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集

09

07

第四十八集

经历了数千次试验失败后,袁隆平意识到远缘杂交可能是突破口,他把目标定在寻找野生稻上,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被发现。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他利用“野败”繁育出杂交种子。袁隆平意识到,接下来的工作只靠他们五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其余集数

第一集
10/04/2022

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951年7月,中朝同联合国军在开城来凤庄举行和平谈判。但由于联合国军方面缺乏诚意,最终谈判破裂。三营营长给七、八、九三个连队的连长和指导员布置进攻346.6高地的战斗任务。

第二集
16/04/2022

联合国军军营两天没有被我军袭扰,反而让汉奸王觉仁警觉起来,建议下令加强对346.6高地的戒备。此时,李延年和刘家龙等人正潜伏在346.6高地前,他们从望远镜里发现敌军加强了戒备,遂果断决定停止行动,等待袭扰。炮兵开炮,袭扰开始。

第三集
16/04/2022

346.6阵地传来敌军反动广播,王觉仁不断地向我军进行反动宣传,解放战士罗厚才等人深知不妙。此时,曾副科长得知346.6高地被拿下后,提议让七连撤下来,并审查名单上的五个人。李延年和曾副科长发生了意见分歧,最后不得已只能同意曾副科长的审查要求。

第四集
17/04/2022

陈团长、曾科长等人看着李延年出发前留下的计划书,得知李延年是要利用敌人的心理,进行一次「锄奸行动」,陈团长遂导演了一出我方内讧发生冲突的好戏。联合国军营地前,李延年假装被绑架,骗王觉仁探身而出,一举成功击杀王觉仁。联合国军这才反应是计,马上组织反击。

第五集
17/04/2022

敌人步兵来犯,李延年组织大家坚守阵地,成功击退了联合国军的这次进攻。然而,喘息未定,敌军的炮火攻击又来了,李延年果断指挥战士们转移到雨裂沟躲避,并命令司号员拿着他画的草图火速穿越封锁区,回营部请求炮火支援。

第六集
23/04/2022

李延年按计划吹响了口哨,众战士利用交通壕,放弃反坦克壕,撤入第二道防线。敌人占领了反坦克壕,马上架起枪炮,准备利用壕沟向阵地继续进攻。李延年见状一声令下,提前埋好的地雷、炸弹同时起爆,从壕中逃出的敌人,又被我军悉数歼灭。敌人这次进攻,损失惨重。

第七集
23/04/2022

1961年1月,于敏和妻子孙玉芹还正为出国留学做着准备。负责牵头组织氢弹研究的老郝找到于敏,问他愿不愿意加入氢弹理论预研工作。尽管知道一旦答应下来,不仅要放弃留学机会、放弃之前的声誉,还要一辈子隐姓埋名,甚至要对家人都严格保密,于敏还是答应了下来。

第八集
24/04/2022

克服重重困难之后,于敏终于找到了答案。他在科学家们和研究所领导面前验证了自己的理论,最终领导拍板,放弃错误的氚氚反应模型,于敏的计算为氢弹计划节省了几年时间、几亿资金。而在于敏攻克难题的同时,怀胎十月的孙玉芹即将临产。孙玉芹独自忍着剧痛赶往医院产子。

第九集
24/04/2022

直到孙玉芹生病发烧,于敏才想到要回家照顾妻子,却被孙玉芹劝阻,让他以工作为重。在于敏带领下,运算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然而于敏却因过分疲劳晕倒,被送进了医院。领导让于敏在医院好好休养,然而他仍然心系目前面临的理论难题。从医生的话语中,他意外得到了启发。

第十集
30/04/2022

1965年11月,于敏设想的模型在计算机验算中取得了成功,氢弹理论取得了决定性的重大突破。得到好消息后,终于放松下来的于敏晕倒了。在医院里,于敏回想起当年他与孙玉芹相识、相恋的往事。那时他是个一心搞科研的“物理学疯子”,孙玉芹却看中了他的淳朴和纯粹。

第十一集
30/04/2022

噩耗传来,老郝的飞机失事了。挚友离世,于敏虽然悲痛,但也把这份悲痛和对挚友的怀念转化为了继续奋斗的力量。氢弹制造工作密锣紧鼓地展开,于敏、陆杰等人去了青海基地,解决制造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在预定氢弹实验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偏偏一个关键部件出现了问题。

