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Tom:
自从你到外国进修,不经不觉已有好几个年头没有见面了。让我跟你谈谈我的近况。
这段日子,正职之外,我为特区政府担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为保护及推广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出一分力,转眼已经五年。2025年对香港非遗保育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举行首个「香港非遗月」。我很想藉着这个特别的日子,与你分享非遗保育的价值、挑战与展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早于2003年缔订,成员国至今已经有184个,在你身处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视。非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各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生活所产生出来的社会实践、观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形式可说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传,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转化,生生不息,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你在西贡长大,应该看过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庆,客家麒麟就会出场,求风调雨顺,各人家宅平安。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改变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护着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样性的非遗项目,包罗万有,用俯拾皆是来形容绝不为过。有一些你早有较深刻的了解,好像粤剧和南音,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另一些已经与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木家俱制作技艺、凉茶和传统历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不仅是对文化根基的珍视,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我特别想跟你讲一下香港非遗的地缘特质。虽然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非遗项目,反映该地区或社群的特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而这些元素又往往赋予该地区及社群一种身份认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我一再跟你说非遗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并无夸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区的传统仪式和节庆,例如:天后诞、洪圣诞、太平清醮,整个地区的人士,包括部分已迁离该地区的人士都会趁机众首一堂,共同策划节目,一起欢渡节日,身处当中的人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我所说的身份认同感相信你会明白吧。
如你现时身在香港,你就会享受到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的「香港非遗月」。这一场文化盛会正是呼应非遗的多元性和地区性,透过举办一系列的精彩活动,包括考察活动、嘉年华、同乐日、展演、高峰会、讲座及工作坊等,让市民及旅客认识香港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我有幸作为开幕典礼的主礼嘉宾,于当日短短半小时的典礼上已欣赏了南音演唱、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狮及英歌表演。典礼过后参观场外的非遗嘉年华,更是目不暇给,长洲飘色及舞龙巡游、太极和咏春的示范、龙船舞、各式各样的互动摊位涵盖潮州话、舞瑞兽体验、毛笔制作、灰塑、花牌扎作技艺等。
我知道非遗办事处为「香港非遗月」打造的「非遗精华游踪」,精选及推介六个地区,包括油尖旺、荃湾、大埔、沙田、东区和离岛区。公众可参加非遗考察活动,深入这些地区,探索与非遗有关的丰富又多元的传统手工技艺或文化项目,真正感受到「香港处处有非遗」。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非遗在不断演变及再创造,过程中也面对不少挑战。为此,政府于近十多年来投放更多资源于保护、研究、教育及推广非遗,由2015年成立的非遗办事处统筹,已经做出可观的成绩。2014年公布的首份非遗清单和2017年公布的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已经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报告》更明确指出要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首创的「香港非遗月」,透过建立「品牌式」平台,加强市民及旅客对非遗的认识,亦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及体验非遗的文化内涵及乐趣。
除了政府的推动,社区和公众的参与传承保护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报告》亦提出每年检视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并举办不少于30场传承、培训、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而2019年开始的「非遗资助计划」也推动本地社区人士及团体,共同参与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承、教育及推广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人工智慧、虚拟实景等等的技术,协力记录及推广非遗,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读历史的,当然明白文化传承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关系。你不在香港,未能亲身参与「香港非遗月2025」,但资讯普及的今天,即使远隔重洋,稍后定有方法一睹盛况。我希望你欣赏这些节目的同时,重新思考非遗的价值与意义,和我们承传文化的责任。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对面详谈!保重!
你的老师
麦劲生
2025年6月14日
主持人:香港电台公共事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