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爸爸:
好感恩,早两星期跟你一起渡过了你七十八岁的生日。还记得新冠疫情前,每年你的生日期间,我们一家人必定会好好计划到香港邻近地区旅行。过去三年的疫情,令我们这个恒常活动一而再再而三取消。随着今年3月1日政府决定解除最后一项防疫措施——口罩令,加上世界卫生组织已经不再将新冠肺炎定义为「国际关注事件」。香港社会正正式式步入复常,不过你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长者,你对疫情仍然相当审慎,出外或到人多的地方,依然会配戴口罩并观望加强剂疫苗的效用及其副作用。其实,有不少的市民都跟你有相当接近的想法。
从2020年新冠疫情在本港出现第一个确诊个案的36小时后,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便进行了一个纵观性的网上调查,一直追踪及观察市民对于个人采取防疫保护措施、接种新冠疫苗及其加强剂的意愿。最近一次网上调查在今年三月,目的是希望探讨解除最后一项防疫措施之后的社区反应,并与疫情前比较。
结果发现,611 名18岁或以上的成人受访者中,即使在复常的环境下,仍有超过一半市民表示会在受访后未来一个月里,在工作场所或户外场所维持配戴口罩,并会在外出时使用酒精消毒剂清洗双手,相比疫情之前,比例超过30个百分点或以上。而有呼吸道病征时,有六成人表示会使用快速抗原测试包测试新冠病毒,五成八人表使会使用免费测试包测试流感。
虽然我们在采取个人保护措施方面,仍然表现得很审慎,但有大约七成六接种了三剂或以上的新冠肺炎疫苗的受访者中 ,只有大约百分之十表示会接种加强剂。其中55岁以上,被视为新冠及流感高危群组的受访者,虽然无需付费接种新冠加强剂及流感疫苗,但愿意接种新冠加强剂或流感疫苗的比率仍相当之低,分别为12.8 及8.3%。
我们团队在疫情期间一直探讨市民特别是长者有疫苗犹疑的原因,而我们发现,市民一直未能确定对接种疫苗的信心。最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确定了新冠疫苗的新战略,疫苗好可能每年都会根据病毒变异情况作出更新再推出。其中,最初期的原始新冠病毒株可能不再纳入在新一代疫苗配方,从而增强免感染的保护力。相信政府引入有关疫苗时,需要多作解说,加强跟市民沟通,做好公民教育,增强市民对疫苗的信心。
另外,要了解新冠疫情未来的走向,我们可以用2009年流感大流行后风土化的走势作为参考。流感风土化期间,虽然流感病毒大部分时间对医疗系统的冲击都可控。但由于流感病毒每年都有变异情况,再加上流感疫苗犹豫的情况普遍,因此我们在2018、2019年都会见到流感在夏季冬季时,出现爆发情况。很多重症个案都是在学的儿童,相信不少的幼稚园、小学家长都记忆犹新,特别是2018、2019年冬季流感爆发期间,其子女因此停课而有较长的农历新年假期。
现在,学术界普遍都相信「新冠」都会出现一个风土化的情况。根据卫生署的数据,香港现时有8成半市民已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他们的接种日子平均在2022年中,距离今天已大半年至1年。然而,接种第4剂或以上新冠疫苗的人士比率大约为一成,远远少于八成半。随着市民新冠抗体水平下降,同时又有变种病毒,再加上市民随着复常而慢慢减少带口罩,我估计市民亦会相对容易感染或者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令新冠确诊数字又再爆发。不过,感染也绝非坏事。如果市民再接种疫苗,有混合免疫保护时,即使在旅行时遇到新的变种病毒,也会非常安全。
在我个人而言,我也相当担心流感在接下来的冬季对我们带来威胁。毕竟,我们已经有三年没有经历流感高峰,相信大部分人对流感的免疫力,在缺乏抗体训练及低流感疫苗接种率之下 ,也会比较低。参考今年四月份的流感严重个案,大多数都是长者及小朋友,因此我们也可以预示到,当我们逐渐除去口罩时, 流感病毒又再一次活跃的时候,将会对医疗系统带来沉重挑战。
因此,在医疗策略方面,我们需要在未有新一轮新冠、流感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爆发前,做好足够预备,以免我们的医疗系统,特别是在冬季时候受到冲击。我重申,接种新冠或流感疫苗仍然是最有效减少因新冠或流感感染引起入院、重症及死亡的方法。
我相信卫生署亦会一如既往,有一连串推动疫苗接种的活动。包括针对在学儿童免费季节性流感疫苗学校外展计划、针对长者、免疫力弱人士的院舍防疫注射计划等等。市民若果属于流感或新冠高危群组,请你积极安排接种疫苗,因为等到爆发之时,就未必能够及时接种了。
总结而言,虽然我们经历了三年疫情的艰难时候,不过值得欣喜的是香港市民在03沙士及新冠疫情都有新的学习——当有疫症时,马上配戴口罩;有呼吸道病征时就使用快速抗原测试包测试流感及新冠。这些学习都将会成为我们未来抗疫的基石。
爸爸,你预备好接种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加强剂了吗?
