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访问
相关网页
《香港故事:我们的漫画家》Q1 RTHK:你是怎样开始踏上插画/漫画的道路?
柳广成:我于日本长大,受当地流行动漫作品影响,自三岁起便爱上绘画,约八岁时立志长大后要以绘画维生,从此便没有停止绘画。至大学期间,开始专注绘画完整的漫画作品。大学辍学后,透过接案与绘画教学工作维生,过程中创作了许多短篇漫画作品,不单累积了经验,也在漫画圈内逐渐累积名气。随着时间经过,透过创作赚取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增加,于是把重心偏向争取个人创作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接案与绘画教学等工作,现在已经可以透过全职创作维生。
Q2 RTHK:从取材到落笔演绎,你跟其他绘作人最「与别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柳广成:我没有刻意要与别人不同。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体验都是独一无二。随性、自然地跟随自己的创作意欲、探索精神及好奇心画下去的话,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道路,建立起自己的「特色」。在此前题下,作品不单单是与别不同而已,更要为创作的世界带入新观点,让艺术史这个宏大的接龙游戏,得以运作下去,画出崭新时代应有的崭新作品,才不会沦为画功不俗,却无甚特色、观点俗套而不受关注的艺匠。
我自身的「与别不同」,可能源自于我选择了与我确切地有共鸣的铅笔作创作媒介,而巧合地,铅笔在完成阶段的作品而言,并不是常见的媒介,偶然地使我的作品具备了强烈的辨识度。另外,创作上不甘于停留在已知的方法及概念,亦可能是我看起来「与别不同」的原因。有些分镜,有些方法,玩了两三年,我就会玩厌。玩厌了,就会自然地尝试其他的。而且,养成经常欣赏其他作品的习惯,亦令我更强烈地意识到,有些想法早已经有人试过,我再做也没有太大意思。而其原因并非为了保护我个人在创作世界上的辩识度,免得与人雷同,而是我自觉自己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会本能地渴望在我不熟知的领域探索和构思,最终透过创作,实验并实现自己的某些想法。
我认为,我的创作精神与科学精神无甚差异。只是,我的创作会更关乎情感表达。
我自身的「与别不同」,可能源自于我选择了与我确切地有共鸣的铅笔作创作媒介,而巧合地,铅笔在完成阶段的作品而言,并不是常见的媒介,偶然地使我的作品具备了强烈的辨识度。另外,创作上不甘于停留在已知的方法及概念,亦可能是我看起来「与别不同」的原因。有些分镜,有些方法,玩了两三年,我就会玩厌。玩厌了,就会自然地尝试其他的。而且,养成经常欣赏其他作品的习惯,亦令我更强烈地意识到,有些想法早已经有人试过,我再做也没有太大意思。而其原因并非为了保护我个人在创作世界上的辩识度,免得与人雷同,而是我自觉自己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会本能地渴望在我不熟知的领域探索和构思,最终透过创作,实验并实现自己的某些想法。
我认为,我的创作精神与科学精神无甚差异。只是,我的创作会更关乎情感表达。
Q3 RTHK:你的绘作美学信念是什么?最想透过绘作表达的是什么?