第十二集
01/05/2022

为保证氢弹试验顺利进行并督导现场人员完成各种数据监测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于敏和原瑾泓等技术专家赶到了戈壁滩上的试验基地。氢弹试验已经箭在弦上,基地里气氛凝重紧张。为了一台仪器设备,于敏和一位军人发生冲突。但两人不打不相识,解决问题后,反而成了朋友。

第十三集
01/05/2022

1954年,复员后的张富清没有选择回乡或留在武汉,而是服从组织需要,和新婚妻子孙玉兰去了艰苦的恩施州来凤县。 1955年,张富清在粮管所工作,遇到了粮食供应问题。粮管所不能按需求供应精米,群众们怨声载道,公安大队的人也来讨粮,甚至把枪都拍了出来。

第十四集
07/05/2022

1961年,张富清驻队下乡,身为副区长的他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困难时期,常常饿得冒金星,只能用水充饥。他在山上遇见一个烈士的家属,日子过得艰苦。张富清除了常去帮忙干活,还把孙玉兰辛苦攒下的粮食给大娘送了过去。

第十五集
07/05/2022

张富清还是觉得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孙玉兰最终点头辞去了供销社的工作。张富清又被派去了别的村,孙玉兰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赚钱贴补家用。孩子们也都很懂事,割猪草、捡柴、捉泥鳅,帮母亲撑起这个家。镇上新开一家照相馆,孩子们都吵着要去拍张照片,给爸爸送去。

第十六集
14/05/2022

张富清带着乡亲们探查了卯洞修路的线路,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终于开始动工。张富清亲自在山崖上打炮眼、埋炸药,在他的带领下,一条大路在悬崖峭壁上渐渐成型。建国听说工厂在招工,他马上就要毕业,想去申请这机会,可是名额有限,他想让身为公社副主任的父亲帮帮忙。

第十七集
14/05/2022

1981年,张富清调到了来凤县建设银行,他亲自跑到田坝煤矿去收款,坚持不让银行出现呆、坏账。 1984年,张富清光荣退休。 2018年,张富清住院,医生劝他做白内障手术。由于医疗费单位可以报销,医生建议他换一个较贵的晶体。张富清坚持要换最便宜的晶体。

第十八集
15/05/2022

在壶梯山战役中,张富清被评为师一等功,张富清随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临皋村战斗中,张富清又立新功,获得师二等功勋章。之后的永丰战役中,西北军最终攻下了永丰城,可张富清的战友们牺牲在了城外的焦土之下。这场战役,张富清再被授予军一等功勋章。

第十九集
15/05/2022

1988年,南海。水下出现潜艇巨大的身影。艇内,黄旭华向艇长示意,深潜试验开始。时间回到1952年,青年人正在进行文体活动,那是李世英第一次给黄旭华理发,这一理,就是一辈子。黄旭华在苏联专家教授仿造鱼雷艇的课堂上提出一些出格的问题。

第二十集
21/05/2022

于所长和严保国随同军事代表团出访苏联,空手而归。苏联专家也撤退了。大家不由感叹,一切从零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核潜艇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水下试验,要找到可供试验的大型水池。黄旭华接受任务回到上海,路过家门而不入,开始了枯燥的水池试验。

第二十一集
21/05/2022

时间回到1962年,核潜艇项目被通知下马,众人痛苦离去。而黄旭华作为极少数留守人员,开始了孤独的坚守。 1965年中央决定重启核潜艇项目,黄旭华将自己三年研究的资料全盘奉献。在首艇设计方案上,黄旭华主张采用先进的水滴型。大家激烈争论。

第二十二集
22/05/2022

设计方案已定,所有压力全在黄旭华身上。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严保国冲进设计室,拉走黄旭华。原来有人从国外带回一个核潜艇仿真玩具。尽管是仿真玩具,也让人兴奋不已,毕竟终于见识了核潜艇的真面目,二人彼此释怀。时间回到1966年,黄旭华携妻女搬到了福禄岛。

第二十三集
22/05/2022

为了让科研人员补充营养,警卫连的战士们把仅有的鸡蛋悄悄放在研究室窗外。黄旭华找到俞连长,送回鸡蛋并表示感谢。雷雨天气,研究所停电,俞连长不顾大雨为了科研人员跑去抢修,却不幸触电身亡。黄旭华万般痛苦地看着俞连长年幼的儿子、妻子和老母亲,内心酸楚。

