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econds of 0 secondsVolume 90%
Press shift question mark to access a list of keyboard shortcuts
键盘快捷键
Shortcuts Open/Close/ or ?
播放/暂停空格键
增大音量↑
减小音量↓
快进5秒→
快退5秒←
打开/关闭字幕c
全屏/離開全螢幕f
静音/取消静音m
Decrease Caption Size-
Increase Caption Size+ or =
跳转至%0-9
返回
城外之城(下)
2017-04-24
香港,从开埠初期的维多利亚城,经过170多年的移山填海至今天,华商每每在土地开发,以至新区发展时,都一直扮演着功不可没的角色。
1841年5月,英军占领香港岛时,到处荒芜一片,根据《香港宪报》公布的人口统计,香港岛当时的总人口只有7450人。由于经济资源有限,港府很快便在澳门进行了香港开埠以后的第一次土地拍卖,一共卖出了404幅土地,以资助政府的运作。
同时,为了保证欧洲商人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贸易,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亦刻意在上市场(即中环歌赋街,荷里活道一带)及下市场(即上环文咸海旁)地段划出华人活动区域,实行华洋分治。但随着中环的商贸迅速发展,华人人口急剧增长,政府于1844年再将华人从上市场迁往上环太平山区,从此,上环便成为了华人的聚居地,环境亦变得挤迫。
1851年12月28日,在上环下市场发生的一场大火,就间接推动了香港的第一次填海,并令到维多利亚城向西伸延。
之后,由于国内山现太平天国,以及洪兵之乱,不少人离乡别井,南下香港逃难,为应付突然的人口,政府开始发展西营盘。李升亦在此时跟随哥哥李良来到香港创业,并于1857年在西环大量买地,除了建码头、设仓库、开银号外,还通过转卖土地和房产赚取巨额利润。李良去世后,李升成为族中领袖,更大规模进军房地产市场,参与政府的填海计划,建成了李升街和高升街等。李升是第一个在香港发展房地产的华商。1889年,英资地产公司置地成立时,李升更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兼董事,可见其在香港地产界地位之高。
到了二十世纪,中上环一带发展接近饱和,华商利希慎看准港岛东区的发展潜力,于是在1923年,以380万港元向渣甸买入铜锣湾东角山的一大幅土地,并于二战后积极开辟街道和发展。从利园山一带的街道名称,均与利氏家族或其家乡四邑有关,以此可以看到,利氏家族对铜锣湾发展的影响。
从发展上环的李升,以至后来发展铜锣湾的利希慎,华商一直是香港从维多利亚城进一步向外拓展的一个主要力量。藉着土地发展,除了华商能够从中取得经济利益,政府亦都可以增加从土地得来的库房收入,创造了双赢局面。
1841年5月,英军占领香港岛时,到处荒芜一片,根据《香港宪报》公布的人口统计,香港岛当时的总人口只有7450人。由于经济资源有限,港府很快便在澳门进行了香港开埠以后的第一次土地拍卖,一共卖出了404幅土地,以资助政府的运作。
同时,为了保证欧洲商人有足够的土地进行贸易,政府在拍卖土地时,亦刻意在上市场(即中环歌赋街,荷里活道一带)及下市场(即上环文咸海旁)地段划出华人活动区域,实行华洋分治。但随着中环的商贸迅速发展,华人人口急剧增长,政府于1844年再将华人从上市场迁往上环太平山区,从此,上环便成为了华人的聚居地,环境亦变得挤迫。
1851年12月28日,在上环下市场发生的一场大火,就间接推动了香港的第一次填海,并令到维多利亚城向西伸延。
之后,由于国内山现太平天国,以及洪兵之乱,不少人离乡别井,南下香港逃难,为应付突然的人口,政府开始发展西营盘。李升亦在此时跟随哥哥李良来到香港创业,并于1857年在西环大量买地,除了建码头、设仓库、开银号外,还通过转卖土地和房产赚取巨额利润。李良去世后,李升成为族中领袖,更大规模进军房地产市场,参与政府的填海计划,建成了李升街和高升街等。李升是第一个在香港发展房地产的华商。1889年,英资地产公司置地成立时,李升更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兼董事,可见其在香港地产界地位之高。
到了二十世纪,中上环一带发展接近饱和,华商利希慎看准港岛东区的发展潜力,于是在1923年,以380万港元向渣甸买入铜锣湾东角山的一大幅土地,并于二战后积极开辟街道和发展。从利园山一带的街道名称,均与利氏家族或其家乡四邑有关,以此可以看到,利氏家族对铜锣湾发展的影响。
从发展上环的李升,以至后来发展铜锣湾的利希慎,华商一直是香港从维多利亚城进一步向外拓展的一个主要力量。藉着土地发展,除了华商能够从中取得经济利益,政府亦都可以增加从土地得来的库房收入,创造了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