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载炉峰: 集中营 3
与日军苦战多日之后,英军于1941年12月25日投降,到27日,超过七千名战俘被押送入深水埗兵房,开始他们的集中营生涯。 编导:古启辉 监制:黄国耀
时代的记录 铿锵集: 第四十一集 「时代的记录 - 铿锵集」 《铿锵集》1986年《本地化》1987年《地方行政检讨》
第一节《本地化》:八十年代,当时的殖民政府推行公务员本地化,不少本地公务员获得晋升,有部份更被跃升至副司级职别。第二节《地方行政检讨》:自一九八二年成立区议会以来,政府于一九八七年发表首份检讨地方行政的报告书,当中提及有限度的增加区议会功能,但结果被评击为「雷声大、雨点小」,部份区议员认为,报告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区议会至少仍然只是「得把口」的谘询角色。
香港老花镜: 擦鞋仔
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战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口急剧大增,以致失业率高企及贫富悬殊问题加剧。小朋友们有足够金钱读书,只能够为家庭找「外快」。擦鞋更是当年非常普遍,本集主持为大家讲解。
香港文化大师系列: 司马长风
司马长风,蒙古族人,1920年生于辽宁沈阳城北,原名胡若谷,又名胡永祥,胡欣平,胡越,胡灵雨,笔名:秋贞理、曾雍也、严静文、范澎涛、高节、林吟、罗晴等等。 司马长风涉猎范畴甚广,集政论家、历史家、散文家于一身,由于他的名字和笔名众多,予人传奇的感觉。他写作的活跃年期由1950至1980年,三十年间发表著作五十多种,是个多产的作家。他在写作上有两种不同身份,他经常以:曾雍也、严静文、范澎涛等笔名发表政论和历史著作,比如:周恩来评传、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等等,另一方面他以笔名秋贞理、司马长风在文学上发表创作,比如:长歌集、绿窗随笔、唯情论者的独语等等。 他于抗战期间毕业于国立西北大学,主修政治与历史。他曾经是最年轻的国大代表。1949年他自东北流离到广州,然后同年7月去到台湾,再在年底来香港港定居。1950年他与一班知识青年成立友联出版社,曾出任友联的社长,又曾担任祖国周刋的总编辑、中国学生周报顾问、明报国际版编辑、以及众多报刋的专栏作家,他亦曾经在香港浸会书院和香港树仁书院任教。 司马长风在1968年后,开始将重点放在现代史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之上。他1975年起发表一书三册<中国新文学史>,因为资料错漏,引来不少批评,但由于他独特的文学史书写风格,故时至今日这部著作仍有研究价值。 1980年,司马长风往美国探亲期间昏迷,突然急病逝世,终年60岁。
吾土吾情: 唯有读书高
香港早期的村落由几个大族建立。他们重视教育,在村内兴建了不少别具特色的卜卜斋。本集走访了新界几座旧式书院,并请来过来人介绍当年的读书郎生活。 编导:麦丽贞 监制:古启辉
BAKER'S DOZEN: BAKER'S DOZEN III: STONES SILVER: THE BATTLE OF MAN KAM TO (FINAL) 12
Man Kam To falls within the closed area near the boundary with mainland China.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rea for cross-boundary transport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Hong Kong. In this programme, the presenter continues to tal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llages and China.
铿锵集: 城寨
九龙城寨曾经是个三不管地带,三教九流都可以在这里过日子,直到1976年才有香港警察进入城寨。飞发师傅雷伯,带大家穿梭于城寨的黑暗街道,了解别具一格的城寨风情。 编导:麦继光,萧景路 监制:潘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