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墙」是一个政治符号。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德国柏林墙的倒塌,被公认是冷战终结、苏联与东欧阵营解体的标志。对中共,这是敏感符号,牵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二零零九年是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与建国六十周年、「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等一样,是本年度敏感话题。
然而和「六四」等话题不同的是,「柏林墙倒塌」在媒体上很难被彻底禁绝。中宣部给各媒体下达的指令是:「不要炒作」 (大意)。因为国际纪念活动无可屏蔽,「统一」的话题却为中国所需,而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也使中共确信找到了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成功模式,「柏林墙」话题并非不能做成有利于己的文章。在这种语境下,中国传媒的「柏林墙倒塌二十年」报导,呈现复杂景观。
敏感符号与传播力度
笔者观察了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以下简称「观察时段」) 内地媒体的报导,将标题出现「柏林墙」三字的文章数量,作为传播强度指标。附图显示通过百度检索的各大门户网站的状况,从中可见,不同媒体力度悬殊。中央级党媒体人民网和新华网处于低位,而商业网站腾讯网和网易网强度居高,其中网易的传播强度,是新华网的四倍多。
党媒体对「柏林墙倒塌二十年」的报导,有三种情形。其一,闭口不谈。在观察时段,《人民日报》上完全没有「柏林墙」三字。其二,主要报导德国的纪念活动,报导两德「统一」的故事。其三,「添加」一点对西方的批评,如批评柏林墙倒塌后北约的东扩。这些报导,绝口不谈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教训,而这正是富有进取心的市场化媒体力图突破之点。
笔锋直指极权主义
由于资讯封闭,仍有许多中国人对一九八九年东欧剧变知之不详。还原真相,是内地一些媒体努力的目标。《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了曾守卫过柏林墙的前东德老兵,记述了一九 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在「推倒柏林墙!」「打倒墙!」的口号声中,「数十万人一眨眼工夫居然把延绵数十里的柏林墙推倒了」的场景。《新民周刊》刊登了柏林国际新闻学院原院长彼得.普吕费特 (Peter Pruefert) 的文章《那一夜,人们涌往西柏林》。《经济观察报》刊载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的八千字长文《还有多少墙需要拆掉?》,对历史作了详细梳理。《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寻访数位亲身经历东欧剧变的中国人,请他们回首往事,告知事实」,写成《一九八九,东欧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份由官方新华社主办的报纸,小心翼翼避开政治话题,但仍然如实描述「十一月九日,长达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柏林墙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东西德合并。年末圣诞节期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被乱枪射杀。此后,执政四十多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南斯拉夫的共产党也相继失去政权。总面积一百一 十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一点二亿的八个东欧国家倒向西方……」
广州《南方周末》历来敢言,也备受管束。他们在九月已开始策划柏林墙选题,计划派记者赴德国,报导的重点包括追寻前东德共产党内部的故事,但未获准。记者转而在北京采访德国人士,写出《柏林:不再有围墙的日子》等系列文章。《南都周刊》比《南方周末》启动更早,成功派记者赴德,写成《艾波曼:东德最著名反对派》、《前东德边防军上校:推到柏林墙时并不兴奋》等聚焦人物命运的报导。该周刊还同时发表评论《柏林墙为何一夜倒塌》,指「翻越柏林墙」是「争取自由的象征」,「在这场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共有五千多人逃离成功,三千多人被捕,二百三十九人被枪杀。」
