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情绪
长者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有什么症状?家人应如何支援?睡眠困难应否服食安眠药?
很多长者容易情绪波动或睡眠困难,原来这些有可能是出情绪问题的症状,究竟影响长者精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真的出现问题时会有什么症状?长者出现情绪问题时,家人的陪伴和支援很重要,到底他们可以做什么去协助长者改善精神健神?
- 什么原因令长者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 天生的性格也可能影响长者精康健康
- 长者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有何征状?
- 家人如何应对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长者?
- 很多长者不易入眠,是否与精神健康问题有关?
- 家人可以怎样改善长者的睡眠问题?
- 长者睡不着,应否服食安眠药?
- 医生如何协助长者改善精神健康问题?
什么原因令长者出现精神健康问题?
1.生理问题:很多疾病都会引致长者情绪低落,例如认知障碍症、焦虑、抑郁或慢性痛症,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
2.心理问题:因为上一代很少培养个人嗜好,退休后经常呆在家里无所事事,或子女移民后家中只剩下长者。另外,有些长者可能需要照顾家人或伴侣,觉得压力很大,精神状态便会比较差。
天生的性格也可能影响长者精康健康
有些长者天生的个性偏向多愁善感,容易杞人忧天,最常见的情况是过度担忧自己的身体健康,可能觉得自己全身都不妥,一星期看三次医生,或经常量度血压,很担心自己血压过高。他们从头到脚都自觉不妥,一点小事便去看医生,对家人也会造成很大困扰。
长者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有何征状?
1.初期:睡眠质素不太好,胃口较差,不愿意出去游玩,例如不再喜欢出去打麻将或与儿孙吃饭,并且经常说自己没事
2.中期:食欲欠佳,开始消瘦,消瘦后因为力气不足,以致很容易跌倒;脾气变差经常骂人,或者疑心很重,怀疑伴侣或子女对他不好
3.后期:晚上经常上厕所,频密至一小时一次
家人如何应对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长者?
如果发现长者有精神健康问题,初期最重要是家人的支援,多些陪伴他,一起去喝茶、吃晚饭或去旅行,让长者经常得到家人陪伴,有助改善情绪。其次可以鼓励长者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太极班、插花班或粤曲班,让他们参与更多活动,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并得到自己的朋友,情绪也会好些。如果家人支援和行为治疗都没有效用,有可能需要看医生接受药物治疗。
很多长者不易入眠,是否与精神健康问题有关?
是的,有些长者很难入眠,可能是焦虑的症状;有些睡一会很早便醒来,这种往往是抑郁症的情况;也有些不断重覆睡一会便醒来,这些属于快速眼球睡眠障碍,这些情况都建议及早求医协助。
家人可以怎样改善长者的睡眠问题?
可以用一些行为治疗去协助长者改善问题,例如带他们多晒太阳,多做一些简单运动,或让他们白天时忙碌一点。晚上睡觉时要关掉所有灯光,睡觉时不要点亮夜灯或调暗灯光,或开着收音机、电视睡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睡眠习惯,必须关掉所有灯光、电视和收音机,才能建立正常的生理时钟,睡眠问题才能慢慢改善。
长者睡不着,应否服食安眠药?
服食安眠药只是治标不治本,服药后长者可能较易入睡,但是情绪没有明显改善,长此下去有可能服药份量会越来越多。安眠药服食太多,可能影响白天的精神状况,导致白天精神恍忽,容易跌倒。
医生如何协助长者改善精神健康问题?
医生首先会建议长者进行行为治疗,最重要是家人的支援,多些陪伴和协助长者参与更多活动。有些长者经诊断后需要服药去改善情绪,例如有睡眠困难可能要服食抗抑郁药,协助他们较易入眠。有些长者则相反,经常没有精神,躺在床上日睡夜睡,那便要让他们服食增加动力的药物,不同的情况须由医生判断去决定治疗方法。
影片包含更多更多相关的医学资讯,万勿错过!
情绪造成的痛症有什么征状?如何理解和处理源于情绪的痛症?
调查显示香港五成人士患有长期痛症,长期疼痛与情绪健康绝对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互相令问题恶化。情绪带来的痛症与一般伤患痛症有何分别?接受治疗时应抱持什么态度,才不会陷入思想灾难化的陷阱,加深病情?
- 何谓长期痛症?定义是什么?
- 长期痛症与情绪问题的关系
- 长期痛症与情绪问题如何互相影响?
- 痛症与情绪恶性循环,与大脑运作失调有关
- 若痛症源于情绪问题,会有什么征状?
- 如何治疗情绪造成的痛症?
- 患者对痛症的误解
- 患者对痛症应有的想法
何谓长期痛症?定义是什么?
