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移民史:下南洋 Roots Old and New, Stories of Chinese Emigrants:Southeast Asia
2011年芝加哥国际电视节:优异奖
The 2011 Hugo Television Awards:Certificate of Merit (Mini-Series)
2011纽约电视节:优异奖
2011 New York Festivals:Finalist Certificate (History & Society)
Loading the player ...
监制:唐敏明
〈华工血泪史〉
现今,全球海外华人 总数约三千万人,当中八成在东南亚地区生活。
华人移居当地的高峰期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至二十世纪初,大部份皆是以华工身份,飘洋过海到南洋各国工作。华工经历了许多辛酸故事,尤以「卖猪仔」一段最为惨无人道。
节目会走访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印尼,访问曾亲历此段历史的人,或他们的后人,听他们诉说当年的移民故事。
〈华商致富〉
华商型移民早在 18 世纪时已成为主流,例如:泰国的潮州人、菲律宾及爪哇等地的闽南商人。从文字记载,最早于宋朝已有中国人到南洋做生意,由于中国商人在南洋营商经验丰富,所以当南洋地区陆续成为殖民地之后,殖民地政府还是需要华商的帮助,经营转口贸易以至发展当地工业等等。由于华人拥有财富甚多,在当地影响力亦甚大。
〈华侨爱国情怀〉
国父孙中山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说华侨是中国革命的原动力。除了金钱的支援,也有直接参与革命行动,黄花岗 72 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华侨。不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华侨虽身在异乡,但心系祖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同化与包容〉
在 20 世纪前,东南亚政府大多采取「以华人管理华人」方式,最重要是华人按时缴税及维持社会稳定。但有时也因为华人人数太多,令殖民地的统治者感到不安,马尼拉的排华活动早在明朝就开始。不过,大部份东南亚的华人都会顺从当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参与政治,他们始终认为终一天都会告老归田,返回故乡。
二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同时新中国亦成立。由于政治的问题,华人不能像往日一样自由游走于南洋和中国之间。当华人选择长居异乡,便开始面对同化、身份认同等等的问题,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排华的情况。
〈桑梓之情〉
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对家乡建设,关怀同乡子弟,为家乡以至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过,时至今日,他们已由早期侨居他乡的「华侨」过渡为海外华人,在文化、习俗上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同时也是居住地的国民。华人从政治泠漠变为开始参政,也关心对当地的建设。
王如明是南洋大学第一届毕业生,他说母校解决了当时华侨子弟的升学问题。 从中国到泰国谋生的华侨,必须向地政府申请随身证,才可以华籍身份留在泰国生活。 这一班老华侨均在二、三十年代由中国移居泰国南部,他们宁愿放弃享受公民权利,至今仍坚持保留中国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