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特写
节目简介:
以不同专题环节,跟进焦点新闻,探讨时事议题,专访新闻人物,捕捉时局最新走势。
主持人:
新闻部记者2022-02-24
新闻特写
现正播放: 麦萃才:如香港可于第二季前成功控疫 经济数据其后或改善
分段播放:
麦萃才:如香港可于第二季前成功控疫 经济数据其后或改善
收听


今届政府最后一份财政预算案提出1700亿元逆周期措施,不过在疫情急剧恶化下,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预计,今年第一季经济不容乐观,但全年仍有百分之2至3.5的实质增长,下年度预计会录得财赤563亿元,其后4个年度会有盈余。
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副教授麦萃才预期,外围经济环境将可能好转,如果香港可于第二季初或之前成功控制疫情,相信经济数据之后会有改善。
另外,为协助市民「上车」,预算案提到,首次置业人士可申请最高9成按揭贷款,楼价上限会由800万加至1000万元。但美国将进入加息周期,有关措施会否有如推市民「接火棒」呢? 麦萃才提醒,首置人士要衡量潜在风险。
记者崔蔚恩访问了麦萃才。
浸会大学财务及决策学系副教授麦萃才预期,外围经济环境将可能好转,如果香港可于第二季初或之前成功控制疫情,相信经济数据之后会有改善。
另外,为协助市民「上车」,预算案提到,首次置业人士可申请最高9成按揭贷款,楼价上限会由800万加至1000万元。但美国将进入加息周期,有关措施会否有如推市民「接火棒」呢? 麦萃才提醒,首置人士要衡量潜在风险。
记者崔蔚恩访问了麦萃才。
预算案建议再派消费券 陈茂波指使用上与现金相差不远
收听


新一份预算案建议再推消费券计划,加码至1万元,分两期发放,第一期最快4月派发。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消费券的使用范围广阔,使用上与现金相差不远,估计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大约1.2个百分点。
有市民欢迎再派消费券,认为有很多人可以受惠,亦能刺激消费;但有基层认为,消费券帮助不到应付基本生活开支,宁愿直接派现金。
有学者指出,根据去年派消费券的经验,相信在派发的月份可以刺激零售等行业,但对整体经济增长未必有很大帮助。资讯科技商会提醒,由于金额较去年多,当局要与储值支付平台调节额度等细节。
记者任顺熙报道。
有市民欢迎再派消费券,认为有很多人可以受惠,亦能刺激消费;但有基层认为,消费券帮助不到应付基本生活开支,宁愿直接派现金。
有学者指出,根据去年派消费券的经验,相信在派发的月份可以刺激零售等行业,但对整体经济增长未必有很大帮助。资讯科技商会提醒,由于金额较去年多,当局要与储值支付平台调节额度等细节。
记者任顺熙报道。
预算案倡立法禁止业主对指定行业租户追租 有效期最多半年
收听


预算案提出,当局会立法禁止业主对指定行业未能如期交租的租户,终止租约、服务或采取其他相关法律行动,措施为期3个月,可按需要再延长最多3个月。
疫情之下,多个行业受到重创。有美容业认为,新措施的帮助只是轻微。有饮食业界就指出,限期后要租户一次过交租有困难,期望银行可以提供融资方面的支援。
有地产代理认为,措施影响租约的约束力及合约精神,亦可能令业主日后续租或者寻找新租客时,可能会对某些行业有戒心。
记者李俊杰报道。
疫情之下,多个行业受到重创。有美容业认为,新措施的帮助只是轻微。有饮食业界就指出,限期后要租户一次过交租有困难,期望银行可以提供融资方面的支援。
有地产代理认为,措施影响租约的约束力及合约精神,亦可能令业主日后续租或者寻找新租客时,可能会对某些行业有戒心。
记者李俊杰报道。
预算案首次设立住宅租金开支扣税与放宽按保计划
收听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新一份预算案,首次提出设立住宅租金开支扣税,每个课税年度的扣除上限为10万元。有租户对扣税措施表示欢迎,认为可以帮补疫情下购买防疫物资的开支。
预算案又宣布,再度放宽按揭保险计划,最高可申请8成按揭,提升楼价上限至1200万元。至于首置人士则可申请最高9成按揭,楼价上限提升至1000万元。
地产建设商会欢迎措施,不认为是「托市」。有学者就认为,做法不够进取,对于渴望「上车」的年轻人帮助不大。
记者陈晓庆报道。
预算案又宣布,再度放宽按揭保险计划,最高可申请8成按揭,提升楼价上限至1200万元。至于首置人士则可申请最高9成按揭,楼价上限提升至1000万元。
地产建设商会欢迎措施,不认为是「托市」。有学者就认为,做法不够进取,对于渴望「上车」的年轻人帮助不大。
记者陈晓庆报道。


陈茂波表示,已指示香港按证保险有限公司修订按揭保险计划。(港台图片)


疫情下多个行业受重创,饮食业界首当其冲。(港台图片)


陈茂波表示,希望业主和租客共度时艰,不要「迫死」租客。(陈永祥摄)


黄家和说,假如社交距离措施再收紧至D类食肆两人一枱,相信很多食肆宁愿不营业。(港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