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最新

LATEST
12/07/2025

香港国际航空学院校长李天柱——培养航空专业人才

二哥:

最近好吗?数年前,原本相约在温哥华聚一聚,但因疫情不得不取消。其后我接任香港国际航空学院校长一职,工作繁忙,始终未暇成行,只能透过视讯与你联系,至今仍未能当面一晤,实在遗憾。

 

说起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你离港多年,或许感到陌生,但这正是香港航空业近年来一项极具意义的发展。我在航空业多年来的工作,见过行业高低起伏,相信若要让本地航空业稳步前行,唯有建立属于香港自己的航空人才培训网络,方能在面对未来挑战时具备更强的韧性与竞争力,并带动香港及区域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作为本港首间民航学院,正是为此而设。自2016年成立以来,我们开办多项获国际认可及认证的航空相关课程,致力培育青年、提供拓展事业机会,并矢志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民航培训中心,为航空业建立稳定而优质的人才储备。

 

疫情期间,全球航空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许多资深从业员因行业停摆而离职或转行,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但低谷过后,香港以至区域的航空业再度昂首阔步,充满机遇。根据飞机制造商的预测,未来20年全球将需要额外67万名机师及70万名飞机维修人员 。仅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地区,这两大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便超过40万人。因此,航空学院肩负起育才留员的重任,致力培训各范畴的专业人员,增强本地航空业的软实力。

 

你清楚知道,我多年来都希望培训更多本地优质机师,而我这个希望快将迎来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航空学院2023年开办《见习机师培训课程》,至今已开办了7班,正在培育超过120名本地民航机师,下个月即将迎来第8班学员。而首班学员已进入课程的最后阶段,快将毕业,我非常期待他们正式成为民航机师。也许,你下次回来的时候,就是乘坐他们驾驶的航班。

 

不知不觉,我在航空业工作已经超过40年。多年来,接触到行业各范畴的同僚,尽管大家的岗位不同,但奋力向前的决心却是大同小异。现在身为香港国际航空学院的校长,我更深刻体会到,我们的责任并非止于知识传授与技术训练,更要全面提升航空业界的专业精神与国际视野。因此,学院一直持续优化课程的阔度和深度,让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人才,都能按志趣与所需,规划属于自己的航空业生涯。

 

学院今年将推出与英国一所著名大学合办的《航空管理荣誉理学士》衔接学位课程。这课程意义深重,不但满足了航空业同侪可留在机场岛深造的殷切期望,更完整了学院的升学阶梯,提供清晰的路径。不论是有志加入航空业的高中毕业生、或已是航空业的同侪,都可以拾级而上,由《航空营运文凭》,升读专业文凭课程,再衔接到学位课程,大约五年时间便可取得大学学位,期间更可赚取工作经验,有助事业更上一层楼。

 

与此同时,学院继续与本地及海外著名学府合办高等学历的课程,为业界提供留港深造的机会。例如,我们将于今年9月开办《航空安全管理高等硕士》课程,这是我们与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合办的第二个项目。课程获国际民航组织及法国民航局支持,我相信能凝聚香港、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空专才,培养具战略视野与实务能力的领袖,以更具前瞻性的触觉,带领各国提升航空安全。

 

航空学院校长这岗位,令我对「学无止境」更有深切的体会。人人都应有一颗好学向上之心,时时充实自我。今时今日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尤其近年香港与内地积极发展「低空经济」,为航空业注入崭新动能。我和学院及业界都要与时并进,学院将参考国际与内地的经验,筹划相关课程,希望培育能掌握低空技术、管理与创新应用的未来航空专才。上月,我亦到访了上海中国商飞公司,并进行了工作座谈,希望能把国产客机C919的维修培训带来香港。

 

面对未来,或许会存在不确定性。但我仍记得曾与你分享过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一句话:「当诸事不顺时,记住,飞机总是逆风而行的,而不是顺风起飞。」愿我们都继续怀着这份热忱,逆风而上,飞向更高远的未来。

祝身体安康,盼你我早日相聚。

天柱

2025年7月12日

12/07/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5 - 07
2025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推动居家安老

主持人:公共事务组

亲爱的照顾者们:

你们好!

