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七十五年系列(六)时事节目「烽烟」四起

2003-10-17
(图右起)朱培庆、黄毓民及李銮辉代表不同年代的电台「烽烟」节目主持。
听众打电话到电台参与时事讨论的烽烟(Phone-in)节目,在香港广播发展中已有三十多年历史,这类反映民意的节目紧贴时代脉搏,无论在形式上或风格上,都不断演变,而主持人扮演的角色亦随时代发展变得更加突出,当中产生的回响,尤令人有「烽烟四起」的感觉,为节目加添不少色彩。

由香港电台举办的「香港广播七十五年----口述历史座谈会」于八月九日以「时事烽烟节目」为题,邀请资深传媒人朱培庆、李銮辉及黄毓民作嘉宾,回顾时事烽烟节目的发展及变化,并讨论节目主持人应该扮演的角色。


早期节目具官方色彩

早期的烽烟节目始于一九六九年港台推出的《电话诉心声》。当时的香港刚经历过暴动事件,民心仍然不稳,为疏导民间的不满情绪,政府设立了民政主任的职位,以加强与市民之间的沟通,而在节目中,各区民政主任均轮流负责主持节目,解答市民的投诉,所以早期的烽烟节目官方色彩浓厚。

曾积极推动时事清谈节目的现任广播处长朱培庆忆述,烽烟节目做得较为灿烂的年代,应该是始于欧阳义德主持的《太平山下漫步》。欧阳义德于七十年代中期主持《太平山下漫步》,并采用了直播方式,这个形式在当年来说可谓一个突破,因为在二十多年前,即使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是采用七秒延播的方式,即讲话之后七秒才播出,这个做法主要方便电台监听节目内容,删剪一些不恰当的部份,例如电话中可能出现的粗言秽语。此外,欧阳义德主持节目亦充份流露其大胆的作风。朱培庆指出,曾经有一次欧阳义德接到市民的投诉,因为多天取不到房屋署的回应而显得十分气愤,遂在节目中公开房屋署署长的电话号码,并呼吁市民自行致电质询,结果令房署的电话响过不停,最后迫使房屋署署长在电台中作出回应。


讨论范围逐步扩大

踏入八十年代,电台烽烟节目的代表首推《八十年代》。朱培庆透露,《八十年代》名称的来由,除了因为节目在《八十年代》推出,也是因为这个节目播出的时间是八至十时,当时撰择这个时段也是经过一番挣扎。他说,七十年代末期接掌《太平山下漫步》时,节目是在九时播出,但为进一步贴近听众,他极力争取在八至十时间广播,但港台内部曾对该时段存有疑虑,原因是当时的晨早节目以九时作为一个分水岭,烽烟节目在九时才开始,主要是迎合家庭听众。最后电台决定采纳他的建议,把节目改名为《八十年代》,并在八零年三月初启播。

《八十年代》节目先后易名为《九十年代》,以至今天的《千禧年代》,节目延续至今已横跨几个年代,形式也有改变。曾经主持《八十年代》节目超过十年的李銮辉还记起一九八三年开始接任主持时,听众打电话到电台主要有三个目的,包括查询、投诉和发表意见,在这三类内容中,发表意见所占的比重只不过是两成至两成半,其余则属于查询及投诉,所以节目颇为沉闷。鉴于八二年香港前途谈判,社会开始多人谈论香港的政治环境,于是他刻意把发表意见的比重提升,所以特意邀请三类人士,包括议员、学者及政府官员在电台发表意见,令到声音更加多元化。到了八四年,代议政制白皮书推出,香港可间接选举代表入立法局,令到议员的声音多了,讨论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反映大众心声

电台烽烟节目发展到今天,形式进一步出现变化,时下部份的主持人立场鲜明、言词尖锐,有时更被指为偏激。以骂人闯出风格,并有名嘴之称的黄毓民表示,他的个人风格并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是个人性格使然。他指出,其言论曾招致一些恐吓信件,但自问无愧于心。由于他拥有比别人较多的表达意见机会,所以不时反省自己,所讲的话不只反映自己意见,而是要反映拥有较少言论机会的人的看法。

黄毓民认为,各电台的烽烟节目占整体的时段不多但十分突出,容易引起注意,这主要因为烽烟节目拥有议题设定的功能,可以制造话题,甚至可以影响政府的政策。不过,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官员亦有不少渠道可以表达意见。他又说,虽然他的节目引人注意,但并不代表可以影响大众,一些收听节目的人未必会接受主持人的意见,甚至持有相反见解。

李銮辉相信,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市民会用理性去分析各种意见,并会清楚节目究竟是属于那一类型。他认为,烽烟节目应走向市场,但要有准则,烽烟节目最重要的是要紧贴时事气氛,讲出大众的意见和心声。香港的传媒创造不同的风格,主持人的表现符合了社会要求。事实上,倘若没有这些主持人,电台节目就没有今天这么有趣。


阐明「个人意见节目」

广播事务管理局于去年在业务守则当中,要求电台及电视台在那些批评性节目播出前,须强调是「个人意见节目」,黄毓民原先对这个规范表示反对,但广管局则解释,有了这个阐明,在主持节目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地发表意见。他亦认同这个解释,所以新守则实行之后,在主持节目方面更加变本加厉和畅所欲言,这个结果相信是政府始料不到。

朱培庆说,港台亦曾反对要阐明「个人意见节目」的做法,因为广管局的指引一直要求电台节目要持平,反映各方意见。港台作为一个公营电台,更加重视这个原则,不过,随着环境的改变,如果传媒仍采取一个守残的做法,就不会有进步。事实上,香港传媒在发展上,一向在与社会互动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并创造出新风格节目。他认为,既然已有了持平、反映各方意见的基本原则,就不应容许有个人意见存在。

他说,对于一些批判性强的烽烟节目大受欢迎,港台有压力去考虑提供更激进的节目迎合市场,但同时有意见认为,应提供相反做法的节目去平衡。不过,港台一向的立场是希望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他说,港台作为一个公营电台,所重视的是反映香港民情,至于风格、制作形式、与政府的关系和监管细则,只不过是细节。

烽烟节目广受欢迎,除了因为主持人风格之外,更重要的是节目提供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对参与政治、教育及经济等各方面的讨论日趋积极,在大气候的推动之下,势将为烽烟节目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