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现代社会系统非常重要的一部份,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培养适切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公民素养,为长远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国共内战过后,大批中国大陆知识份子南迁香港,大大提升了香港社会的文化及文学素养。在五、六十年代,主流的文学作品以「南来文学」为主导,文人强调自身以中国流亡者的身份进行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国族认同」、「家国意识」,至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本土思潮」兴起,更多论述本地的城市文学出现,汇合武侠、言情小说等流行文学崛起,香港文学走进百花齐放的新阶段。
50年代后期,因为市场的力量,左右两派影人的斗争已逊于前,出品影片的政治色彩亦被慢慢冲淡。正当香港国语电影陷入危机,在星马发迹的电影发行商「国泰」(及旗下「电懋」)和「邵氏」乘时而起,北上香港扩展势力,摇身变成香港最大制片商,自此进入「电懋」和「邵氏」两雄相争的高峰期。
战后香港各种工业生産蓬勃发展,纺织业便是其中之一,当中不少知名企业,包括陈廷骅家族经营的南丰纱厂、唐翔千家族经营的半岛针织、查济民家族经营的中国染厂及林百欣家族经营的丽新制衣等等,时至今天,仍然为人熟悉。
香港华商在土地开发扮演的角色
香港医疗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中环摩罗街,位于皇后大道西与荷李活道之间,是售卖古董、艺术品和其他杂货的地方,所以每逢假日,不少游客喜欢到这里寻宝。今集主持人介绍这条街的历史以及六十年代末的时装潮流。
《儿童乐园》,于1953年1月出版,1995年停刊。是昔日的香港儿童半月刊,亦是香港第一份全彩色印刷的儿童刊物,也是迄今香港最长寿刊物,同系出版儿童刊物如:《世界儿童》(1956)及《儿童之友》(1957)等皆参考其模式。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童话、儿歌、民谣、连环图、谜语、游戏、生活知识等。《儿童乐园》的插图大部分来自主编罗冠樵的手笔,其后有李子伦、陈子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