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罗永生、邱逸
介绍古今中外历史人物,透过这些传奇人物的风云事迹,加深大家对历史的认识。
|
逢星期六晚上8:00至8:30,香港电台第一台播出。 |
香港电台文教组制作
香港电台文教组专页<艺文一格> |
|
1943年11月,赫鲁晓夫随苏军收复基辅。不久后,赫鲁晓夫获任命为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集乌克兰党政大权于一身。整场二次大战中,乌克兰丧失大约530万人,16万个工业企业单位和28万个集体农庄被摧毁。赫鲁晓夫重返乌克兰后,致力于重新加强党的控制,重建集体农庄,发展经济。到1945年10月,乌克兰的煤炭产量已恢复到战前的40%,钢为23%,生铁30%,锰54%,有4000多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和3000多个手工合作社恢复生产。
另一方面,赫鲁晓夫亦按史太林的指示,在西乌克兰地区推行农业集体化,却引起当地人民不满,若干激进份子加入武装民族主义游击队,以对抗苏联的管治。
|
主持人:罗永生、邱逸
|
赫鲁晓夫生于沙皇时代俄罗斯帝国库尔斯克省,一个名为卡里诺夫卡的农村,即是今天俄罗斯境内靠近乌克兰东部顿巴斯一带,父母亲都是贫苦农民。赫鲁晓夫在卡里诺夫卡接受过四年教育,他的老师丽迪娅.舍甫琴科让他接触到了一些沙俄时代违禁书籍。在这位老师的启蒙下,赫鲁晓夫的政治觉悟逐渐萌芽,懂得社会充斥着不公,并开始抵制自幼所受的宗教影响。可是,赫鲁晓夫家庭的经济状况太差,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
1908年,赫鲁晓夫的父亲毅然离开了故土,领着全家人来到了顿巴斯矿区的尤索夫卡,即今日乌克兰顿涅茨克谋求生计。从此赫鲁晓夫便视顿巴斯为故乡,他的一生亦与乌克兰结下不解之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