凤凰网的专题在各媒体的柏林墙报导中最有份量。该网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集纳各媒体的报导和言论,对柏林墙倒塌的历史做了完整呈现和解析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olinqiangdaota20/)。例如专题报导的一章《柏林墙下东德人的生活》,从「政治没自由」、「人民收入低」、「集体管制严格」等各侧面回答「二十八年里,东德怎么样?人们为何要逃?」。专题的结语,锋芒直指极权主义:「官方意识形态的这张巨网,就是要把各级国家机关、党组织、社会科学界、大众传媒……统统纳入其内,它的最高也是唯一的使命,就是将自己扮成一条美丽、光彩的花边,帮助掩盖日趋严重的问题,饰以稳定、成功和进步的假相。」
内地传媒对「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有许多点穴的评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社论说:「柏林墙之邪恶,不是因为它象征着价值观冲突,而是因为它象征着政府对待人民之价值分歧的粗暴方式……它是一扇铁窗,昭示着这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牢笼」(《拆除「柏林墙」式铁窗 警惕「无篱笆」式幻想》,十一月十日);广州《时代周报》指:「墙的倒塌,既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终结,也意味着生命、自由和人性尊严等价值的回归」(《柏林墙,一段痛彻心扉的集体记忆》,十月三十日);《南方都市报》十一月九日的社论《期待一个没有墙的世界》写道:「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努力,推翻所有不该有的墙│无论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心灵的│就是我们对柏林墙倒塌最好的纪念。」
「墙」/「推墙」的话语衍生
在传媒受控、言论不自由的环境下,「墙」,也被内地人士赋予「封锁信息」、「扼杀异见」的涵义。中国的互联网审查管制系统,被西方成为「长城防火墙」(Great firewall),其缩写GFW,被内地网民戏称为「功夫网」。他们将通过代理服务器绕开管制、获取信息的努力,称之为「翻墙」。二零零九年,他们很自然地将这堵虚拟之「墙」和柏林墙联系在一起。二零零九年,为纪念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德国一家公司的员工CarstenHein在网上设立了一个名为「柏林推特墙」(www.berlintwitterwall.com) 的网站。网站界面显示的是绘制的柏林墙,网友可以通过微博客「推特」(Twitter) 发布带有「#fotw」的信息,将自己对于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的敢言「贴」到墙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内地网民发现了这个网站,并乐此不疲的发送斥责和抗议长城防火墙的信息,截至十一月九日前的统计,「柏林推特墙」上的信息,竟有半数是中文。例如:「二十年前的今天,禁锢东德人肉身的墙倒下了;二十年后的今天,禁锢中国人思想的墙却依然存在!」「我们无法用手投票,也无法用脚投票,但我们可以用鼠标投票!」推特 (Twitter) 的兴起,是二零零九年中国传媒发展的重要现象。面对舆论控制的高墙,推特的「推力」正迅猛增长。
然而和「六四」等话题不同的是,「柏林墙倒塌」在媒体上很难被彻底禁绝。中宣部给各媒体下达的指令是:「不要炒作」 (大意)。因为国际纪念活动无可屏蔽,「统一」的话题却为中国所需,而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也使中共确信找到了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的成功模式,「柏林墙」话题并非不能做成有利于己的文章。在这种语境下,中国传媒的「柏林墙倒塌二十年」报导,呈现复杂景观。
敏感符号与传播力度
笔者观察了二零零九年十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以下简称「观察时段」) 内地媒体的报导,将标题出现「柏林墙」三字的文章数量,作为传播强度指标。附图显示通过百度检索的各大门户网站的状况,从中可见,不同媒体力度悬殊。中央级党媒体人民网和新华网处于低位,而商业网站腾讯网和网易网强度居高,其中网易的传播强度,是新华网的四倍多。
党媒体对「柏林墙倒塌二十年」的报导,有三种情形。其一,闭口不谈。在观察时段,《人民日报》上完全没有「柏林墙」三字。其二,主要报导德国的纪念活动,报导两德「统一」的故事。其三,「添加」一点对西方的批评,如批评柏林墙倒塌后北约的东扩。这些报导,绝口不谈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教训,而这正是富有进取心的市场化媒体力图突破之点。
笔锋直指极权主义
