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香港电台网站 1949-59年 1960-6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90-99年 网上中华五千年
红色电影
主题简介 专题讨论  


返回

 

1950 至 60 年代,中国电影工作者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其中一派来自延安革命根据地,另外一派是上海等大城市的原有电影工作者。延安派强调革命性,上海派拥有技术、有丰富的创作和拍摄经验,比较重视娱乐性以及抒发感情。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电影指导委员会」,由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担任主席,委员大部分属于延安派,部分人是高级干部或解放军总政治部代表。他们组织了新中国第一个对电影审查、指导、监督的权力机构。

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监督下,新中国制作了一批颂扬革命战争的电影,例如「人民的战士」,而工人、农民、士兵开始成为电影主角,银幕上出现工人农民觉醒,向地主资本家进行反剥削的抗争,最后得到胜利的情节,这类型电影被标签作「红色电影」。 50 年代比较重要的红色电影,有「上甘岭」、「铁道游击队」等,戏中的主题曲亦成为日后流行全国的爱国歌曲。

1959 年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电影行业出现一个制作高峰,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制作严谨的影片,例如「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甲午风云」、「舞台姊妹」、「早春二月」、「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纷纷推出,深受欢迎。

为了加强电影的宣传和教育效果,各级党委在放映电影后,组织大量讨论会,报刊上亦发表大量文章,引导民众向电影中的正面形象学习,例如电影「雷锋」放映后,各单位的职工、民众纷纷表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愿望。在农村放映电影时,往往有解说员向观众宣传电影情节中的教育意义,发挥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功用。

 
1949-59 红色电影 中华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