提到养老,在熟悉的社区和家中安享晚年一直是大家的共同目标,所以「居家安老」可以说是最能凝聚社会共识的议题。作为普通市民的你我,相信大家都想过要如何为自己及家人实现居家安老。试想像自己退休后,可以在家中与家人一起看看电视、谈笑风生,这个画面可能正是共聚天伦的最佳写照。

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太迟才意识到家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更多的照顾。最常见的例子是家人不慎跌倒,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身体机能就开始明显下降,而我们惯常的应对方法就是「聘请外佣贴身照顾」或「寻求社区家居服务」,这些做法无疑是亡羊补牢、后知后觉。值得反思的是,在他们跌倒之前,仍能活动自如的时候,我们能否采取更前瞻的措施,让他们继续独立自主生活,延迟身体机能的衰退?其中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换:我们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由聚焦于照顾服务,变为讨论如何改善家人的居住环境。唯有及早准备,才可以让家人实现居家安老。

香港正在经历「双老化」的挑战——即人口老化与楼宇老化并存。许多长者居住在老旧建筑中,家居环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有些大厦没有升降机,只有陡峭的楼梯,有些则有狭窄的走廊,长者稍有不慎会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和滑倒的后果不容忽视,这些设计为长者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风险。卫生署数据显示,于家中跌倒事件占所有跌倒事故的41.5%。因此,及早关注居家安全,积极规划空间改造,实为预防意外、投资长远健康的必要策略。

所谓家居改造,又叫家居环境改善或适老化家居改造,乃指系统性完善居住环境的工程,其标准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实施。首要阶段为家居安全评估,由注册职业治疗师或物理治疗师进行居家实地勘察,综合诊断环境风险点与长者身体机能需求;其次进入设计方案的阶段,由设计师或相关专业人士根据评估报告,制定个人化改造方案并绘制施工图则;随后展开工程执行阶段,由装修工程团队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最终进入成果验收阶段,由专业团队偕同住户进行验收与使用评估。

单单听这个过程,你们或会觉得家居改造流程繁琐、费时失事,其实大家可以依实际需求弹性选择改造方案。有些简单改造项目如加装扶手、平整地面高低差、增设夜间照明系统等,经职业治疗师或物理治疗师评估后多为当日即可完成,无需另请装修团队上门。而针对复杂家居改造个案,现时本港有多项政府或社福机构提供或资助的家居改造计划可供市民申请。例如,公屋市民可选择由房委会提供的「单位改装、调适工程」计划,或由房协提供的「乐得耆所」居家安老计划。

我明白你们或会对家居改造产生的费用有所顾虑。不过,家居改造并非每次都需要全流程推进,迈出家居评估的第一步,从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开始,这一步就已经具有预防价值。此外,政府现有长者医疗券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是可用于使用物理治疗师或职业治疗师服务的,大家应该好好善用现有资源,就居住环境的安全寻求专业意见。研究指出,透过家居改造,消除家居的安全隐患,住户的跌倒风险大减逾3成,更可以减低使用医疗服务的机率,从而节省医疗开支。我知道我们的家人不少会待医疗券临届有效期才仓促使用,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及早预约评估服务,透过专业诊断掌握家居安全状况,相信研究实证,为家人的健康未雨绸缪。

我们将来亦会成为银发族,我相信大家都希望退休后都可以独立自主地生活,居家安老可以说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家居改造表面上只是对居住环境的追求,但实际上是维持生活自主的重要一环。虽然身体的衰老是难以逆转,但透过完善居住环境,我们可以减慢衰老的速度,尽可能延长活动自如的时间,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家人活得长寿,同时活得健康。当下我们为家人铺设的每块防滑地板、安装的每支扶手、改造的每寸通行空间,实则是以一步一脚印实现「居家安老」的共同目标。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

周嘉俊

2025年6月21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21/06/2025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