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叶国华
邓小平承诺「香港 50 年不变」,然而五十年后香港、中国以至整个世界,将经历怎样的变革? 叶国华以「五十年后」为题作清谈节目,谈谈中国与香港的未来。
监制:张璧贤
主持人:叶国华
香港回归中国已达20年,1997年的回归问题其实早于70-80年代已开始要着手面对。从面对回归问题至今,前后已30多年时间过去。1997至2007年香港与中央的关系不断改善,两者亦越趋密切,香港人普遍对中央政府及一国两制的信心越来越好。但自2007年后,香港与中央的关系却出现逆转趋势。中央政府与不少香港人在近数年来对一国两制呈非常负面的看法,乃回归以来最甚。很多年青人对一国两制表示疑虑,而负责香港事务的官员亦对香港产生了不少负面情绪,其认为香港人不懂何为一国两制及基本法。总结这20年,若要全盘否定一国两制,这是说不过去的,香港现时确实拥有很多优势;若认为一国两制非常成功,这也是不符实际的,现时香港社会也的确时有矛盾。五十年不变的期限已去了20年,香港要如何走下去则必须总结过去经验,反思一国两制的实践。
虽然50年前的香港比较落后,但其整体上仍呈现出有活力及希望的一面。香港经济起飞至6-70年代的高峰,至8-90年代步入另一台阶。当时香港的GDP占全国中国的大概24-26%,数字相当惊人。然而,去年2016年的数据却显示香港现时占中国GDP的百分比已不足3%,其与中国经济版图上的角色重要性不断下跌。过去亚太地区比较落后,而香港相对而言则比较发达。但近20年来亚太地区急剧变化,内地城市增长快速,且寻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香港应如何寻找到其独特优势去发展乃香港现时必须处理的问题。事实上,中国GDP于康雍年间占全世界的25%左右,因此中国的GDP总数巨大乃正常现象。中国由1980年代到2016年间,其GDP增长为147倍,去年更达67万亿元人民币。以其现时6.5%的增长率而言,其GDP每两年便会增加10万亿,10-12年后更会达120万亿,相等于今日美国的GDP总量。毗邻香港的内地城市深圳于2016年赶过了香港,成为中国城市排名中的第15位。面对中国再冒起,香港应深入思考其角色。
与此同时,过去20年正处于世界全球化的高度激烈阶段,各地区之经济增长极快。事实上,香港曾于过去一段时间走于世界最前线。回归10年的一个教育大项目为教育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经历了课程、校评及学校制度等深入的改革,当时香港的教育制度乃处于全球最先进的位置。美国于2001年曾以教育部及国际机构组成P21会议,探讨关于对新人才的需求,而香港的教育制度早将这些标准囊括其中;欧盟提倡终生学习、社交协作能力等,但这些元素早被新高中课程列于其课程目标之下。香港的教育制度却在最近十多年不断落后于世,现今世界提倡创新科技、生涯规划等崭新的教育元素,而香港政府也未有足够的政治能量去推动制度性上的教育改革。此外,在全球化影响下,香港的白领工作减少;蓝领工作增加。就算以香港最具优势的金融业而言,单靠其29万的就业人口也未必能拉动整体香港的发展。现今世代缺乏工作保障,这进一步动摇了人民的安全感。全球化时代也导致财富集中的问题,全球顶层的0.1%占有大部份资源。香港于未来50年除了政治及经济议题极待解决外,不安全感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
就经济发展角度而言,就算香港未有回归中国,中国也会依照其轨迹而发展,而香港也会自然落后。香港由过去的「俯视中国」变成今天「仰视中国」,这种所谓的失落心理现象与回归无关,因为这是在世界发展规律之下理所当然的进程。全球化会导致职业结构产生变化,而这亦非回归所引致的问题。
注:香港电台第一台节目《五十年后》由叶国华主持,逢周六下午2 时播出,分析中国与香港的未来。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许欣琪、何智华(实习)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