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
返回
耕种有时
2015-11-25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菜田处处,自给率曾高达七成,老农只靠耕田就能养活一家几口。
人人要吃菜,为何农业仍走向夕阳?归根究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旋涡。八十年代,本地资深菜农以及内地投资者,挟着经验和技术,以低成本到辽阔内地开设菜场,再以低廉价钱大量供港,此一役对当时的本地菜农可谓重搥一击,翻身无望。四十岁的黄容香算是八乡硕果仅存的年青农夫,靠的是爸爸传承下来的传统农耕知识,现在收成不多,只透过『蔬菜产销合作社』把农作物运往批发市场,以低价卖出,赚取仅可糊口的收入。蔬菜统营处辖下的长沙湾蔬菜批发市场,是全港尚余二十六个合作社的终点站。七十年代,本地菜农的菜车从各区合作社络绎不绝进来;回归后,却被一卡一卡装着内地菜的大货车取代,时至今日,本地菜只占市场供应量不足百分之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香港曾发生多次毒菜事件,但有危亦有机,市民开始关注食物安全问题。一九九四年渔护署引入「信誉农场计划」,鼓励菜农采用优良的耕作方法,以及适当使用农药,以挽回市民对本地常规蔬菜的信心。回归后,市民对内地进口食物仍存在介心,民间早已推动没农药没化肥的天然有机耕作,渔护署遂于二千年大力鼓励农民转型有机种植,但碍于仍属摸索阶段,技术支援不足,有人败阵离场,有人艰苦转型,有人死守传统耕种模式。传统耕种与有机耕种衔接不上,有机菜作成为主流,传统常规菜被市场忽视,新与旧之间出现两代鸿沟。
香港土地政策一向侧重地产基建,地主宁丢空农地等待收购,也不愿租与有心人耕作。「有地无人耕,有人无地耕」,是现今香港农业的真实写照。找地难,租约短,新加入的有机农夫唯有越找越远,家住新界西的李莲和Andy 都是转行的有机农夫,最终大家只能在山长水远的梅窝及贝澳觅地耕种,同时也觅得理想。
老农退下,却有年青90后接力当全职农夫,两代农夫在烟没中的新界东北相遇,不计较收入,只为对土地的关爱及技术的传承。昔日农夫只靠一对手过活,新一代农夫却要集多功能于一身。农业能否因此而带来曙光…
编导:冼惠芬
人人要吃菜,为何农业仍走向夕阳?归根究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旋涡。八十年代,本地资深菜农以及内地投资者,挟着经验和技术,以低成本到辽阔内地开设菜场,再以低廉价钱大量供港,此一役对当时的本地菜农可谓重搥一击,翻身无望。四十岁的黄容香算是八乡硕果仅存的年青农夫,靠的是爸爸传承下来的传统农耕知识,现在收成不多,只透过『蔬菜产销合作社』把农作物运往批发市场,以低价卖出,赚取仅可糊口的收入。蔬菜统营处辖下的长沙湾蔬菜批发市场,是全港尚余二十六个合作社的终点站。七十年代,本地菜农的菜车从各区合作社络绎不绝进来;回归后,却被一卡一卡装着内地菜的大货车取代,时至今日,本地菜只占市场供应量不足百分之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香港曾发生多次毒菜事件,但有危亦有机,市民开始关注食物安全问题。一九九四年渔护署引入「信誉农场计划」,鼓励菜农采用优良的耕作方法,以及适当使用农药,以挽回市民对本地常规蔬菜的信心。回归后,市民对内地进口食物仍存在介心,民间早已推动没农药没化肥的天然有机耕作,渔护署遂于二千年大力鼓励农民转型有机种植,但碍于仍属摸索阶段,技术支援不足,有人败阵离场,有人艰苦转型,有人死守传统耕种模式。传统耕种与有机耕种衔接不上,有机菜作成为主流,传统常规菜被市场忽视,新与旧之间出现两代鸿沟。
香港土地政策一向侧重地产基建,地主宁丢空农地等待收购,也不愿租与有心人耕作。「有地无人耕,有人无地耕」,是现今香港农业的真实写照。找地难,租约短,新加入的有机农夫唯有越找越远,家住新界西的李莲和Andy 都是转行的有机农夫,最终大家只能在山长水远的梅窝及贝澳觅地耕种,同时也觅得理想。
老农退下,却有年青90后接力当全职农夫,两代农夫在烟没中的新界东北相遇,不计较收入,只为对土地的关爱及技术的传承。昔日农夫只靠一对手过活,新一代农夫却要集多功能于一身。农业能否因此而带来曙光…
编导:冼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