要确定自己的疼痛是否一种长期痛症,可以参考以下征状:
1.疼痛延续了三个月以上
2.反反覆覆、时好时坏,没有明确的开始或完结时间
3.持续的、反覆的疼痛
4.疼痛是主观的感觉和感受,相同的损伤在各人身上可造成不同的疼痛感觉
5.长期痛症有一个特点,就是缺乏如红肿热痛这些客观征状
6.带来很多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
长期痛症与情绪问题的关系
有调查显示,香港多达五成受访者患有长期痛症,当中以女性、长者、失业及退休人士的机会较高。患长期痛症而又有情绪病(例如焦虑或抑郁)的比例更是十分高,达71%。长期痛症患者有自杀倾向的风险,比没患长期痛症人士高2.4倍。长期痛症患者同时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是没有患长期痛症人士的5.6倍。此外,长期痛症也会造成睡眠障碍,有些患者会长期服食安眠药或止痛药,结果越吃越多演变成滥药问题。外国有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抑郁症患者曾经出现痛症。
长期痛症与情绪问题如何互相影响?
1.因为疼痛而减少活动,但若长期休息会令肌肉渐渐变得无力,日子久了,肌肉、筋骨和关节都会变得僵硬
2.由于身体僵硬,活动时会感到更痛和更困难,于是更加减少活动
3.因为疼痛要经常请病假,带来经济负担,同时又担心影响同事或受上司责难,两者造成精神压力
4.疼痛未愈要不断看医生,如果找不出原因更要不同进行扫描和检查,即使知道病因,诊金、药物、物理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又再增加经济负担
5.因疼痛和各种精神压力造成脾气暴躁,以家人或朋友作出气袋
6.人际关系越来越差,更加收藏自己,从前很有兴趣做的事也不再做
7.长期精神压力影响睡眠和食欲,负面想法增加,自信心下降,不愿外出又加深了痛症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痛症与情绪恶性循环,与大脑运作失调有关
当身体感到疼痛时,大脑可以发挥止痛的功效,但是情绪问题会令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变得混乱,错误接受和发射讯号,导致轻微的痛楚也会感到很痛,甚至不痛的地方也感到疼痛。而大脑自上而下传递讯号的功能出了问题,止痛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放大并延长了身体的疼痛。这就是为何情绪或压力太大时,痛症也会浮现出来。
若痛症源于情绪问题,会有什么征状?
1.不断疼痛却找不到源头,即使作了详细检查、抽血和照X光都显示没有异常
2.痛症可能会转移,今天可能胸口作痛,明天变成头痛,过几天可能变成脚痛,与一般痛症在单一部位越来越痛不同,有可能躺下来休息更痛
3.表面上没有表征,没有红肿热痛等发炎征状
4.服食止痛药也没有明显帮助
5.情绪困扰的征状:持续心情低落、经常哭泣、很容易发脾气和紧张、杞人忧天
6.因经常焦虑忧心而出现心跳、手震、冒汗、失眠、没精打采
7.迅速消瘦,逐渐远离社交
如何治疗情绪造成的痛症?
1.如果那些情绪困扰源于长期痛症,需要双管齐下,同时治疗痛症本身和情绪问题
2.如果发现痛症的根源在于情绪,焦点会放在情绪治疗。最常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调整大脑内失调的物质,从而调整情绪,有些药物更可以同时控制痛症的情况
3.认知行为治疗: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认知角度,以及改变一些行为,从而改变情绪
患者对痛症的误解
1.持续的痛症一定隐藏着很严重的疾病
2.休息是应付痛症的最好方法
3.当痛楚出现时,不可能不注意它
4.当痛楚达到忍无可忍时才使用止痛药
5.治疗会令我的痛楚完全消失
患者对痛症应有的想法
1.长期痛症可以是由其他因素造成,例如情绪问题、错误姿势
2.急性痛楚发生时应该休息,但长时间休息会令筋骨和肌肉变得僵硬无力,令痛症恶化
3.可以试试分散注意力,练习放松运动
4.依照医生指示服药,明白有些情绪药物未必能即时见效
5.长期痛症时好时坏,唯有接受治疗,可以减低痛症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影片包含更多更多相关的医学资讯,万勿错过!
大考杀到!压力爆煲?一齐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又到考试季节,不少学生压力增加,甚至产生各种情绪问题。除了学业外,究竟儿童和青少年还面对什么困扰?他们的压力来源又是哪里? 本集邀请了精神科专科医生为大家解释现今数码化生活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征。当他们情绪出现问题,究竟各方面如何及早发现、识别,以至尽早介入和治疗呢?
压力
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压力,无论在工作上、家庭上、就算生活上的琐碎事也有可能对你构成压力。压力引致皮质醇偏高,但压力并不是一面倒带来负面情绪;压力有时候也是面对目标时的动力来源,我们要学会如何与压力共处,学会减压。
强迫行为
强迫症,究竟会强迫自己做咩呢?有咩行为系强迫症最常见? 做艺人特别大压力,究竟佢地系咪特别容易有强迫症? 如果真系患上强迫症,应该点做好? 无论边种行业或者边类人,适时减压就系真理有疑惑,记住搵医生问清楚,或者痴住医家搞边科,我地为大家拆解强迫症?
过度活跃症
不少人以为只有儿童会患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他们长大就会自然痊愈。但事实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亦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并且会对生活的不同层面,包括学业、工作、婚姻、子女关系等造成影响,更会有较高的意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