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寻

载入中 ...

旅程

2016-07-30
走访多个绿色国度,认识无数的环保技术,旅程抵达终站。回到思考的起点,或许我们要问,「废物」,究竟所谓何事?

瑞典,一个在环保最前线的国家,以「迈向零化石燃料国家」作为2050年的目标,其中第三大城市马尔摩(Malmö)以「绿色策略」入手,从一个工业重镇转型为一个结合环保意识和科技的生态城市,而首都斯德哥尔摩(Stockholm),更是欧洲首个「绿色之都」。这些出色的环保成就,成事的单位,并非环保或商业机构自身,而是每个在其中的人。

自1967年成立环境保护局,经过数十年的辩论、研究和探索,瑞典已发展一套完备的废物处理政策。如今,瑞典全国的家居废物,只有不多于1%送往堆填。严格执行废物管理层级(waste hierarchy)的指引,瑞典才有如此傲人的成绩,但当地的环保业界却认为,这刻仍未至善。在焚化公司职员Göran眼中,纵使瑞典在转废为能都有一流的表现,当某天再没有垃圾可以焚化,才是他的愿景。

环保作为产业不是新鲜事。可是,推动环保业界持续经营,难道必然是出于盈利的考虑吗?或许物料回收机构负责人Kim,给我们另一个答案。他深信,把生态视为商业的重要考虑,实践本身就是教育,让下一代明白:你不能取去比你付出的多。我们总以为,可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绝不相容。由以蜜蜂充当生态指标,到在不久将来落成的自然径(nature path),马尔摩机场的主管Peter和环境经理Maria,对机场透过不同的措施,尝试疏解生态和经济的根本矛盾,感到无比自豪。

沿着瑞典近五十年的环保轨迹,不难发现,可持续性并非是纯粹的生态议题,更是植根文化的生活方式。假若成就瑞典「绿色国度」的单位是人,更微细的单位,是他们如何看待保育、对自然,以至生命本身的观念。

一艘北欧沉船的故事,竟可读出「无用之用」的东方韵味。首航以沉没告终,不见天日三百年,瓦萨号(Vasa)却在失败的历史中获得新生命。在仲夏节当日,作别花柱围舞后,我们穿越「属于所有人」的森林——写在瑞典宪法的《自然享受权》(Allmansrätten),让每一个公民进入即使是私人土地的森林,滑冰、散步、垂钓、摘果,享受自然——跟瑞典的年青人漫谈。究竟在瑞典新一代眼中,他们走过的「绿色教育」,如何影响对未来、当下的想像?

万物自有其旅程,我们皆是光阴的过客。废物由无所用到有所得,回归循环是一次没走完的旅程。那么,你我他由生入死,这段归途,我们能带走什么、留下什么?走到终站的尾声,我们拜访哥德堡(Gothenburg)邻近的小岛,与一位生物学家碰面。Promessa 的创办人Dr. Susanne,积极推广自行研究的生态冰葬(Eco-burial),透过先进的冷冻技术,将棺木连遗体化为粉末,最终变成对土地无害的养分,做到真正尘归尘、土归土。虽然理想仍然未能落实,但这位科学家深信,这种顺应自然的方法,是人类作为土地守护者最真诚的回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山之石看似遥远,然而从大世界到小念头,天人合一,任何新的旅程,总是由转念开始。愿我们为这城市、这地球努力走下去。

编导:朱顺慈
助导:钟晓烽、黄嘉慧

天人合一

万物皆有尽时。由七十年代开始,地球自然资源已开始入不敷支。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我们的生活模式正在过度耗用自然资源,怎样才能转废为能,是我们这一代必需要反思的议题。
香港电台希望藉着一连十集半小时的电视纪录片节目,将现时本地非常关注的环保议题,向专家请教,并参考邻近亚洲地区,以至欧美等先进环保国家的成功例子,深入探讨及分析他们怎样处理每日不断制造的都市固体垃圾。怎样令垃圾的体积降低。怎样有效地把垃圾分类、回收,甚至将这些废物变成有用的资源。还有怎样致力寻找可再生能源、怎样将石屎森林变成绿化城市等等。目的除了增加大众对环保及节约能源的意识,还让我们为自己找寻合适的出路,为下一代的绿色家园出一分力。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