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寻

载入中 ...

醮 • 有期

2018-02-25
醮•有期

醮的意思是祭神,《广雅》:「醮,祭也。」;另根据《說文解字》:「醮,冠娶福祭。」,故醮亦有祈福庆贺之意。

香港的醮会主要分太平清醮和安龙清醮两种,安龙清醮多见于客家社区,本地村(围头村)则多数做太平清醮。地区打醮都是有周期的,最短的要一年一次,像长洲;而相隔最长的就有上水乡太平清醮,六十年才一次;其中以十年一次的为多。

在宗教上,人们可凭打醮而「清洁」地方,更新整个宇宙,使之能有一个新开始,让人努力生活下去;在社会上,醮会则因为要很多年才举办一次,乡民能久别见面,醮会便成为一处非常难得的社会场合,可以延续乡情。

有关香港打醮的历史,由于缺乏资料,难以追寻始于何时,惟大部份村落的醮会,都跟村内的主要庙宇相关,例如从锦田《邓氏族谱》可以知道,锦田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首办太平清醮,其原因之一就是周王二公书院。

香港的醮会一般都是道教法会,当中又由源自天师府的正一派喃呒主持为多。来自深圳宝安县沙井村广生堂的陈钧师传,自其先祖至他这一代,已七代做喃呒,而他的身影亦常见于新界各大乡村醮会之中。

不少香港的太平清醮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像屯门乡忠义堂打醮始于1816年,至今已经历了二百多年。在上一辈村民的口授身教下,屯门乡内不少年轻村民都视打醮是他们围村文化的根,认为有必要延续下去。在2016年屯门乡忠义堂太平清醮期间负责侍奉神灵的头名缘首陶腾枢便身体力行,尽力在醮会中体现维护传统文化的精神。


编导:彭志敏
播放时间:2018年2月25日(星期日)晚上9:30,港台电视31、31A

吾土吾情

香港承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因它在地理、历史上的特殊位置和角色,百多年来,香港既是中国人前往外地的重要中转站,亦是他们落地生根的新家园。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和国籍的人士均汇聚于此,不同文化、风俗和技艺在这里得以传承、演化、融合,令这片弹丸之地,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概念亦愈趋普及,本土对文化遗产的保育亦逐渐重视。

本节目希望立体地呈现香港的本土文化特色,令大众对各项文化有更透彻的了解,加强对濒危的本土文化的保育意识;同时文化在不同社区落地生根,既产生多样的社会意义,亦是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来源;再者,具体地呈现文化承传对社会,甚至社区所造成的正面力量,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
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