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2/07/2025

香港国际航空学院校长李天柱——培养航空专业人才

二哥:

最近好吗?数年前,原本相约在温哥华聚一聚,但因疫情不得不取消。其后我接任香港国际航空学院校长一职,工作繁忙,始终未暇成行,只能透过视讯与你联系,至今仍未能当面一晤,实在遗憾。

 

说起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你离港多年,或许感到陌生,但这正是香港航空业近年来一项极具意义的发展。我在航空业多年来的工作,见过行业高低起伏,相信若要让本地航空业稳步前行,唯有建立属于香港自己的航空人才培训网络,方能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具备更强的韧性与竞争力,并带动香港及区域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作为本港首间民航学院,正是为此而设。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开办多项获国际认可及认证的航空相关课程,致力培育青年、提供拓展事业机会,并矢志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民航培训中心,为航空业建立稳定而优质的人才储备。

 

疫情期间,全球航空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资深从业员因行业停摆而离职或转行,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但低谷过后,香港以至区域的航空业再度昂首阔步,充满机遇。根据飞机制造商的预测,未来20年全球将需要额外67万名机师及70万名飞机维修人员 。仅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地区,这两大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便超过40万人。因此,航空学院肩负起育才留员的重任,致力培训各范畴的专业人员,增强本地航空业的软实力。

 

你清楚知道,我多年来都希望培训更多本地优质机师,而我这个希望快将迎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航空学院2023年开办《见习机师培训课程》,至今已开办了7班,正在培育超过120名本地民航机师,下个月即将迎来第8班学员。而首班学员已进入课程的最后阶段,快将毕业,我非常期待他们正式成为民航机师。也许,你下次回来的时候,就是乘坐他们驾驶的航班。

 

不知不觉,我在航空业工作已经超过40年。多年来,接触到行业各范畴的同僚,尽管大家的岗位不同,但奋力向前的决心却是大同小异。现在身为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的校长,我更深刻体会到,我们的责任并非止于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更要全面提升航空业界的专业精神与国际视野。因此,学院一直持续优化课程的阔度和深度,让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按志趣与所需,规划属于自己的航空业生涯。

 

学院今年将推出与英国一所著名大学合办的《航空管理荣誉理学士》衔接学位课程。这课程意义深重,不但满足了航空业同侪可留在机场岛深造的殷切期望,更完整了学院的升学阶梯,提供清晰的路径。不论是有志加入航空业的高中毕业生、或已是航空业的同侪,都可以拾级而上,由《航空营运文凭》,升读专业文凭课程,再衔接到学位课程,大约五年时间便可取得大学学位,期间更可赚取工作经验,有助事业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学院继续与本地及海外著名学府合办高等学历的课程,为业界提供留港深造的机会。例如,我们将于今年9月开办《航空安全管理高等硕士》课程,这是我们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的第二个项目。课程获国际民航组织及法国民航局支持,我相信能凝聚香港、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空专才,培养具战略视野与实务能力的领袖,以更具前瞻性的触觉,带领各国提升航空安全。

 

航空学院校长这岗位,令我对「学无止境」更有深切的体会。人人都应有一颗好学向上之心,时时充实自我。今时今日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尤其近年香港与内地积极发展「低空经济」,为航空业注入崭新动能。我和学院及业界都要与时并进,学院将参考国际与内地的经验,筹划相关课程,希望培育能掌握低空技术、管理与创新应用的未来航空专才。上月,我亦到访了上海中国商飞公司,并进行了工作座谈,希望能把国产客机C919的维修培训带来香港。

 

面对未来,或许会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仍记得曾与你分享过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一句话:「当诸事不顺时,记住,飞机总是逆风而行的,而不是顺风起飞。」愿我们都继续怀着这份热忱,逆风而上,飞向更高远的未来。

祝身体安康,盼你我早日相聚。

天柱

2025年7月12日

12/07/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5 - 07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麦劲生教授——香港非遗月2025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亲爱的Tom:

 

自从你到外国进修,不经不觉已有好几个年头没有见面了。让我跟你谈谈我的近况。

 

