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资讯保安管理政策的制订

2007-08-14
  配合高效率及高质素的法律、金融及物流系统,再加上「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有利市场条件,香港是极有潜质成为区内的电子商务中心。但现今猖獗的网上罪行,必会构成很大的障碍,所以本港的政商学界对此问题,都不容掉以轻心。

  随着资讯及通讯科技日新月异,全球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等应用,已成为不少欧美国家的基本网上服务。在网络世界中,所有应用系统的灵魂,是它背后所拥有的资讯。有专家认为「资讯是皇」(Information is King),任何人若能捷足先登获取并适当地运用有利的资讯,便能傲视群雄,成为皇者,这论点尤其适用于商界。正因如此,资讯也不讳言地沦为商业社会中你争我夺的肥猪肉。网上资讯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商机,导致不少犯罪活动的衍生,例如非法下载、违反私隐权......等罪行。总言之,非法之徒为求达到目的,不惜不择手段地闯进他人的电脑系统盗取机密。「身份偷窃」(Identity Theft)便是网上常见的罪行。

「身份偷窃」的杀伤力
  身份证明资料遍布大型商务机构,在没有电脑辅助的时代,偷窃者可能要花上一整个周末才能盗取仅仅数千份个人资料而已;但估计,今天的黑客能透过互联网轻而易举地盗取数以万计份资料。今年三月美国资讯科技杂志广泛报导的TJX公司事件,便反映出「身份偷窃」的杀伤力。事缘美国上市公司TJX被黑客入侵,导致四千五百七十万张信用卡或扣账卡的资料失窃。信用卡公司在无计可施之下,即时取消了所有怀疑受影响客户的信用卡(约四千万张),并尽快为他们重发新卡,以每张十五元美金成本作计算,公司估计此工程约需花费六亿美元(约四十六亿港元),就此卡公司正计划向TJX公司追讨。而客户也会因为个人资料被不法之徒持有,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在使用其他信用卡时,身份会被怀疑,使他即场感到尴尬。还有保险公司也会被牵连,而要为信用卡盗用的消费作出适当赔偿。

  据二零零七年五月十三日英国广播公司科技版报导:以尼尔.普费斯(Niels Provos)为首的谷歌(Google)研究队伍,对四百五十万个网页进行了抽丝剥茧的深入分析。结果发现其中四十五万个隐藏含有恶意的程式,另外七十万个能破坏入侵电脑。换句话说,十个网站便有两个是危险的,问题确实令人担心。常见的恶意程式,包括潜伏在伺服器核心的间谍软件(Spyware)。这类软件在用户不在意之情况下盗取电脑内的资料,较严重的恶行包括以个人资料为目标的「身份盗窃」。由于现时Web 2.0应用系统大行其道,这情况便更容易发生。Web 2.0特色是以民为本及资源共享。举例:一个典型的Web2.0网页是以不同网上服务(Web Services)组成,比如一个网上银行服务内利用了一个第三者开发的部件(如:货币转换),但这部件可能已植入了间谍程式。再举例:网志(Blog)已是网民日常沟通的平台,不少网民也喜欢在自己的网志中张贴曾到访过的有趣网址,但这些网址多数未经检验,对方随时在一点进网页时便「中招」。早在Web 1.0时代,网民已饱受垃圾电邮的困扰,然而只要用户可以理智地拒绝打开垃圾电邮,问题便可以避免。唯现时网上流氓在Web2.0所采用的「驶过下载」(Drive-by Download)手法十分厉害,把陷阱隐藏在Web2.0网页内,使人防不胜防。他们经常设计不同极富吸引力的陷阱(如提供免费三级录像),以请君入瓮的手段进行恶意性破坏。

如何避免网上盗窃的发生?
  现今市面上有不少针对网上盗窃的系统,它们的功能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防御性及侦察性。前者例子包括:利用不同密码来支持多阶级登入(Multi-level Login),以防止非授权者擅自闯进公司的资讯系统;以数码加密技术(Encryption)防止黑客阅览机密资讯等。而后者例子有:以反间谍技术(Anti-spy)侦察已入侵的黑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从客户使用记录找出黑客的活动规律及范围等。任何公司不论大小若有需要储存机密资讯都应采用以上技术,并须经常作系统更新。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比之下,黑客入侵的科技往往都较为先进,它们大多都是直接针对着防御系统的漏洞而设计。因此,纯粹以科技彻底打退黑客、完全杜绝网上盗窃,是不设实际的做法。

  要提高安全度,公司必须加强资讯保安管理(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才能进一步减低网上盗窃的风险。以国际标准为例(如ISO27001),它的设计是建基于「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lan-Do-Check-Act,PDCA)循环。这循环牵涉公司制定资讯保安政策,规定员工遵守,定期检查政策的成效,并在有需要时调整现有政策。在检查阶段,更有大型公司为求中立,聘请顾问作独立保安审核(Security Audit)。

  现实中并没有免费午餐,越是可靠的系统,便会越复杂、越昂贵。因此公司会针对保安审核所建议的调整,先作整体的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才作出是否实现的决定。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公司设法估计若在实现调整建议的情况下可导致的损失。若所估计的损失是可以容忍的话,公司可考虑放弃建议,从以节省实现调整的费用。但归根究底,问题是在谁来制定风险评估的尺度。自私、懒惰乃人之陋习,所以在在商言商的观念下,很多商人都会优先考虑公司的经济利益,而淡化资讯保安管理。若然他们把「身份偷窃」的问题避而不谈,罔顾用户的权利,一旦问题发生便为时已晚。问题发生而导致公司损失,这些自私的商人当然会自食恶果,但无辜的用户却要承担这无罔之灾。

结语及建议
  香港网民人数众多,据Internet World Stats二零零七年三月份的统计为四百八十八万,渗透率占人口比例的68.2%,为亚洲之冠。而网民人数的增长率惊人,自二零零零年已增长了113.7%。所以上述的问题与港人息息相关,不宜掉以轻心。以下笔者提出两个建议:
(一)为减少上述的网上商务罪案,建议政府与业界紧密合作,尽快制定一套本地化的资讯保安管理的尺度及标准,并携手并肩鼓励所有牵涉敏感资讯的公司,根据这标准并因应资讯的敏感度,实施适当程度的资讯保安管理。政府更可考虑授与那些参与的公司不同等级的「S唛」认可证明书,证明它们已达到一定的资讯保安水平。再者,政府可带头优先承认「S唛」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及产品。而日后当这「S唛」被广泛接受后,便能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用户对香港电子商务的信心,从而增加香港争取成为区内电子商务中心的机会。

  (二)「宜未雨而绸缪,无临渴而挖井」。我们需要尽早了解网上恶行的趋势,如入侵途径和手法,以减少对普罗网民的伤害,从而也能促使执法者尽快把不良份子绳之于法。再进一步,所谓预防胜于治疗,政府可考虑设立「互联网社群关注小组」,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尤其是福利界、教育界、传媒界、科技界......等专家,以第一时间监察互联网的动态,每当发现恶行的硫颸K即时向外公布,并齐集各专家智慧,集思广益,拟定对策及编写用户指引。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