期待很快可以再和你、妈妈、哥哥,一家人再到外地旅游,一起制造美好的回忆。
预祝您父亲节快乐
你的爱儿
健安上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各位刚毕业的年轻人:
你们好!大学联招即将在下周放榜,不知道你们现在的心情如何。还记得当年自己放榜的时候,要面对下一个旅程,心里总是既期待又担心。回顾六年的中学生涯,即使学业的压力很大,但总会有一些令你感到快乐的回忆。
很多人都说香港的年轻人不快乐,特别是近几年,年轻人的无力感增加,不论是学业、生活或工作上都有不同的压力。到底世界上有没有一项快乐的方程式呢?根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全球快乐报告2022》中,香港在全球146个国家及城市当中排行81。这个排名是根据六项因素而定,包括人均GDP、预期健康寿命、人生抉择自由、社会支援、慷慨程度及对贪腐的认知,以此衡量国家人民的快乐指数,从而协助及引导国家的公共政策。曾几何时,不丹被喻为全球最快乐的国家,2005年不丹政府提出的「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模式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上,衡量发展的标准。但是快乐的背后,不丹近年也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例如青年缺乏就业机会导致失业率高企、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了樽颈及难民问题等等。联合国希望以快乐指数来提醒大家要如何享受人生的整体价值,实际上「快乐」是很难以硬指标来衡量。
回到香港,两星期前我参加了一个大学生的分享会,其中一个题目令到在场的成年人特别印象深刻。他们谈论到「香港的年轻人对未来的希望」,现场不少的大人举手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从大学生访问的十位年轻人当中,没有一位对未来感到有希望。这代表什么?年轻人未能从社会中得到安全感,他们对三业三政的前景感到彷徨无助。同时,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使青年的身心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社会没有适当的政策去协助年轻人走出困境,我们怎么留住这群年轻人才继续在香港发展呢?
我知道你们刚刚毕业,或许会到前路感到迷惘,新一届政府管治班子刚刚上场,他们表示特别重视和关注青年政策,新成立的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更加会于年底前制订青年发展蓝图。面对像你们的年轻新一代的无力感,我们更加需要关心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早前,MWYO青年办公室发表《香港青年发展蓝图》中发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多方面的担忧,例如教育上会担心停课会导致学业成绩倒退;在工作上会忧虑毕业后因市道低迷而未能找到合适工作;在生活上会见到身边很多朋友或同事移民而对前景悲观,加上社交媒体、家庭、朋辈和伴侣关系等都有机会为青年造成更多的精神压力和烦恼。
要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发展,归根究底仍要从他们的压力来源着手,塑造一个愉快正面的成长环境。其中学业是青年大部分时间面对的问题,现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气氛令他们感到学术成绩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或主要指标。教育局除了应从根源上检视教育制度的问题,同时应联同教育界致力为年轻人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正面多元的校园文化,例如在全人发展的框架下如何给予学生不同机会获得成功和被肯定的经验。至于在就业方面,近年不少青年选择成为斜杠族,但他们普遍却缺乏工作和劳工保障问题。现时「弹性就业者」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希望政府及早了解雇主及弹性就业者的想法和需要,讨论完善现行法例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他们的劳工权益,让年轻人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此外,MWYO的研究发现香港青年的精神健康素养亦有待加强,你们也有面对精神健康的问题吗?现时还有很多年轻人未能及时识别精神健康问题,对相关疾病、自我调节方法,或如何寻找专业帮助等都没有足够的认知。在学校缺乏整全的情绪教育下,年轻人都不懂如何面对和处理情绪问题。长此下去,有机会造成影响日常的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导致精神问题恶化。为确保学校有效推广生命教育及情绪与抗逆力教育,教育局应定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情况,巩固青年正面性格。在推动实验式学习活动纾缓学生的压力,例如静观、冥想工作坊,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专注力,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可以及早发现自身的情绪健康问题。
快乐,其实不是单以成绩的高低、职业的好坏,或是财富的多少来衡量。要感受快乐,当中也包括与家人及朋友互相扶持和关心、对生活的体验、对世界的好奇和认知,每个小细节都可以组成一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快乐因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快乐方程式,当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框架,用心去感受眼前的生活,你便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当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无论放榜的结果如何,我也祝愿你们在不可能中发掘更多可能性,继续有勇气推开世界的门,放眼未来。
叶维昌
2022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