醒国际关注的层面上,有助将运动加速于社会各层面上扩散及提升运动成员本身的凝聚力。但这些对社交网站的正面评价未免过于狭窄,其实社交网站对整体「雨伞运动」而言,也带来比实体地面冲突还要大的矛盾及分化,未能为运动带凝聚。
 

「亚拉伯之春」 Vs「雨伞运动」

  这种对互联网上社交网站所赋有对社会运动正面推动看法始于早年的中东及非洲的政治革命,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指出社交网站,如:Twitter,担任推动当时运动重要角色。根据专门研究互联网与「亚拉伯之春」关系的学者Lynch(2011)所指出,社交网络在推动社会运动或社会革命上,拥有四种不同的正性功能。

(一) 社交网站令一些对政府不满的公民拥有发声及协同的渠道;

(二) 运动旗手透过社交网站发放大量具鼓励性的讯息,令其他的抗争者对运动的胜算更能抱着正面的态度;

(三) 社交网站令当权者所付出平息运动的代价提高;

(四) 运动旗手透过社交网络提升社会运动于国际的认知度。

  另外两位专门研究埃及革命的学者M. Aourage及A. Anderson (2011) 也有相同见解,他们指出社交网站对推动社会运动之另一功能是凝聚民意及协助抗争物资分配。

  如果将以上「亚拉伯之春」的研究结果应用于香港的「雨伞运动」上,表面上来看,网上社交平台表面上可以从以上不同途径协助抗争者推动整个运动。例如在物资分配上,占中抗争人士确在Facebook上统筹及调动于金钟、旺角及铜锣湾三处占领区域上之物资。当警方发放催泪弹及大量胡椒喷剂时,搞手会在网站上即时发布讯息,指出占领区内严重缺乏清水,面罩等物资,呼吁参与者大量提供此类物资;另外,抗争人士也会透过社交网站向其他华人社会作号召,于英国、加拿大、美国、台湾等地成立支持社交群组,成立支持学生的群组,为香港示威者打气,推高士气。不过,这分析只集在互联网世界中支持「雨伞运动」的一方,忽略社交网站的双向互动的特性,尤其在整个社会运动上支持及反对两派的互相制衡之辩证 (Dialectic) 互动。
 

互联网社交群组敌我分明

  如果我们从社交网站内的脉络 (Contextual) 层面仔细看,无论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区或是社交群组,均出现敌我分明的黄色及蓝色阵营。黄色代表支持占中,而蓝色代表支持警方执法的反占中阵营。

  当八十七枚催泪弹射落于聚集的占中示威人群开始,一些原本跟政治及社会事宜无关的社交群组,更出现撕裂,如专门介绍新界区大埔民生及特色的群组,其部分支持学生占中的群组成员,利用群组讯息帮助学生运送物资,支持遭受清场及暴力对待学生,但此举迅即触发一场网上争论,有群组成员不满群组变成政治课题讨论,公然宣布退组,旋即引来近700多个支持学生占中的攻击性留言围攻。

  另一以讨论交通驾驶态度为主的社交群组,也同样因支持学生占中与否导致组员撕裂情况,甚至有群组成员将不支持学生的组员作网上人肉起底,构成网上欺凌的行为。
 

网上欺凌行为

  除了一般对意见不同者以粗言秽语及以截图加二次创作丑化对方外,以人肉起底形式的网上欺凌行为比比皆是,其杀伤力不比肢体冲突逊色,举例说:有部分社交群组为针对反占中的一边,以人肉起底的形式,公开参与清场行动的警员的背景资料,将警员的近照、亲人照片以至警员的私家车车牌号码及住址等,均于网上公开发布,侵犯警员私隐。

  另一边厢,又有网民于金钟示威场地受不明人士袭击当日,将有份驾车驶入示威区的搞事商业车辆的车牌上载于群组上,并呼吁网民抵制涉事商业车辆,甚至将部分有份参与的车辆登记资料,如车主姓名、地址等于网上群组公开。又有反占中人士将一名拒绝为反占中人士应诊的医生的资料上载及呼吁其他组员抵制及向有关部门投诉医生违规。
 

制造网络恐慌

  除了以上网上欺凌或人肉起底方式针对不同意见的网民外,另一惯常在社交网站上出现的混乱情况,就是发放虚假讯息,制造网络恐慌。如香港警队发射催泪弹当日,有网民在社交群组不断广传一幅解放军装甲车于香港街道驾驶的图片,并散布解放军入城之流言,以此恐吓占中人士,最后有网友指出该幅图片是昔日旧照,被恶意当作即日新闻照片发出,制造恐慌。

  此外,在七名便衣探员将公民党成员拖往暗角拳打脚踢当日,有反占中网民发放一幅满面血迹,身穿军装制服的男子相片,直指有军装警员被示威者打至重伤,藉此向占中网民声讨,结果这幅图片也在网站流传,有传连特首办人员也误信为真,直至有网民踢爆图片是恶搞图片,流传才停止。甚至有蓝色阵营人士的面书被人盗用发放假消息,引起两阵营的对骂。

  所以,社交网络未必对社会运动百分百拥有正面功能,它们正反双方的辩证 (Dialectic) 互动亦会为社会运动带来负面影响,构成网上「暴力」,令不少没有既定立场及沉默的一群,产生沉默螺旋 (Spiral of Silence) 效应,变得更加不敢表态,选择更加沉默,令网上的运动参与停滞下来,更甚者是原本支持运动的网民在网上「暴力」下变得沉默或退却下来。

  香港「雨伞运动」的例子说明社交网站未必是推动社会运动的「救生圈」,我们有必要先从网站上的正反双方的互动脉络 (Context) 上,进行相关的文本上的分析 (Textual Analysis),方能找出网民在社交平台之互动对社会运动之深层的运作。

  香港的黄色雨伞运动就是一个好例子。

 

参考书目:

Aouragh, M., & Anderson, A. (2011). The Egyptian experience: Sense and nonsense of the Internet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 1344–1358.

Lynch, M. (2011). After Egypt: The limits and promise of online challenges to the authoritarian Arab stat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9(2) , 301–310.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活在后真相的信息战年代

傅景华
2019-09-28

从报章报导看近年香港大学生形象的变化

黄浿沂
王硕禧
郑梓峰
郑晓怡
莫浩廷
苏钥机
201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