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我系台山人
2019-09-14
「卖猪仔」、「金山阿伯」,是清末民初时,飘洋海外当矿工,铁路工的广东人专称。而台山因地处海边,港囗水深,自然成为远走他方的踏板,造就了台山人世代离乡别井谋生的风气。台山市是中国的第一的侨乡,世界各地的台山华侨超过一百三十万人,比台山本地人囗还要多。
香港原来有条台山村,就是元朗的新围福兴里村。村成立已经超过一百年历史。杨浩强自幼在福兴里村长大,看着村内的变迁,小时候住的青砖屋,现在变了西式别墅,他仍然保留着超过百年的族谱。
陈卓峰是杨浩强的小学同学兼村友,他的爷爷在村内开了唯一的士多"华侨商店"见证着村内的变化,最初只有村民光顾,到兴建高速公路时,便成为了工人的饭堂,但到现在出入市中心方便了,士多便门堪罗雀,地点亦由原则的市集搬到祖屋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直坚持下去,原因是对逝世的爸爸的承诺,「留一个地方给街访聚脚」。
陈卓峰和杨浩强跟很多台山人都一样曾到外国工作,陈卓峰45岁那年他到非洲当汽车厂管理层前后达17年,事业有好的发展代价是错过陪着儿子成长。杨浩强则在欧洲工作了几年,不习惯当地的生活便回流。他们异口同声认为现在的台山人出外掘金并非必然,因为香港和内地发展机会多,良禽择木而妻。但台山人念乡的情怀却没有改变,这方面可以从碉楼的数目就证明了,外侨汇钱回乡,乡里变得富裕,为了防御窃贼,便建起碉楼居住。两人现在半退休状态,闲时便回乡旅游散心。
回乡不只是长辈的习惯,三十多岁的Kenny,小时候跟妈妈回乡探亲(中山),一直以为那里他的乡下,直到二十来岁才知道台山才是他的家乡,他的太太(祖籍顺德),外母(祖籍顺德),母亲都有自己祖屋,为何他没有?所以他加入了台山同乡会,藉此寻找故乡。他的爷爷以前从台山来港,父亲和他也在港出世,父亲早以没有寻根的心,他独自努力,却发现爷爷一直用的是假名,使寻根路难上加难,他究竟可以寻回自己的根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故乡,不论是江山依旧,还是无迹可寻,寻找故乡是为了一解乡愁。
香港原来有条台山村,就是元朗的新围福兴里村。村成立已经超过一百年历史。杨浩强自幼在福兴里村长大,看着村内的变迁,小时候住的青砖屋,现在变了西式别墅,他仍然保留着超过百年的族谱。
陈卓峰是杨浩强的小学同学兼村友,他的爷爷在村内开了唯一的士多"华侨商店"见证着村内的变化,最初只有村民光顾,到兴建高速公路时,便成为了工人的饭堂,但到现在出入市中心方便了,士多便门堪罗雀,地点亦由原则的市集搬到祖屋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一直坚持下去,原因是对逝世的爸爸的承诺,「留一个地方给街访聚脚」。
陈卓峰和杨浩强跟很多台山人都一样曾到外国工作,陈卓峰45岁那年他到非洲当汽车厂管理层前后达17年,事业有好的发展代价是错过陪着儿子成长。杨浩强则在欧洲工作了几年,不习惯当地的生活便回流。他们异口同声认为现在的台山人出外掘金并非必然,因为香港和内地发展机会多,良禽择木而妻。但台山人念乡的情怀却没有改变,这方面可以从碉楼的数目就证明了,外侨汇钱回乡,乡里变得富裕,为了防御窃贼,便建起碉楼居住。两人现在半退休状态,闲时便回乡旅游散心。
回乡不只是长辈的习惯,三十多岁的Kenny,小时候跟妈妈回乡探亲(中山),一直以为那里他的乡下,直到二十来岁才知道台山才是他的家乡,他的太太(祖籍顺德),外母(祖籍顺德),母亲都有自己祖屋,为何他没有?所以他加入了台山同乡会,藉此寻找故乡。他的爷爷以前从台山来港,父亲和他也在港出世,父亲早以没有寻根的心,他独自努力,却发现爷爷一直用的是假名,使寻根路难上加难,他究竟可以寻回自己的根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故乡,不论是江山依旧,还是无迹可寻,寻找故乡是为了一解乡愁。
「籍贯」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快被人遗忘的词语。 籍贯是上一代人与人接触的第一道话题,素未谋面的人在新相识后,寒暄之时总会问一句「你边度乡下?」,才慢慢交谈下去。 同是广东人,都有数十个不同的籍贯,香港亦出现大大小小的同乡会。本辑「香港故事」共有十集,定名「乡人•情味」,就是要带出香港人的籍贯寻源故事,我们会探访各个旅港同乡会,访问同乡人。正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不同「乡下」各有不同的习俗、饮食习惯和生活传统,更会带观众看看可能从未踏足过的家乡。「乡人•情味」不单记录香港人的文化,也希望寻回正在消失的珍贵传统。
旁白:罗敏庄
旁白:罗敏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