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绿坝」软体风波始末:从官方到民众—七大主角的网路媒介话语博弈

2009-07-15
图(一):「绿坝」事件一个月内百度指数上的关注度走势
网民塑造「绿坝娘」,以恶搞调侃表达不满。
  二零零九年六月九日,中国国家工业和资讯化部(简称「工信部」)出台《关于电脑预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体的通知》,要求自今年七月一日起,所有中国境内生产销售的电脑出厂前将强行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过滤软体,其核心功能是「拦截色情内容、过滤不良网站、控制上网时间,每三分钟对网页截一次屏,软体使用者打开就可以知道其他使用者登录过哪些网站。」

  此举一出,社会各界反应热烈,讨论不断。质疑、反对、辩论、赞同、澄清之声四起。其间,工信部曾于六月二十三号日一度回应:「网过滤软体绿坝原定的七月一日的装机时间不会更改」。然而,在更为强烈的讨论下,工信部在六月三十日晚间刊发《工业和资讯化部新闻发言人就绿色上网过滤软体问题答记者问》称,由于「一些企业提出工作量大、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推迟预装绿坝软体」。

对「绿坝」新闻的关注
  从《通知》发布至本文写作之时,刚好一个月。此次风波引人关注之处,就是非官方群体以各种管道(尤其网路媒体)就此话题进行讨论,从而导致政府决策的改变。尽管该事件还在发展中,且就在七月二日,《中国日报》引述工信部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官员称,「绿坝」计划一定会实施,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过去一个月内话语交织喧哗,实为国内媒介一大景观。基本上,对「绿坝」新闻的关注是从六月九号「通知」出台开始的(J点),经历了持续的跌幅后(I点 - C点),在六月底七月初,即工信部延期安装声明之后,又形成一个高峰(B点),随即一度下跌至本文写就之时(A点)。全过程如图(一):

  在这场讨论中,有七方面的「主角」值得我们留意,笔者划分为:官方(各级政府官员)、业界(主要是软体生产商)、市场反应(电脑市场的情况)、学者、境外集团(不再区分该集团属政府、还是生厂商)、技术精英与民众。再次运用百度新闻功能,涉及「绿坝」事件的新闻有四千三百多条。

多元话语博弈
  官方话语一度声明,「绿坝」的主要功能是过滤不良资讯。外交部发言人秦刚曾在记者招待会上反问BBC记者:「你有孩子吗?」以强调该软体是服务于广大担心子女沉溺网路的家长。对于民众质疑,工信部发言人一再强调「这一软体不强制安装、可关闭、可卸载、不控制线民,不搜集个人用户资讯」。

  直至六月底,工信部提出暂缓该软体的安装。作为软体开发商的业界,在事件开始时主要发布关于该软体功能的资讯,不乏对软体功能的正面宣传。而当被质疑该软体是否涉嫌抄袭国外某相似的过滤软体、是否涉嫌部门贪污的问题,虽有一定程度的澄清,但在后期则一度沉默,有媒体甚至揣测开发商是否「受命封口」。市场方面的反应则不是非常强烈,销售商称「主要的功能由政府决定」,且根据记者的回馈,市面上「绿坝」的销量一度走低。

  学者(法律界、文化界、评论员等)的讨论贯穿事件始末。主要围绕的议题有四点:
  一、政府强制预装软体是否合法、合办事程式?

  二、「绿坝」的安装是否真的可以减少网路成瘾现象?

  三、「绿坝」是否真的一款「过滤」色情和不良资讯的软体?

  四、其他议题,比如政府行为是否侵犯了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是否有损「中国人的尊严」、是否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笔者注意到,有体制内学者支持政府的作为,认为政府的做法是为广大民众考虑,并指责国外媒体的不实报导(如怀疑该软体监控线民)。但是大部份的学者观点可以归纳为:政府强制安装软体在行政程式上确有不妥之处;强制安装过滤软体不一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网路不良资讯,教育线民和惩治不良网站才是良策,「绿坝」的安装有「一刀切」的嫌疑。还有学者认为,此次事件中,政府未能了解民众的切实需求;而民众的热烈讨论,彰显消费者的自主意识增强,更体现出中国民主的进步。

  技术精英的话语则集中在两方面:一为从客观上发布「绿坝」的软体使用测评,指出该软体存在漏洞可能导致骇客攻击,网友个人隐私资讯可能外泄,软体拦截技术不高(加菲猫、「肉」多的照片甚至色调发黄的照片均会被拦截,一些政治敏感语汇亦会被过滤);另一则公布「逃避」「绿坝」拦截的技巧、卸载程式等。
  
  民众的反应则以反对为主。一些商业网站的民调显示,八成以上民众不愿安装「绿坝」。

  同时,该事件还以各种方式被恶搞。国产卡通漫画形象「绿坝娘」的诞生是其高峰。网友将绿坝软体塑造成一个「手戴风纪袖章、怀抱赤兔、战斗力四千万(绿坝的价格)、外貌傲骄实则一推就倒大小姐」,与之相关的原创小游戏「绿坝娘的河月蟹日」、改编自日本动漫歌曲的「绿坝娘之歌」也在网路上盛行,极尽恶搞调侃之能事。然而从六月十六日开始,该卡通形象在国内互联网上遭封杀:用百度搜索引擎直接搜索「绿坝娘」关键字会被提示「搜索结果可能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未予显示」,只能在三个字之间加空格后即可返回搜索结果;七月一日下午二时左右,Google中国的网页、图片、视频等相关搜索亦被遮罩。此外,该事件的讨论过程中,境外的利益集团、企业和学者也从中国民主问题、隐私权、言论自由的监控、软体的版权等问题参与到了讨论。

后续研究
  总体而言,「绿坝」事件中,各方的讨论对政府的决策和公众议题的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府的决策因之而改变,由强硬的态度转为折中的让步。学者不再是政治话语的依附,对议题的论述更为深入,辩论也十分激烈。技术精英和广大民众充份结合,对政府的不妥做法提出了异议,并通过技术共用、论坛讨论、恶搞等方式表达了多元化的观点。
最后,本文未能从更为细微的角度检视几大媒介在议题上的互动关系。对一个公共事件的起源、热点形成、网上讨论、最终解决的一系列内在机制,也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下载
相关文章 /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式公关」

刘书贤
2021-03-31

香港学生反修例运动中网络关系解体的实证调查

宋昭勋、吴静、胡欣立
2021-01-11

中国传媒上的「奉劝」

钱钢
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