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细诉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重新认识中外历史。
#香港电台文教组
#艺文一格 culture.rthk.hk
同治三年中,清朝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大臣所组建、指挥的湘军、楚军、淮军等地方军队,剿平太平天国,收复南京、苏州、杭州等经济重心。同时,向英国、法国求和,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割地赔款,让出更多商贸权利,外国人在中国享有更多特权,以换取和平。幼主同治皇帝返回北京,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皇叔恭亲王奕欣执掌朝政、主管外交。然而,清朝的政局,仍然动荡不安,民间反抗势力依然强劲。
在中原大地的黄淮大平原上,即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相邻的广大农村,自古以来,村民组织练武团体及迎神赛会,每一个小团体称为一「其中捻」,少则几个人、几十个人;多者大概二三百人。成员多数是贫穷农民,每到灾荒之年,一些没有活路的农民,聚众闹事,称为「捻党」或「捻匪」,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气势兴盛时,不少捻党起兵响应,其中以安徽亳州(音薄,不是毫字)雉河集一带的捻军在张乐行的领导下声势最盛,分为五旗(黄白红黑蓝),张乐行被推为「五旗盟主」,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山东南部农村串连,袭击官府、抢掠富户,咸丰七年,张乐行接受天平天国「梁王」封号,但捻军行踪飘忽不定,骑兵在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驰骋纵横十余年,极盛时总兵力达到二十万。清朝官兵束手无策。
太平天国平定之后,清朝可以全力对付捻军。1865年清朝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攻伐捻军,中伏被全歼。慈禧太后决定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统率湘军、淮军及其他部队镇压捻军。曾国藩提出重点设防、设立马队、修筑圩寨等一套「以静制动」的攻捻方略,以及「聚兵防河」的计策,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分战区为东、西二捻,左宗棠负责攻伐西捻,李鸿章负责攻伐东捻。
1867年底,东捻军被围困于黄河南岸、大运河东岸夹角地带,最后为淮军李鸿章、刘铭传所灭;1868年8月,西捻军被围困在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被楚军左宗棠猛攻,全军覆没,首领张宗禹不知所终,捻军至此彻底覆灭。
主持人:张伟国、罗永生
咸丰四年(1854年)四月,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力邀之下,加入骆秉章幕府。据左宗棠自己忆述,刚入幕府时,骆秉章对他「犹未能尽信」,但一年之后,骆对他已完全信任,推诚相与,自己只是负责签署「所行文书划诺,概不检校」,宗棠可以放手办理裁决湖南省军政事务。
左宗棠在骆秉章幕府六年,当是时,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后,回师进攻湖南,省会长沙及周围不少县城被太平军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农村经常爆发民变,响应太平军。左宗棠为稳定湖南政局,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物价,大力筹置军备。在左宗棠的悉心规划下,湖南形势转危为安。左宗棠的才能,引起朝野关注,当时流传「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说法,连咸丰皇帝亦对他有所留意。
咸丰六年(1856年),左宗棠获得清廷赐予兵部郎中官衔·赏戴花翎;咸丰八年(1858年)得到骆秉章的保荐,加四品卿衔。然而,次年,即咸丰九年(1859年),左宗棠与永州镇总兵樊燮(二品武官)发生争执,樊燮的靠山是湖广总督官文(满洲正白旗人),不甘受辱,于是参奏左宗棠,官文指控左宗棠是「劣幕」,专横跋扈,越权干政,巡抚大权旁落,大清江山危矣。左宗棠险些性命不保,幸得胡林翼、郭嵩焘、潘祖荫等人奔走相助,并得到咸丰皇帝最宠信的大臣肃顺说情,事情得以暂时平息。
为了不牵连其他人,左宗棠于咸丰九年底,以上京参加会试为理由,向骆秉章请辞,结束了他的六年幕府生涯。左宗棠赴京途中,接到胡林翼信函,劝他不宜赴京,当时曾国藩驻军安徽宿松,准备进攻安庆,派人邀请宗棠到宿松,共商军务。不久,胡林翼、李鸿章、李元度、曾国荃等人亦在宿松相聚,开启左宗棠参与湘军的契机。咸丰十年(1860年)5月,宗棠回长沙后,接到朝廷「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帮办军务」的任命,左宗棠在长沙招募五千人,成立「楚勇」,开始他的戎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