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寻

载入中 ...

同吃一盆菜

2018-02-18
盆菜又称「盘菜」,是把预先煮好的材料一层层放在盆中,盆中菜肴由上而下,由粗而精地摆放。盆菜的用料并没有特别规定,但一般都会包括萝卜、油豆腐、枝腐竹、冬菇和炆猪肉,当中炆猪肉是整个盆菜的精粹所在,亦是最考盆菜师傅的功架。

盆菜这种新界围村原居民的传统宴会方式,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往举凡是嫁娶、添丁、打醮、入伙等喜庆事,主人家不用发帖,只需在村子的告示牌戓家门张贴一张红纸,公告食盆安排,村中兄弟便会自动赴宴,在村中祠堂或昔日的禾堂(即晒谷场)聚食。

村民齐集食盘也是「身份确认」的重要过程,如每年正月,过往一年有添丁的家庭就会到祠堂「上灯」,之后宴请村民吃「灯饭」(意即属于新丁的盆菜宴)。整个仪式完成后,新生孩子才被正式承认为村中一员,有太公财产的继承权。又如村民亦可按照传统,于祠堂行礼,拜祖先,确认新娘子嫁进夫家的身份后,便筹酒一日,邀请亲属吃盆菜,使后者承认其婚姻。
对很多围村村民来说,能聚在一起吃盆,就是一个「团结」、「平等」的象征。元朗屏山邓氏、上水廖氏等新界大族在祭祖仪式后,也会举行盆菜宴。这些本地大族还有名为「食山头」的风俗。大族的祖坟一般置在远离民居的风水宝地,每年到祭祖之时,族人就登山涉水而往,只能因陋就简,搭炉架镬,就地炊饭,加上祭礼所带上的酒肉,肉菜就统统放在木盆内,族人席地而餐,执箸共食,无分彼此,团结和睦。


编导:叶剑峰
播放时间:2018年2月18日(星期日)晚上9:30,港台电视31、31A

吾土吾情

香港承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因它在地理、历史上的特殊位置和角色,百多年来,香港既是中国人前往外地的重要中转站,亦是他们落地生根的新家园。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和国籍的人士均汇聚于此,不同文化、风俗和技艺在这里得以传承、演化、融合,令这片弹丸之地,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概念亦愈趋普及,本土对文化遗产的保育亦逐渐重视。

本节目希望立体地呈现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令大众对各项文化有更透彻的了解,加强对濒危的本土文化的保育意识;同时文化在不同社区落地生根,既产生多样的社会意义,亦是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来源;再者,具体地呈现文化承传对社会,甚至社区所造成的正面力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