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4/06/2025

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麦劲生教授——香港非遗月2025

亲爱的Tom:

 

自从你到外国进修,不经不觉已有好几个年头没有见面了。让我跟你谈谈我的近况。

 

这段日子,正职之外,我为特区政府担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为保护及推广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出一分力,转眼已经五年。2025年对香港非遗保育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举行首个「香港非遗月」。我很想藉着这个特别的日子,与你分享非遗保育的价值、挑战与展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早于2003年缔订,成员国至今已经有184个,在你身处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视。非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各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生活所产生出来的社会实践、观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形式可说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传,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转化,生生不息,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你在西贡长大,应该看过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庆,客家麒麟就会出场,求风调雨顺,各人家宅平安。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改变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护着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样性的非遗项目,包罗万有,用俯拾皆是来形容绝不为过。有一些你早有较深刻的了解,好像粤剧和南音,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另一些已经与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木家俱制作技艺、凉茶和传统历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不仅是对文化根基的珍视,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我特别想跟你讲一下香港非遗的地缘特质。虽然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非遗项目,反映该地区或社群的特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而这些元素又往往赋予该地区及社群一种身份认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我一再跟你说非遗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并无夸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区的传统仪式和节庆,例如:天后诞、洪圣诞、太平清醮,整个地区的人士,包括部分已迁离该地区的人士都会趁机众首一堂,共同策划节目,一起欢渡节日,身处当中的人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我所说的身份认同感相信你会明白吧。

 

如你现时身在香港,你就会享受到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的「香港非遗月」。这一场文化盛会正是呼应非遗的多元性和地区性,透过举办一系列的精彩活动,包括考察活动、嘉年华、同乐日、展演、高峰会、讲座及工作坊等,让市民及旅客认识香港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我有幸作为开幕典礼的主礼嘉宾,于当日短短半小时的典礼上已欣赏了南音演唱、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狮及英歌表演。典礼过后参观场外的非遗嘉年华,更是目不暇给,长洲飘色及舞龙巡游、太极和咏春的示范、龙船舞、各式各样的互动摊位涵盖潮州话、舞瑞兽体验、毛笔制作、灰塑、花牌扎作技艺等。

 

我知道非遗办事处为「香港非遗月」打造的「非遗精华游踪」,精选及推介六个地区,包括油尖旺、荃湾、大埔、沙田、东区和离岛区。公众可参加非遗考察活动,深入这些地区,探索与非遗有关的丰富又多元的传统手工技艺或文化项目,真正感受到「香港处处有非遗」。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非遗在不断演变及再创造,过程中也面对不少挑战。为此,政府于近十多年来投放更多资源于保护、研究、教育及推广非遗,由2015年成立的非遗办事处统筹,已经做出可观的成绩。2014年公布的首份非遗清单和2017年公布的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已经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报告》更明确指出要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首创的「香港非遗月」,透过建立「品牌式」平台,加强市民及旅客对非遗的认识,亦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及体验非遗的文化内涵及乐趣。

 

除了政府的推动,社区和公众的参与传承保护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报告》亦提出每年检视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并举办不少于30场传承、培训、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而2019年开始的「非遗资助计划」也推动本地社区人士及团体,共同参与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承、教育及推广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人工智慧、虚拟实景等等的技术,协力记录及推广非遗,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读历史的,当然明白文化传承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关系。你不在香港,未能亲身参与「香港非遗月2025」,但资讯普及的今天,即使远隔重洋,稍后定有方法一睹盛况。我希望你欣赏这些节目的同时,重新思考非遗的价值与意义,和我们承传文化的责任。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对面详谈!保重!

 

你的老师

麦劲生

2025年6月14日

 

14/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4 - 06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制定AI政策 雇主雇员齐得益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

大强兄:

最近政府推出了很多推广旅游的措施,很高兴知道您的生意越做越好 。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尤其是生成式AI,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门槛并不高,市面上现成的AI工具五花八门,不少均可免费使用。我们也不需具备电脑编程知识,只要向AI聊天机械人输入简单的指示,就可以生成详尽的文章,甚至是几可乱真的图像及影片。在席卷全球的AI热潮下,您作为老板,相信不时会思考应该如何将AI整合至业务流程,提升公司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营商当然要留意大环境。放眼国家,国家在今年两会期间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而香港特区政府2022年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以至今年2月发布的《财政预算案》均强调要发展AI产业,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事实上,大部分香港机构已经开始在业务营运中使用AI。私隐专员公署在今年2月至5月期间,对60间本港机构进行循规审查,了解它们使用AI的情况。结果显示,高达八成的审查机构在日常营运中使用AI。与此同时,机构亦十分重视保障个人资料私隐。有透过AI系统收集或使用个人资料的机构,全部都有采取相应的保安措施,包括存取控制、渗透测试,以及加密数据等等。

其实,无论机构是否已制定有关AI的内部政策,很多员工可能都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 AI。不过,是否人人都清楚了解AI带来的风险、懂得安全地使用AI呢?外国已经发生过一些AI事故,值得我们引以为鉴:韩国曾有科技公司的员工在与AI聊天机械人对话的时候输入公司的内部原始码;荷兰亦曾有诊所职员未经准许将病人的医疗资料输入至AI聊天机械人,这些事件都导致相关机构的机密资料或病人的敏感资料外泄。

假如雇员在没有得到适切引导的情况下使用生成式AI,不但带来个人资料私隐风险,亦可能会损害机构自身的利益。所以,机构有必要未雨绸缪,为员工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内部政策或指引。
为协助机构制定AI政策或指引,私隐专员公署于今年3月发表了《雇员使用生成式AI的指引清单》(《指引》),帮助机构遵从《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私隐条例》)的相关规定,让雇主、雇员可以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及好处之余,更好地保障个人资料私隐。

《指引》建议,生成式AI政策或指引的内容应该涵盖五大方面:获准使用生成式AI的范围、保障个人资料私隐、合法及合乎道德的使用及预防偏见、数据安全,以及违反政策或指引的后果。《指引》以清单模式制作,机构可参考当中列出的各个范畴,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内部政策。
有关雇员获准使用生成式AI的范围,《指引》建议机构订明准许雇员使用哪种生成式AI工具及用作哪些用途,例如是起草文书,总结资讯,或是生成一些广告的材料。

在保障个人资料私隐方面,《指引》亦建议机构应该清晰说明雇员可输入至生成式AI工具的资讯种类及数量,例如可否输入客户个人资料,及公司的内部资料。 

特别要留意的是,为符合《私隐条例》的相关规定,机构应指示雇员不应在没有客户同意的情况下,改变客户个人资料的用途,例如将客户原先只为参与会员计划或者进行交易而提供的个人资料输入至AI作其他用途。另一方面,在可行的情况下,机构亦应指示雇员在输入个人资料至生成式AI工具前将资料匿名化。

举例来说,若果您使用AI来分析客户购物的喜好,您毋须将他们的名字甚至联络方式输入AI系统,可以考虑用A先生、B小姐等代号来输入资料。

其实,制定内部政策只是机构提升AI治理水平的其中一环。机构可以参考私隐专员公署去年发表的《人工智能 (AI):个人资料保障模范框架》(《模范框架》),制定其AI策略及提升其整体AI治理水平。如有任何疑问,可以致电公署的「AI安全」热线2110 1155查询。机构亦可参与公署举办的研讨会及内部培训课程,了解相关指引的内容。

最后,大强兄,我亦建议您提提公司的同事:在工作上使用生成式AI时,记得要遵从公司的政策及指引;工余时间使用AI聊天机械人时,也要切记不要随便透露个人资料呀!

丽玲
2025年6月7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07/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