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语电影产业市场与管理高层论坛」后记

2005-12-15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在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四至十七日一连四天举办了「全球华语电影产业市场与管理」高层论坛,旨在培养学员全面了解全球华语电影产业市场及管理的运作,掌握整个产业近年的最新讯息与变化,紧贴产业发展的脉搏,除为华语电影产业市场及管理建立理论基础及资讯库外,更重要的将会成为产业一份子的影视系影视与数码媒体制作硕士的学生能有机会与业界领导人士互相交流,分享经验。

这次高层论坛邀请到的讲者皆为国内、台湾、新加坡及香港电影业最有影响力的投资、发行及管理方面的顶尖人材,包括被《时代杂志》誉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江志强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台湾名制片家徐立功、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星霖电影总裁云晖翔、北京中国电影集团的耿西林、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以及香港有线电视的徐小明、沙龙公司的汪长禹、美亚娱乐的李国兴及UA院线总经理陈子良等十四位。

香港电影包容并蓄

其实早在论坛正式开幕之前的两个星期,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先生以及制作《无间道》系列的寰亚电影公司执行董事庄澄先生,已经先后在十月廿五日及十一月八日就 「政府如何扶持电影产业」以及「香港与国内合拍片的融资与管理 」两个议题,给与会者上了宝贵一课。

香港电影导演永远名誉会长吴思远先生从事电影数十载,从场记、副导演一直到做导演,然后开电影公司,近年更在内地投资戏院生意,对「香港及国内华语电影发行之现状」了如指掌。「创作自由是反映电影的第一个要素。在九七回归以前,大家都很担心,我们组织代表团到北京去,想问一下香港电影业何去何从。他们跟我说∶『你们(香港的电影人)以前怎么样就怎么样,绝对不会来管你的创作自由。』我们听到都安心,那事实上今天也是一样,我觉得跟以前一样,毛病只出自我们自己身上。」

吴思远先生认为美国电影那么利害就是因为荷里活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无论是犹太人、欧洲人,就算是黄皮肤的中国人如吴宇森及李安 --只有有才华、有能力,美国都就会接纳。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又是「东方的荷里活」,就要广纳人材,过去如是,未来亦一样。

「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有创意的社会,往往是一个可以容人、包含、广纳所有人材的电影菜。从前看到的香港电影,不单单是香港人的电影,而是中国电影的缩影。四九年以后,很多人到了香港担任摄影师、导演、编剧。我有一年在金马奖,代表香港上台讲话,我说香港是一个最包容的地方,我们有大陆来的李连杰、有来自台湾的林青霞等,就是我们利用外面的人材来壮大我们香港的一个创作队伍。」吴思远先生这番说话渗透出他的理念及对华语电影前景的乐观 -- 无论是香港的电影人北上抑或国内的人才南下,只要抱着包容的心,团结就会成为力量。

新加坡电影从零开始

相对于香港,新加坡电影业面对的则是另一个问题。制作过《小孩不笨》及《跑吧!孩子》以及跟其他国家地区(包括香港)合拍过《向左走.向右走》及《见鬼》等片的新加坡新传媒集团星霖电影公司的总裁云晖翔先生在「新加坡电影投资市场的潜力」的环节上指出,新加坡先天不足,人口只有四百万,本土市场比香港更小。新加坡现有七十间影城,二百间戏院 ,电影院总收入大概是一亿二百万新币,每年本土的电影产量只有六至七部,而,本地电影更得跟荷里活电影抢滩。他说∶「新加坡电影业要发展,需要一个成功的生意模型。这个商业模型须经得起市场风险,而又不过份保守、拘谨,融合市场需求但又不乏艺术创作,创造自己的品牌,不断创新,发掘新市场,不局限于制作电影,也开拓发行市场。业务模式可建立在合资,联合制作上,合拍可互相负担投资风险、打入新市场,同时也提供更多制作选择,制作具有市场价值的合资电影。如果把这门生意当长远来计划,这会是个赚钱的投资。」新加坡虽小,但星霖电影主张的,也正是把所缺乏的转变成自己优点。成立至今已经七年的星霖电影公司除开拍本土电影之外,亦积极实践﹁泛亚洲电影﹂的概念。新加坡电影可在任何国家拍摄,但讲述的必须是新加坡的故事,显示出新加坡真实的一面。

国内电影从垄断到开放的问题

而曾经拍过非常多有影响力的电影包括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及《离开雷锋的日子》,业务范围涉及制作到发行、行销北京的紫禁城影视有限公司的书记阎于京先生及总经理张强先生亦分别从「公司」以及「个人」的角度跟与会人士分享「中国电影的营销」的经验。

