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传播论坛── 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

2004-07-15
海内外华语广播同业云集北京作研究交流。
在全球化步伐全速发展,波澜壮阔的廿一世纪,中国亦已在加入世贸之后正式进入与全球整合及接轨过程。于此同时,以中国为龙头的华语广播圈,在面临世界资讯洪流势如破堤、无孔不入,传媒力量举足轻重与国力地方可以并驾齐驱的年代,亦开始重视如何整合力量,思考如何建立有利于世界民族文化平等竞争的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国际广播电视传播新秩序的形成。


共同开辟广播天空

中国的广播历史起步于上世纪二十年代,而海外的华语广播最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开办面向广大华人、华侨的华语广播电视台(或办有华语节目的广播电视台)的国家,约有二十多个,共约一百多个台。直至近年内地媒体酝酿起的管理、经营、角色及功能的变化外,大部份时间,中国的媒体及广播都主要担当政权的喉舌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与西方为主的世界性媒体发展比较,起步点都不同。现时,若论全球媒体影响力,仍是以西方传媒为主导。

二零零四年一月,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曾联手主办了「第三届中国传播论坛──世界华语播音学术研讨会」。议程的主题是尝试探讨世界华语播音现状、未来走向与发展战略。副题是如何整合力量。讲者超过廿六人,囊括了英、美、德、澳、日、新加坡及海峡两岸的广播同业与学者等。

香港方面,香港电台普通话台成立六年以来,一直与内地及海外华语电台有各式合作及交流。由开台初期已建立起的定期节目如《三江联播》及粤、港、沪三地轮值主办的《三江财经论坛》活动;每年一次,粤、港、澳三地的《粤港澳普通话大赛》;及到内地参加中央电视台之《全国大学辩论赛》及上海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精英辩论赛》等等项目外,多年来见证了内地各地传媒开放的不同步伐。去年十一月更成功地与「上海新闻频率」(内地将电台统称频率,电视台统称频道),在上海市长访港期间的记者会作了实时直播,上海听众和港人在同一时间获知整个记者会全程内容,足见内地个别传媒重视听众,对资讯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与昔日纠缠在与境外联播时对责任承担的忌讳不可同日而语。今次普通话台以既是国内又是境外媒体身份被邀出席,笔者在场主要介绍了多年来与内地及其他华语广播电台交流合作的经验及观察。

两日会议原定共廿六位海内外同业发言,第二天下午临场加入美国之音代表发言。另外,在研讨会之外,更提出了成立一个世界华语广播联盟的建议,编排既紧密又富开创性。

与会各地代表的广泛性反映了这些年来内地媒体争取联系的海外相关机构已遍布全球,当中西方媒体主要为各地的公营广播公司对外单位,其性质及功能与本地电台明显不同。阵容包括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主任陈昊、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新闻部经理Murray Holgate、德国之声中文部主任Matthias von Hein、日本广播协会(NHK)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组主任中村治、新加坡新传媒电台副总裁石惠敏、联合国电台华语组刘克凡,及美国之音(VOA)东亚及太平洋部主任Jay Henderson等。 其他出席及发言的内地媒体及境外代表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淅江广电集团、江苏电台、凤凰卫视及香港电台,另加一位台湾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专任讲师黄雅琴。

广播天空能见度高或低

第一天的第一位讲者是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广播电视语言研究所所长张颂。张教授桃李满门,在座不少内地广播高层及要员都曾是张老的学生,本身就是中国广播艺术及发展的活字典。张教授除了阐扬国家对广播语言美学研究及要求外,更指出,从全球各媒体的语言传播看,华语传播仍然处于弱势。原因主要归纳为传播媒体分散、各自为政、缺乏有雄厚资本支撑及受众不稳定及模糊。

受众面貌模糊可能是缺乏完善调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新闻部赵健、郭彦两位副主任的『对外华语广播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战略思考』发言中指出,其所探讨的海外华文电台指的是与中国政府的观点立场没有实质背离的电台。 虽说是一个世界华语广播的学术研讨会, 从学术出发的研究却仍受着政治因素及资讯流通局限影响。学术研讨在欠缺部份存在数据情况下,立论容易流于理念化。而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及客观性,可能才是确立其参考价值所在。

会中另一现象亦真的令与会人士深思。世界华语广播既始于二十年代,而中国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第一次从延安对外广播起,世界各地对外华语广播已有六十多年历史,由当年每天数分钟到今天每天二百七十多小时,用三十八种外语以及汉语电台节目广播,到底受众人数有多少,有说海外华侨三千万,另一说法是六、七千万。会上出现了各自引述各自的非正式数据,更莫论听众的面貌及背景资料大部份来自理所当然的立论。当今统计调查方法或准绳虽仍有被挑战地方,但世界华语广播同业若不能打破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差异及传媒理念的分歧,实际上难以联手将各地的华语广播受众的数据整合,难免停留在各地政府对外宣传工具阶段,最终会窒碍华语广播势力的发展。