第二十四集
28/05/2022

1988年,核潜艇基地,官兵以参加此次深潜试验为荣并报以牺牲的决心。誓师大会上黄旭华当场宣布与大家一起下潜。深海,黄旭华在艇内和艇员聊天,打消他们的顾虑,安抚他们的情绪。艇内出现的漏水终于被堵上了,艇员们开心地说:“有黄总工镇着没问题”。

第二十五集
28/05/2022

1946年秋,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结婚当天,新郎张海良接到部队命令,需要紧急开赴战场。申纪兰抄近路追上部队,在营长亲自主持下,一对新人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婚礼。申纪兰在娘家是妇救会纺织班长,陪嫁就是一辆纺车。在她的带动下,学纺花的大姑娘小媳妇越来越多。

第二十六集
29/05/2022

为了成立西沟村纺花组,申纪兰牵着毛驴挎着猎枪,只身前往区里要任务。申纪兰带领姐妹们顺利完成任务,成功换回了小米。对于常年喝玉茭糊糊的村民来说,小米着实珍贵。这下,村里人不得不对申纪兰刮目相看。姐妹们惊喜地发现,通过纺花挣小米,她们在家里的地位提高了。

第二十七集
29/05/2022

在工作队队长李华的启发鼓励下,申纪兰愈发坚定。经过群众推选,申纪兰光荣当选为西沟村妇救会主任。她不失时机地倡议成立女子互助组,带动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到劳动生产中来。在申纪兰鼓励下,秀芝勇敢冲破家庭阻挠,与本村的民兵队长石头成婚。

第二十八集
04/06/2022

李华率领调查组来到西沟村,弄清了事故原因:秀芝出事,并非参加劳动所造成,而是落后接生法导致的恶果。在李华的帮助下,申纪兰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新法接生培训班,成为西沟一带第一位新法接生员。从此,太行山上,时常跃动着申纪兰身背药箱翻山越岭的身影。

第二十九集
04/06/2022

恰逢县里正在召开农业工作会议,李华特意安排申纪兰上台发言。申纪兰勇敢走上台,用朴实风趣的语言讲述西沟村妇女的劳动成长以及实行男女工分平等的体会,赢得阵阵掌声。 1953年1月25日,题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发表。

第三十集
05/06/2022

1954年,李华告知申纪兰她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赴京开会途中,申纪兰辗转几个村子,寻找一封群众来信的写信人,由于写信人的姓名辨识不清,导致申纪兰跑了不少冤枉路,但也恰恰因此接触了更多劳动妇女,全面了解到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三十一集
05/06/2022

自从苏联学成归国,就被安排进行导弹研究工作的孙家栋的一直想要见见那颗苏联援助中国的苏式导弹。机会很快降临,他成为了苏联总顾问盖杜柯夫的翻译,并获得了他的赏识。就在导弹仿制工作进展到最关键的时候,苏联专家逐批撤走,苏联留下的导弹资料里缺了最关键的一页。

第三十二集
11/06/2022

1962年初,孙家栋前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参与中国第一颗自行研制的导弹发射。他发现存放导弹的库房角落里有土洞,怀疑有老鼠出没。此举惹恼了基地工程部的负责人李东海。很快仓库里放置的捕鼠器证实了孙家栋的推测。半个多月后,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坠毁于戈壁。

第三十三集
11/06/2022

孙家栋风尘仆仆回到家里,终于见到生产完的妻子和三个月大的儿子。在事故分析会上,钱学森带领众人总结经验教训。孙家栋带着新的导弹重返戈壁滩。 “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中国终于有了自主研发的导弹。 1967年,孙家栋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

第三十四集
12/06/2022

卫星上的《东方红》装置,播放的时候突然走调。孙家栋和装置负责人汪峻州连夜拆装,两人多次实验,发现是环氧树脂渗进电阻,造成了走调变音。更换了固封方法后,“东方红”乐音装置声音铿锵有力,旋律清晰悦耳。经此一役,孙家栋的认真和担当终于赢得了陈希远的认可。

第三十五集
12/06/2022

孙家栋与钱学森一起去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卫星的工作进度,他思量再三,还是提出了毛主席像章导致卫星重量超重的事情。周恩来总理很重视,他肯定了孙家栋的想法。孙家栋披星戴月连续加班,在卫星顺利组装后,他才知道妻子住进了医院,匆忙赶去却已错过探视时间。