北京紫禁城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九七年,同年的制作《离开雷锋的日子》收了二千多万票房;九八年《不见不散》三千至四千万;九九年《甲方乙方》二千多万票房。阎于京先生表示
现时中国市场的现状是市场很小很小,压力很大很大。美国全年电影票房收入是二百亿美金(二亿人口),而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二零零四年电影票房收入为十五亿人民币,今年有望达到廿亿人民币。不过中国电影市场目前面对很多问题。电影市场流失了大部份的观众,观众丧失了看电影的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为媒体自身发展的规律-媒体发展过剩带来媒体的贬值,早期与电影争夺观众的是录像厅、歌舞厅,中期是电视、盗版,现在出现了网络和电脑游戏;影片缺乏精品,除了少数的几部国产大片外,大部份影片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

(二)推广环节的非专业化- 市场推广、开发创新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收益。美国专门有推广,与发行完全不同。推广环节有专门的公关公司做,有权威的影评人发表文章,引导大家看电影。中国缺乏这关键环节,所有推广工作由制片方和发行公司完成。推广这个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国内是一个空白;

(三)运行规则需逐步完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新老交替。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造成电影业内行业规则不完善,国内市场还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垄断。电影市场还未发展成熟,部份不规范的操作如票房的虚报、瞒报非常多;

(四)后产品市场开发中价格与价值的分离。观众在电视上看电影,中央台有中央六套电影频道,其他省台也有自己的电影频道,覆盖了全国三十多个省份。在电影频道上看电影的人非常多,给的钱却非常少。影片卖给电影频道,不论拍摄成本,多的给一百万,少的只有几十万。中国的电视台属于垄断状态,没有民营,向制片厂买片,都是自行定价,因此造成了严重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

电影应认真讲故事及尊重观众

阎于京先生补充说∶「中国大陆是一个潜力巨大、逐步开发的市场。经过九三年开始的十二年改革已经全部开放,虽然还存在如分级制度、审查制度方面的制约,但比起十二年前买卖形式更加多样化、公开、开放,逐步形成一个成熟健康的环境。」

至于紫禁城影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强先生由于是学院派毕业,所以台上的「学院派」面对台下的「学院派」,就选择谈谈「个人」的机会问题,也就是「学院派」的学生,在「华语电影」这个概念下如何发展自己,怎样寻找个人的机会。

「首先我要先给大家泼点冷水,我们大陆的电影非常不乐观,问题非常严重。但对于大家来说,不一定是坏事。问题越大,机会越多,希望就越多。我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但我个人觉得,学院毕业的学生,他们不是在比讲故事,不是在比谁拍出来的电影好看,他们是在比谁拍出来的电影难看!这一点都不夸张。我在读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课,言必称法国电影,对荷里活的电影根本瞧不上,不屑一顾。直到今天,电影学院都弥漫着这样一种氛围:谁要认认真真地讲故事,就被人瞧不起;如果谁拍出一个谁都看不懂的电影,谁都说好!艺术片和商业片就像美术里的『画人』和『画鬼』。『画鬼』非常容易,你怎样画都可以;『画人』非常难,你画错一笔,别人都会说你画错了。」

以新思维去做电影

张强先生还提及到一个新概念∶二零零四年紫禁城影视有限公司搞了中国首部「互动电影」。「我们的初衷在于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进行一个交往的过程。因为中国过去是太忽略观众了,太蔑视观众了。所以我们来一个彻底的交往过程,一切让观众来作出选择,这部电影所有的元素都让观众来定。我们将这个想法与新浪网联系,大家一拍即合,非常乐意地与我们进行合作。在去年十月份开了新闻发布会或者叫做启动仪式。第一步就是向全国的网民征集剧本。活动受到网民的热烈反应,在两个月内收到了四万多部长篇小说。我们在北京找了非常多的学生帮我们审稿,并成立了由著名小说家金庸为首一百多位著名作家组成的评委会,对这些小说进行筛选。最后选了六部小说放在新浪网上让观众投票,得票率最高的小说我们就拿它作为剧本改编。经过三个多月的投票,全国三百六十万网民参加了投票,最后选出了《谁说青春不能错》。这是武汉大学一位读三年级的研究生的作品。他虽然是理工科的学生,但小说非常好。我们如何修改剧本,如何确定台词都广泛的征求网民的意见。我们现在正在全国廿二个城市挑选演员,大部份演员都是我们选拔出来的。女一号是「超级女声」的李宇春。通过互动电影,我们获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通过和网民强烈的互动,发现我们对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审美选择,我们过去有很多误解。我们过去觉得他们会喜欢的东西,结果他们不喜欢。

华语电影的未来奇迹无限

张强总结多年来的经验认为,电影观众主体是年轻人,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去做电影,必须出奇才能制胜。

其实,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产业都处于最低潮的时期,新加坡是例外,已经从零开始走出了第一步,值得可贺。不过,大中华地区的电影问题越多,相对地机会也越大。如果从人文质素修养的层面去思考,它的影响力和机遇都是潜力无限。不同形式、种类的内容载体或媒介,如互动电视、网络、甚或手机,都是可以开发的力量,要开放自己的想法,开放自己的眼光,与时代同步,每一种新的媒体都潜藏着无限的奇迹,全球华语电影产业的未来或应该从这个角度去思考。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