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生如秋叶的人力车夫
2014-07-02
兴建于1854年的豪拉火车站,一如既往地为加尔各答送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孟加拉的难民。这些信奉伊斯兰的穆斯林们,就此在加尔各答落叶生根,却成为这个古老城市最伤感的一道风景。
1880年左右,人力车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传入印度,最初主要是西方白人家庭私用,到了1914年前后,政府开始允许低下阶层民众以此载客做生意。
Mohammed的一家就是这些孟加拉穆斯林难民中的一员。四十年前,他们的上一辈来到加尔各答,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移民生活,在大英博物馆的外墙边露宿街头,两代人都靠着拉人力车为生。
Sreejith来自比哈尔邦的农民,是萨德街上年纪最大的人力车夫之一,今年64岁的他,已经在这条街上拉了42年人力车。在乡下,他的家里有12口人需要他拉车赚钱来供养。人力车夫每天可赚取300卢比(约HK$40),200 卢比交给三轮车主作租车费,生活捉襟见肘。
近年来,加尔各答政府正在致力于取缔影响印度国际形象的人力车行业,为了不引起低下层人民的激烈反对,政府通过限制营运牌照和行动区域来逐渐达到消除整个行业的目的。
今年是大英博物馆建造200周年,政府准备进行维修。政府要这些住在围墙外的人赶快搬走。可是这些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很久了,他们不知道应该搬到哪里去。这些来自孟加拉的难民成为了世界交通史的活化石,而这些21世纪最后的人力车夫,却始终是东印度的明珠加尔各答脸上的一串串难以风乾的泪滴和心上的一块块难以愈合的伤疤。
1880年左右,人力车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传入印度,最初主要是西方白人家庭私用,到了1914年前后,政府开始允许低下阶层民众以此载客做生意。
Mohammed的一家就是这些孟加拉穆斯林难民中的一员。四十年前,他们的上一辈来到加尔各答,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移民生活,在大英博物馆的外墙边露宿街头,两代人都靠着拉人力车为生。
Sreejith来自比哈尔邦的农民,是萨德街上年纪最大的人力车夫之一,今年64岁的他,已经在这条街上拉了42年人力车。在乡下,他的家里有12口人需要他拉车赚钱来供养。人力车夫每天可赚取300卢比(约HK$40),200 卢比交给三轮车主作租车费,生活捉襟见肘。
近年来,加尔各答政府正在致力于取缔影响印度国际形象的人力车行业,为了不引起低下层人民的激烈反对,政府通过限制营运牌照和行动区域来逐渐达到消除整个行业的目的。
今年是大英博物馆建造200周年,政府准备进行维修。政府要这些住在围墙外的人赶快搬走。可是这些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很久了,他们不知道应该搬到哪里去。这些来自孟加拉的难民成为了世界交通史的活化石,而这些21世纪最后的人力车夫,却始终是东印度的明珠加尔各答脸上的一串串难以风乾的泪滴和心上的一块块难以愈合的伤疤。
在古老的亚洲,充满神秘和文明的土地上, 至今仍然有一些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生存、生活、生产,他们肩挑、手摘、徒步、迁徙 …… 成就了一个行业,创造了一种风景,在承受苦难的同时,却保存了一种被现代都市人称作 ‘文化’的东西,但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 ---- 活下去。 在「丈量亚洲的脚步」这套系列纪录片中, 我们用五集半小时节目,踩下五步坚实的脚印,以世界第一高峰 - 珠穆朗玛峰为圆心,带领观众沿中国的西北地区,登天险华山,贯甘陕平原,穿新疆腹地,经青海进入神秘的藏区,翻越冰川,跨越国境,在珠峰脚下的尼泊尔作短暂停留,再来到古老而又新兴的印度。 路途中,我们看到不圆满的生活,在万年华山听挑夫孤独悠扬,亘古不变的挑担号子;在茫茫戈壁抚摸新疆棉农,被柔软的棉花刺破得伤痕累累的双手;在几千米海拔的阿里无人区,跟随藏族司机颠簸穿行数亿年的冰川;在中尼边境,注视夏尔巴向导瘦削的背脊,唏嘘他们挑战生命极限的宿命;在150年前大城将死的加尔各答,体会赤脚人力车夫五味杂陈的艰辛与落寞。走完这些由生命组成的旅途,我们也许会逐渐体味到些许圆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