由于资讯封闭,仍有许多中国人对一九八九年东欧剧变知之不详。还原真相,是内地一些媒体努力的目标。《中国新闻周刊》的记者采访了曾守卫过柏林墙的前东德老兵,记述了一九 八九年十一月九日在「推倒柏林墙!」「打倒墙!」的口号声中,「数十万人一眨眼工夫居然把延绵数十里的柏林墙推倒了」的场景。《新民周刊》刊登了柏林国际新闻学院原院长彼得.普吕费特 (Peter Pruefert) 的文章《那一夜,人们涌往西柏林》。《经济观察报》刊载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的八千字长文《还有多少墙需要拆掉?》,对历史作了详细梳理。《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寻访数位亲身经历东欧剧变的中国人,请他们回首往事,告知事实」,写成《一九八九,东欧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份由官方新华社主办的报纸,小心翼翼避开政治话题,但仍然如实描述「十一月九日,长达一百六十多公里的柏林墙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东西德合并。年末圣诞节期间,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被乱枪射杀。此后,执政四十多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南斯拉夫的共产党也相继失去政权。总面积一百一 十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一点二亿的八个东欧国家倒向西方……」
广州《南方周末》历来敢言,也备受管束。他们在九月已开始策划柏林墙选题,计划派记者赴德国,报导的重点包括追寻前东德共产党内部的故事,但未获准。记者转而在北京采访德国人士,写出《柏林:不再有围墙的日子》等系列文章。《南都周刊》比《南方周末》启动更早,成功派记者赴德,写成《艾波曼:东德最著名反对派》、《前东德边防军上校:推到柏林墙时并不兴奋》等聚焦人物命运的报导。该周刊还同时发表评论《柏林墙为何一夜倒塌》,指「翻越柏林墙」是「争取自由的象征」,「在这场争取自由的过程中,共有五千多人逃离成功,三千多人被捕,二百三十九人被枪杀。」
凤凰网的专题在各媒体的柏林墙报导中最有份量。该网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集纳各媒体的报导和言论,对柏林墙倒塌的历史做了完整呈现和解析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bolinqiangdaota20/)。例如专题报导的一章《柏林墙下东德人的生活》,从「政治没自由」、「人民收入低」、「集体管制严格」等各侧面回答「二十八年里,东德怎么样?人们为何要逃?」。专题的结语,锋芒直指极权主义:「官方意识形态的这张巨网,就是要把各级国家机关、党组织、社会科学界、大众传媒……统统纳入其内,它的最高也是唯一的使命,就是将自己扮成一条美丽、光彩的花边,帮助掩盖日趋严重的问题,饰以稳定、成功和进步的假相。」
内地传媒对「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有许多点穴的评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社论说:「柏林墙之邪恶,不是因为它象征着价值观冲突,而是因为它象征着政府对待人民之价值分歧的粗暴方式……它是一扇铁窗,昭示着这整个国家就是一个牢笼」(《拆除「柏林墙」式铁窗 警惕「无篱笆」式幻想》,十一月十日);广州《时代周报》指:「墙的倒塌,既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终结,也意味着生命、自由和人性尊严等价值的回归」(《柏林墙,一段痛彻心扉的集体记忆》,十月三十日);《南方都市报》十一月九日的社论《期待一个没有墙的世界》写道:「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努力,推翻所有不该有的墙│无论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心灵的│就是我们对柏林墙倒塌最好的纪念。」
「墙」/「推墙」的话语衍生
在传媒受控、言论不自由的环境下,「墙」,也被内地人士赋予「封锁信息」、「扼杀异见」的涵义。中国的互联网审查管制系统,被西方成为「长城防火墙」(Great firewall),其缩写GFW,被内地网民戏称为「功夫网」。他们将通过代理服务器绕开管制、获取信息的努力,称之为「翻墙」。二零零九年,他们很自然地将这堵虚拟之「墙」和柏林墙联系在一起。二零零九年,为纪念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德国一家公司的员工CarstenHein在网上设立了一个名为「柏林推特墙」(www.berlintwitterwall.com) 的网站。网站界面显示的是绘制的柏林墙,网友可以通过微博客「推特」(Twitter) 发布带有「#fotw」的信息,将自己对于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的敢言「贴」到墙头。十月二十三日,中国内地网民发现了这个网站,并乐此不疲的发送斥责和抗议长城防火墙的信息,截至十一月九日前的统计,「柏林推特墙」上的信息,竟有半数是中文。例如:「二十年前的今天,禁锢东德人肉身的墙倒下了;二十年后的今天,禁锢中国人思想的墙却依然存在!」「我们无法用手投票,也无法用脚投票,但我们可以用鼠标投票!」推特 (Twitter) 的兴起,是二零零九年中国传媒发展的重要现象。面对舆论控制的高墙,推特的「推力」正迅猛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