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特写
节目简介:
以不同专题环节,跟进焦点新闻,探讨时事议题,专访新闻人物,捕捉时局最新走势。
主持人:
新闻部记者2023-05-10
新闻特写
现正播放: 李家超下周四出席首场立法会特首互动交流答问会
分段播放:
李家超下周四出席首场立法会特首互动交流答问会
收听


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下星期四举行「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主题是二十大及两会精神,认为新模式可以集合行政长官答问会、议案辩论、施政报告谘询的优点,讨论重大议题。
李家超说,新模式下的答问会,可让议员提问及表达意见,特首回答问题外,亦可谘询意见。多名立法会议员认同做法。有议员期望,可加长交流答问会时间,并增加举行次数。亦有议员认为,最重要是向政府施政提出质询,达致行政立法互相制衡。
记者任浩锋报道。
李家超说,新模式下的答问会,可让议员提问及表达意见,特首回答问题外,亦可谘询意见。多名立法会议员认同做法。有议员期望,可加长交流答问会时间,并增加举行次数。亦有议员认为,最重要是向政府施政提出质询,达致行政立法互相制衡。
记者任浩锋报道。
消息:房委会有委员提出收紧公屋富户政策
收听


现行公屋「富户政策」下,公屋租户住满10年后,要每两年申报一次资产,如果家庭入息超过公屋入息限额 5 倍,或资产超过公屋入息限额100倍,房屋署会发出「迁出通知书」;而成功申请「定期暂准居住证」的住户,可用市值租金继续租住有关公屋单位,最长12个月。房委会正检讨这项政策。
消息指,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上星期举行集思会,提到部分「公屋富户」会利用12个月暂住期,进行资产重组和转移,以便再次符合居住公屋的资格。据了解,有委员倾向缩短暂住期、收紧入息及资产限额。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委员、「A4联盟」立法会议员梁文广认为,如果只是纯粹缩短暂住期,对打击滥用公屋的成效不大。另一名委员、工联会立法会议员梁子颖认为,应尽快腾空公屋,让真正有需要人士入住。
记者林汉山访问了梁文广和梁子颖。
消息指,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上星期举行集思会,提到部分「公屋富户」会利用12个月暂住期,进行资产重组和转移,以便再次符合居住公屋的资格。据了解,有委员倾向缩短暂住期、收紧入息及资产限额。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委员、「A4联盟」立法会议员梁文广认为,如果只是纯粹缩短暂住期,对打击滥用公屋的成效不大。另一名委员、工联会立法会议员梁子颖认为,应尽快腾空公屋,让真正有需要人士入住。
记者林汉山访问了梁文广和梁子颖。
医管局下周办研讨大会 将讨论智慧医院发展
收听


医管局将于下星期二及三在湾仔会展举办一年一度的研讨大会,重点议题包括智慧医院发展等,预料有超过6700名医疗人员参与,约120名专家担任讲者。
医管局指出,经过3年多疫情,社会对遥距医疗接受程度提高,过去一年完成超过20万宗遥距诊症;今年会继续扩展「一对一」遥距诊症服务,应用程式「HA Go」亦将支援18岁以下人士接受遥距医疗服务。
医管局提到,会探讨能否以遥距方式,透过「视像课堂」让病人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上月底已于精神科门诊试行。
记者陈晓筠访问了医管局医疗信息主管彭育华。
医管局指出,经过3年多疫情,社会对遥距医疗接受程度提高,过去一年完成超过20万宗遥距诊症;今年会继续扩展「一对一」遥距诊症服务,应用程式「HA Go」亦将支援18岁以下人士接受遥距医疗服务。
医管局提到,会探讨能否以遥距方式,透过「视像课堂」让病人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上月底已于精神科门诊试行。
记者陈晓筠访问了医管局医疗信息主管彭育华。
社联与两大学推软餐指引供照顾者参考
收听


本港人口老化,部分长者面对吞咽困难问题。社联、中大食品研究中心及港大吞咽研究所合作制定《照护食标准指引》,以供家庭照顾者及不同专业人士使用,照顾吞咽困难人士基本膳食需要。
曾经要插鼻胃喉协助进食的84岁罗先生,接受2年咀嚼及吞咽训练后,现在可以进食到湿软的软餐。罗太说,有跟从指引准备食物给丈夫,又说软餐可以提高食欲。
社联引述政府数据指出,预计到2040年,3成以上人口达65岁或以上,出现吞咽困难人数或会增加;又指有关指引已推广至大部分院舍,希望政府及公营机构会采纳。
记者李嘉雯访问了有份制定指引的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中大食品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关海山。
曾经要插鼻胃喉协助进食的84岁罗先生,接受2年咀嚼及吞咽训练后,现在可以进食到湿软的软餐。罗太说,有跟从指引准备食物给丈夫,又说软餐可以提高食欲。
社联引述政府数据指出,预计到2040年,3成以上人口达65岁或以上,出现吞咽困难人数或会增加;又指有关指引已推广至大部分院舍,希望政府及公营机构会采纳。
记者李嘉雯访问了有份制定指引的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荣休教授、中大食品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关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