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业近十年来经历严峻考验。
每一种放映窗户都是电影业争取盈利的「门市部」。
农历新年向被影圈中人称为 「超级黄金档期」,在过往多年,其市场气氛之盛足可吸纳四部贺岁港产电影同期上映,各显所长,但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香港却只有《喜马拉雅星》及《韩城攻略》两部港产片上映;而从票房纪录所见,这两部港片的票房收入亦明显落后于同期上画的几部西片之后,这正好说明影业投资者信心虚怯,大小报章所言「港片形势严峻」之说也可谓空穴来风,早有前因。每一种放映窗户都是电影业争取盈利的「门市部」。
电视台涉足电影制作
其实,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香港电影公司已纷纷减产,连带令影片种类及片量减少,加上受盗版及非法下载冲击,更令业界雪上加霜,不少影人均已转投别业或流入内地影市,从事广告、电视等拍摄工作。而香港电影从业员人数亦由九十年代中的六、七千名,下滑至近年间只剩下不足一千人,其流失量高达八成,情势可谓十分吓人。
但在近期种种辞官归故里的怨声中,有线电视却急急赶赴科场,在今年二月初宣布将成立旗下电影公司,在未来两年投资制作二十部电影,其成品除在旗下多条电影频道播放外,也会交给安乐影片公司作本地和海外发行。此发行公司其实来头不少:安乐公司为电影发行圈内翘楚,曾发行《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名片,其行政总裁江志强乃香港传统老派戏院商江祖贻之子,在中港台和海外影圈皆广布人脉,故这次电视台与电影发行公司结盟,为香港电影探索生机之余,也是香港影视史上的另一里程碑。
踏入二零零五年,刚满十二周岁的有线电视业务已上了轨道,用户人数也渐趋稳定。但正因为有线电视旗下有多条电影频道,每年迅速消化大量片源,而反观港片近年产量却不断萎缩,如何稳住片源和影片质素正是有线电视的多年隐忧。目前,一部港片的收费电视版权费已高达数十万元,而供片商把大片夹杂细片「一篮子」出售的策略,更令电视台身处下风。由是之故,徐小明便在二月三日宣布有线电视将进军影坛,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投资逾三亿元,制作廿部不同规模的电影(如大片、中型片及六百万元以下的小制作),当中每年会出品两至三部大型制作,徐氏更声言希望能为这些制作觅得导演李安、袁和平、杜琪峰;演员周润发、成龙、刘德华、梁朝伟、古天乐等合作。以二零零四年港片年产量为五十余部计算,有线电视投资这廿部电影,可说是数量可观,亦足以令有线电视挤身本土电影生产者首三位之列。
影视业结构性转变
环顾欧美影视市场,电视业与电影业的分界的确越来越含糊,不少世界性电视台皆染指电影业,而不少电影公司也与电视台联线经营,萤幕与银幕互通;明星与艺人也不断越界。在香港,有线电视也声称自资电影可达至双赢势,如旗下的娱乐台可为电影作宣传平台,而自资电影又可为旗下多条电影频道提供片源;但假若历史的「后见之明」值得借鉴,有线电视今天的对策其实倒有点像邵氏王国旗下的银河卫视在三年多前施行的策略。
早在二零零零年七月,邵氏王国旗下的银河卫视成功投得一项收费电视牌照后,冬眠了多时的邵氏兄弟公司便一度尝试重整旗鼓,邀来刘家良、王晶等导演,投资开拍《铁马骝》及《我的野蛮同学》等多套影片,为银河卫视作供片后盾。
在二零零五年二月,继有线电视宣布将成立电影公司,投资制作二十部电影后,邵氏兄弟公司在近期亦再次表示有意趁邵氏影城 (耗资十三亿元、内有五间制片厂,总面积逾六万平方呎)于今年建成后,再展拳脚,重投电影业。据邵氏现任制片经理黄家禧透露,邵氏正构思在未来数年重新投产,计划每年将斥资一至二亿,开拍十至十五部电影,例如在新影城内搭建布景,重拍《独臂刀》、《十三太保》、《江山美人》等邵氏影片,除联系过导演昆坦泰伦天奴表达合作意愿(如重拍经典武打片《少林三十六房》)外,邵氏又会尝试邀请动画专家(如《史力加》动画总监许诚毅)到新影城开设公司,开拍动画电影或提供动画技术支援服务。为养精蓄锐、大张旗鼓,邵氏更会重组演员训练班培训新人。这种种鸿图大计能否实现,至今尚难推断,但有线电视、银河卫视殊途同归,宣布涉足电影制作业背后,却的确反映了影视业内一项结构性转变。
重组电影回本周期及产销秩序
有线电视、银河卫视先后宣布涉足电影制作业可说是历史大势所趋。原来,电影这商品在传统上应可享有一个十分稳定的回本周期:影片在大型戏院院线作首轮放映后,会迁往较偏僻或小型之戏院作二轮放映;戏院割画后再以影碟影带形式发行,在市场出租及出售;当影碟影带的流通或销售高峰期过去后,影片的放映权又会出售给电视台,在电视频道上播放。从成本回收角度看,戏院上映可说是电影回本的「第一窗户」 (first window);影碟及影带则是电影的「第二窗户」(second window);电视或网上播放则可称为「第三窗户」(third window)。以上每一种放映窗户,都是电影工业争取盈利的「门市部」。
但自九十年代,上述的播映流程却起了十分戏剧性的变化。一方面,戏院票房持续下跌,另一方面,片商却愈来愈依赖出售影带、影碟、影视光碟、电视播放等版权来回本。换句话说,影片从戏院这「第一窗户」获得的盈利比例变得愈来愈少,反而从第二、第三上映窗户获得的收益比重却愈来愈多,其势所趋,亦把电影的回本周期、产销秩序重组了。身处「河流下游」的电视播放窗户(如有线电视、银河卫视)为稳住「河流上游」的片源和影片质素,现在也需要投资影业,反客为主。
但制作电影始终是恰如烧银纸的业务,每一格菲林都可以所费不菲,发行公司可否为有线电视、银河卫视这影业新窗户稳守戏院上映这旧窗户,提供具优势的中外发行院线安排电影上映,从而把风险摊薄在多环的放映窗户上,可能仍是整项投资成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