柳广成:美学绝不应仅止于呈现高写实度的技艺。我觉得自己有时会受「技巧」的框框影响,对画面有某种既定而狭窄的想像。例如,如果自己把鼻子画歪了,就会倍感憋扭,过于专注雕琢画面的正确性、合理性,而欠缺了某些脱俗的想像、试探的心和创意,也因对画面的正确性过于执着而受了点掣肘。但幸好,我意识到自己这种创作状态,亦正学习如何更自然地绘画。
有时看那些旁人觉得很丑,丑得甚至会批评的画作,于我而言却格外有趣。像近期杨学德的油画,我觉得他的绘画状态比我自由得多,而且从画面感受到的精神状态很丰富。用示爱打个比喻:对我而言,精通言语表达的演说家,用花言巧语、错纵复杂的修辞手法对追求的对象说着甜言蜜语,并不及一个羞涩、不善辞令又胆心的小男孩,吞吞吐吐地向心爱的对象说声「我…我爱…你。」般动人。演说家的老练,有时不一定比小男孩的笨拙撼动人心。
但有时,如小男孩般太不善辞令,可能连沟通也办不到,莫论情感的传递;有时太如演说家般娓娓而谈,却又可能把话说得太油腻太满,引人怀疑情感的真实性。我认为,走向两边的极端都不太好。我希望自己是个有基本表达能力,而且谈吐真诚的人。绘画是,做人亦是。
总的来说,我的绘作美学信念是「真」,但单纯的「真」又很乏味无趣。不假思索地说真话不难,如何在具挑战性的语境下,用更简而有力、甚至具创意的方法表达「真」,进一步深化「真」这个信念,亦是我个人觉得好玩的地方。于是,我最想透过绘作表达的,是研究表达的方法,如何与内心情感互动,并且有效地透过创作表现出来。
我喜欢的漫画,有的其实论画技,无甚看头。于是,与某些朋友分享我爱的书,大家未必认同我的想法,但我觉得有必要捍卫创作的世界,不该因为技艺的雕琢而忽略其他更宽广的创作方法及领域。
有时看那些旁人觉得很丑,丑得甚至会批评的画作,于我而言却格外有趣。像近期杨学德的油画,我觉得他的绘画状态比我自由得多,而且从画面感受到的精神状态很丰富。用示爱打个比喻:对我而言,精通言语表达的演说家,用花言巧语、错纵复杂的修辞手法对追求的对象说着甜言蜜语,并不及一个羞涩、不善辞令又胆心的小男孩,吞吞吐吐地向心爱的对象说声「我…我爱…你。」般动人。演说家的老练,有时不一定比小男孩的笨拙撼动人心。
但有时,如小男孩般太不善辞令,可能连沟通也办不到,莫论情感的传递;有时太如演说家般娓娓而谈,却又可能把话说得太油腻太满,引人怀疑情感的真实性。我认为,走向两边的极端都不太好。我希望自己是个有基本表达能力,而且谈吐真诚的人。绘画是,做人亦是。
总的来说,我的绘作美学信念是「真」,但单纯的「真」又很乏味无趣。不假思索地说真话不难,如何在具挑战性的语境下,用更简而有力、甚至具创意的方法表达「真」,进一步深化「真」这个信念,亦是我个人觉得好玩的地方。于是,我最想透过绘作表达的,是研究表达的方法,如何与内心情感互动,并且有效地透过创作表现出来。
我喜欢的漫画,有的其实论画技,无甚看头。于是,与某些朋友分享我爱的书,大家未必认同我的想法,但我觉得有必要捍卫创作的世界,不该因为技艺的雕琢而忽略其他更宽广的创作方法及领域。
Q4 RTHK:对想认识插画/漫画的朋友,你会推荐他们看那几本作品?(2-3本)
柳广成:Chris Ware的任何作品、Richard McGuire的《Here》、Tobias Tycho Schalken的《Balthazar》,这三年以来我都是推荐这个书单。你不会特别赞叹画技,他们不是金政基那种以画服人的创作者,但你会欣赏他们的漫画语言,打破漫画上的常识。因为艺术不太可能有绝对的定义,总有被人类忽略、未知却精彩至极的领域。就像「世界」这个词汇般,早期社会对外太空无甚想像和认知,世界通常对大众而言只涵盖地球表面。而世上大多数人亦抱持如此的成见渡过终生。但世上总有些奇怪的人,持续发现新事物,「世界」在今天才会变得如此广阔。世界如此之大,如果人类只着眼于地球这颗暗淡蓝点,也太可惜了吧。漫画亦然。而这三本书,让我见识到漫画世界的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