第三十六集
18/06/2022

孙家栋离开了研发岗位,为了不让孙家栋之前的心血白费,众人在陈希远的带领下,重新鼓足干劲。总装成功那天,孙家栋远远看了一眼这个发光体,内心的激动难以抑制。卫星紧锣密鼓地进行技术测验,短波遥测系统却出现了严重的故障,钱学森提议把这个难题交给孙家栋来解决。

第三十七集
18/06/2022

二十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来到中国,希望中国政府帮助解决疟疾的防治问题。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紧急启动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军工项目。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所“523”课题组组长。

第三十八集
19/06/2022

课题组三人动身去海南岛做临床试验,屠呦呦发现虽然他们带来的药物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真正杀灭疟原虫。深夜,屠呦呦翻看着《疟疾单秘验方集》,发现许多民间验方都提到了青蒿,她认为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屠呦呦和组员小纪被派往四川去做外调。

第三十九集
19/06/2022

屠呦呦看《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验方,若有所悟。回到家中,李廷钊为屠呦呦准备了一碗醪糟,告诉屠呦呦做醪糟的关键是温度,屠呦呦受到启发。屠呦呦利用乙醚为溶剂低温提取出的青蒿中性部分,鼠虐模型的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第四十集
25/06/2022

为了开展药物的毒性实验,动物房进了一批实验狗,由于条件有限,都是老龄狗,且严重营养不良。某晚,实验狗突然死亡,两位老专家的病理报告认为青蒿提取物的毒性较大,权威教授金录奎以此为根据判断青蒿粗提物不安全,不能上临床。实验室里,众人十分沮丧。

第四十一集
25/06/2022

实验室内,众人不安地等待新一轮动物毒性实验的病理报告,第二次实验推翻并更正了第一次实验的结果,初步认定青蒿粗提物没有毒。金录奎认为动物毒性实验的案例依然太少,如果要上临床,必须开展人体试服。课题组成员争相报名参加试药,屠呦呦成为第一批参加试药的人员。

第四十二集
26/06/2022

在回京的火车上,屠呦呦追随一对母子在中途下了车。母子买石榴的对话,给了屠呦呦启发,她却也因此错过了火车。屠呦呦判断药片的崩解度出现问题,患者吃了却无法吸收,所以药物上临床才会无效。屠呦呦决定将青蒿素改为装胶囊,再赴海南做临床试验。

第四十三集
26/06/2022

会后袁隆平的恩师金学农教授指出,袁隆平的无性杂交实验成果无法通过种子遗传。金学农想把带来的优质水稻种子分给袁隆平一半,鼓励他跟随自己进行水稻研究,袁隆平此时对水稻还不甚了解,婉言拒绝了。回校后,袁隆平通过研究发现红薯和番茄的优势确实不能被下一代遗传。

第四十四集
02/07/2022

袁隆平和向水生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却发现向广田已经去世,临死前也没能吃上一粒米,作为一个农学专家,一种负罪感深深笼罩着袁隆平,萦绕袁隆平一生的“禾下乘凉梦”出现了。袁隆平不分昼夜地观察着稻魂秧苗的成长,并在测定的日子里准备拔苗插秧。

第四十五集
02/07/2022

次日清晨,陈洪新副部长来到田边视察,他认识到袁隆平是一个务实的农业工作者,决定让袁隆平回农校继续育苗工作。 1961年7月,袁隆平发现一株形态特优的稻株,他欣喜若狂,并给它起名“鹤立鸡群”。 1962年夏天,“鹤立鸡群”试验田禾苗高矮不一,参差不齐。

第四十六集
03/07/2022

袁隆平如愿见到了鲍文奎,但在交流中备受打击,他认识到自己的信息太过闭塞。鲍文奎被袁隆平的决心所打动,安排他到了农科院图书馆学习。袁隆平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吸收全世界最新的农业科研信息。袁隆平回校之际,鲍文奎提醒袁隆平搞杂交水稻是与时间赛跑。

第四十七集
03/07/2022

一天夜里,袁隆平突然悟出了杂交水稻的理论关系,并写成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年,袁隆平的研究小组在海南培育出716株秧苗。他们将这些秧苗带回安江农校的试验田,细心呵护研究。令袁隆平万万没想到的是,南繁得来的七百多株珍贵秧苗一夜之间全部被毁!

第四十八集
09/07/2022

经历了数千次试验失败后,袁隆平意识到远缘杂交可能是突破口,他把目标定在寻找野生稻上,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被发现。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他利用“野败”繁育出杂交种子。袁隆平意识到,接下来的工作只靠他们五个人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