这段日子,正职之外,我为特区政府担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谘询委员会主席,为保护及推广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出一分力,转眼已经五年。2025年对香港非遗保育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皆因本年六月举行首个「香港非遗月」。我很想藉着这个特别的日子,与你分享非遗保育的价值、挑战与展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早于2003年缔订,成员国至今已经有184个,在你身处的地方肯定亦都受到重视。非遗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各社区、群体(或个人)的生活所产生出来的社会实践、观念、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形式可说是多元化的,而且世代相传,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转化,生生不息,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身份认同感和持续感。你在西贡长大,应该看过客家麒麟的表演吧。遇有喜庆,客家麒麟就会出场,求风调雨顺,各人家宅平安。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改变了很多,但麒麟仍然守护着他的社群。

 

香港的多元文化背景孕育多样性的非遗项目,包罗万有,用俯拾皆是来形容绝不为过。有一些你早有较深刻的了解,好像粤剧和南音,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另一些已经与你的生活密不可分,就如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木家俱制作技艺、凉茶和传统历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不仅是对文化根基的珍视,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我特别想跟你讲一下香港非遗的地缘特质。虽然香港只是弹丸之地,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非遗项目,反映该地区或社群的特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等,而这些元素又往往赋予该地区及社群一种身份认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我一再跟你说非遗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并无夸大。你可以看到每到一些地区的传统仪式和节庆,例如:天后诞、洪圣诞、太平清醮,整个地区的人士,包括部分已迁离该地区的人士都会趁机众首一堂,共同策划节目,一起欢渡节日,身处当中的人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我所说的身份认同感相信你会明白吧。

 

如你现时身在香港,你就会享受到以「香港处处有非遗」为主题的「香港非遗月」。这一场文化盛会正是呼应非遗的多元性和地区性,透过举办一系列的精彩活动,包括考察活动、嘉年华、同乐日、展演、高峰会、讲座及工作坊等,让市民及旅客认识香港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我有幸作为开幕典礼的主礼嘉宾,于当日短短半小时的典礼上已欣赏了南音演唱、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舞狮及英歌表演。典礼过后参观场外的非遗嘉年华,更是目不暇给,长洲飘色及舞龙巡游、太极和咏春的示范、龙船舞、各式各样的互动摊位涵盖潮州话、舞瑞兽体验、毛笔制作、灰塑、花牌扎作技艺等。

 

我知道非遗办事处为「香港非遗月」打造的「非遗精华游踪」,精选及推介六个地区,包括油尖旺、荃湾、大埔、沙田、东区和离岛区。公众可参加非遗考察活动,深入这些地区,探索与非遗有关的丰富又多元的传统手工技艺或文化项目,真正感受到「香港处处有非遗」。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以及人口流动,非遗在不断演变及再创造,过程中也面对不少挑战。为此,政府于近十多年来投放更多资源于保护、研究、教育及推广非遗,由2015年成立的非遗办事处统筹,已经做出可观的成绩。2014年公布的首份非遗清单和2017年公布的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已经于2024年更新。特首的《施政报告》更明确指出要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以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今年首创的「香港非遗月」,透过建立「品牌式」平台,加强市民及旅客对非遗的认识,亦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及体验非遗的文化内涵及乐趣。

 

除了政府的推动,社区和公众的参与传承保护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2024年《施政报告》亦提出每年检视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人,并举办不少于30场传承、培训、推广和文化交流活动。而2019年开始的「非遗资助计划」也推动本地社区人士及团体,共同参与非遗的保护、研究、传承、教育及推广工作。此外,也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人工智慧、虚拟实景等等的技术,协力记录及推广非遗,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的保育工作。

 

你和我都是读历史的,当然明白文化传承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关系。你不在香港,未能亲身参与「香港非遗月2025」,但资讯普及的今天,即使远隔重洋,稍后定有方法一睹盛况。我希望你欣赏这些节目的同时,重新思考非遗的价值与意义,和我们承传文化的责任。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再跟你呷口咖啡,面对面详谈!保重!

 

你的老师

麦劲生

2025年6月14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4/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