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社会转变与新闻挑战——浸大「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后记

2007-12-15
六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应邀来港作学术交流。
  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于十月中旬首办「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邀请了六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来港,进行一连串学术交流活动。普立兹新闻奖乃根据美国报业人士普立兹的遗愿而设立,旨在奖励新闻工作者的卓越成就,表彰他们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该奖一向被美国新闻工作者视为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不仅在美国享有盛誉,在全球也备受推崇。香港浸会大学设立「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新闻服务于公众的理念,提升新闻专业的水准,以及培育未来记者。

  二零零七年首届工作坊为期七天,包括逾二十场论坛、讲座及交流活动。参加者超过三千人,除本地师生外,更有来自大中华区之参加者,包括超过三十多间媒体的新闻从业员、多间海内外大学的师生及三十多间本地中学的师生。

  本届应邀来港的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包括:一九六六年普立兹国际报导奖得主、时任美联社及有线新闻网络战地记者Peter Arnett;一九九二年特写摄影奖得主、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教授John Kaplan;一九九七年解释性新闻奖得主、《费城问询报》记者Michael Vitez;二零零二年国内报导奖得主、《华盛顿邮报》记者Amy Goldstein;二零零七年公众服务奖得主、《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新闻编辑暨资深记者Steve Stecklow;和二零零七年国际报导奖得主、《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方凤美。他们探讨了社会的转变和新闻界面对的挑战,以及其他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议题。

为何还要当记者?
  资深记者Steve Stecklow认为,当前最大的社会转变之一,是年轻人不再读报。他每逢在工余讲学,第一次上课时均会出一道题目:「我同龄的人都不再读报了,我为何还想当一名记者?」这除了是他的教学课题外,可能也是现今不少记者内心挣扎的问题。

  那么,为何还要当一名记者?或许其中一位普立兹奖得主方凤美的经验,可以是原因之一。方凤美在「九一一」恐怖袭击后,访问了当地的中国工人。在恐袭后,纽约遭受重创,当地政府对居民加以援助,但由于中国工人只在当地打工,并非当地公民,因此不在受助之列。方凤美的报导,揭露了他们的苦况以及支援计划的漏洞,促使政府改变援助政策。方凤美认为,要相信新闻能改变世界,这也是不少投身新闻专业人士的信念。

  一位资深记者Amy Goldstein认为,科技的发达促使愈来愈少人读报,加上经济(或广告商)的压力,新闻界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压力及读者群流失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素质。她在「新闻的基要」讲座中表示,新闻的本质和目的,乃是将一些看上去与人无关的事,带到读者的面前,让他们清楚事实的真相及与他们的关系。她在其最擅长的公共政策报导中,便往往从政治的方向,阐明事件的来龙去脉,令市民对事情有更清晰的理解。

  Steve Stecklow与方凤美均为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当然不免被问及对梅铎收购该报的意见。Stecklow表示,一个机构拥有多个媒体可能令市民少了选择。方凤美续说,机构可以被收购,但记者不能被收购。因此,当记者的,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最重要的是坚守原则,保持正直诚实的态度。

新闻国际化与科技的挑战
  现今的新闻愈趋国际化。Peter Arnett指出,在六、七十年代,美国媒体在国际社会中占重要地位,但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天,中国、柬埔寨及印尼等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西方国家愈来愈依赖当地训练有素的记者进行采访。Steve Stecklow在「纪念丹尼.珀尔」讲座中,也论及懂得当地语言和文化对采访极为有利。因此,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及培养拥有多方面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是刻不容缓的事。

  现今的科技产品天天推陈出新,但John Kaplan表示,不要给科技牵着鼻子走。只要是有内涵的东西,一部旧相机,也可以拍得好照片。工作坊国际顾问、前《费城问询报》总编辑、宾夕凡尼亚州立大学客席教授Gene Foreman也表示,科技发达使「快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新闻工作者要谨慎,不要为求快速报导而牺牲了新闻的准确性。当记者是一个为公众服务的好机会,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绝不能掉以轻心。方凤美也认为,现今国际新闻愈来愈倚重互联网,但一个好的故事始终是一个好的故事;好的新闻,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始终是受人尊重的。

如何回应转变与挑战
  面对社会的种种转变及挑战,新闻界应作何反应?
  
  Stecklow认为,记者在教育民众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自我教育。John Kaplan亦持相同意见,他说当自己看得更多,便愈感觉自己知道得很少。他认为,记者应放眼世界,持谦恭的心,对事物有好奇心,作为不同文化的桥梁。作为普立兹特写摄影奖得主,他认为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同样需要对新闻有热诚,秉持道德操守,不要对事件有成见、要发问、观察、聆听、感觉和纪录,从而作出正确合理的新闻判断。他在「今天新闻媒体面对的挑战」讲座中表示,卓越的新闻并非采用什么工具的问题,而是关系于一个开放社会里所需要的社会责任,以及让市民知道世界的真实状况。在市场力量愈见彰显的时候,新闻作为社会的第四权,需要成为社会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Michael Vitez亦表示,记者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专长解释性报导的他有这样的忠告:随你的直觉、随你的心之所至,保持对世界及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以小图画阐释社会的大景象。当记者会面对许多拒绝、阻力、障碍,但只要能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永不言败,持守「洛奇精神」。

  无论世界如何转变,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却是恒久不变的。普立兹曾经这样形容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即是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暗潮险滩,及时发出警告。」新闻工作者就是社会的导航者,需要勇气和承担,服务于市民大众。普立兹新闻奖的设立乃为表扬这种为公众服务的心。浸会大学「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将继往开来,每年邀请四至六位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到浸大进行教学交流活动,藉以提升新闻教育质素,培育具国际视野的优秀新闻专业人才,为香港和大中华区之新闻教育和新闻实践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数码媒体Vs人类福祉

李月莲
2015-05-08

「第二届数码传媒生态研讨会」后记

唐芷莹 (撰文)
林援森 (整理)
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