相对于中国要求华语广播员语音一致化及技巧标准化,不只海外华语广播人,连部份内地同业都另有看法。当英国广播公司的 Murray Holgate 介绍BBC由当年对标准英语 (Received Pronunciation) 的执着,逐渐采取开放态度并引入有口音的主持人,好让听众及主持的距离更接近时,引来席间不少内地地方电台的同业纷纷认同,更提出广播的意义应采取接近群众的态度。在今日内地媒体走上集团模式,讲求创收及财政自足的时候,争取广告的时候先要争取听众。广播放弃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走群众路线就要说群众的语言。要让听众能有亲切感,任用带方言口音的主持可能是其中一个手段,令听众感觉「他说的是我的语言」。而这个来势汹汹的市场力量,大概就是近年中央电视台及电台所面对的冲击之一。


广播天空有否传真度

中国的广播除近年受着内在市场化影响外,在对外广播或与外地广播媒体合作时却是一直存在广播理念的差异。值得一提是,澳洲广播电台中文部主任陈昊的观点。他本人十多年前亦曾在内地从事国际广播,今番用客卿身份道出中国对外广播理念与他在澳大利亚从事了十多年所体会实践的理念存在着的不同处。他指出,内地的「对外广播」等同「对外宣传 」且接近西方 Propaganda「政治宣传」之意。 陈亦认为中国文化中的报喜不报忧观念根深蒂固,令海外华人看见不完整或矛盾的中国。

曾几何时内地不断有小煤矿发生伤亡事故及河南省「爱滋村」的新闻,西方媒体不乏报导及评论。同一时间的中国对外广播,要不是避重就轻就是只字不提,白白让出了评论及想像空间给境外媒体。海外华人看着中国对外广播同时看着境外传媒,难免反思中国对外广播的存在价值。全球通讯发达,任何媒体已经很难只手遮天。其实一个国家设立对外广播,究其目的不外是向外报导本国的观点或宣传本国价值观。


广播天空是否多元化

廿一世纪以来,几桩对人类有深远影响的世界大事中,令全球媒体工作者及群众都确认了开放自由及多元的天空是何等重要。

「九一一」事件引起对世人关注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鸿沟。在以西方美国跨国媒体为主导的新闻报导及舆论波澜中, 中东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就成为了全球观众仗以平衡的消息来源之一。 到了伊拉克战争时,由于开战前,世界列强中的立场分化,中、法、德靠拢。我们亦见到在这场战事的报导方面,中国媒体亦采比较主动态度为国人及国际间提供另一观点。当本港传媒遣派记者到战场时,中国的新闻媒体部署亦已见规模。中央电视台九台亦采取强势,在开战后马上进行廿四小时马拉松广播。(央视九台是国际对外广播频道)。

当日远赴战场报导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记者站站长闾丘露薇亦是研讨会座上讲者,其发言时提出中文传媒未能成为世界新闻主流一份子,原因值得传媒人反思。 闾丘露薇举了一例,她在巴格达时,美军第一次销毁武器时炸伤平民,她们是第一支采访队伍先到达现场报导,但往往事情是在西方媒体或通讯社报导过才广为人知。华人媒体未能成为主流是否只是资金投放问题,本是任何一个传媒人想深入探讨的问题,可惜大会议程紧凑,未有跟进,实觉遗憾。

华语广播未来发展的能量,相信会随着中国国力日强与全球融合而增加。但若谈到要与西方媒体及舆论并驾齐驱,显然当中第一步先要整合各地华语广播的力量。主办单位亦借此研讨会机会,提出一个成立「世界华语广播联盟」的动议。与会各方一致认同其目标。当中,美国之音代表 Jay Henderson似是有备而来, 即席提交了一份准备好了的建议书。

相对于西方及其他区域性的广播联盟(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Public Broadcasting International等),中国的广播人终于亦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出发了。

但华语广播发展路向,肯定在未来仍会是值得学术界研究、广播同业一同关注及开拓的工程。最近有外国学术研究指,廿一世纪普通话有条件成为全球最多人说及最多人学的语言。但若要成为影响全球的主导语言,又岂三言两语的事。若说华语广播要挤身成为世界有影响的力量,这当然是广播人的长远目标。短期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就是透过协作,清除各式各种的政治、区域及文化壁垒,全球的华语广播人方能拉近在广播理念上的距离,并肩出发到那长远的目的地。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美国传媒参访考察随笔

陈易安
2016-08-10

两会采访手记

香港电台中文新闻部
2016-03-23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