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凤萍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5/03/2023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陆慧英教授——没有足够的数码素养或会影响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

*标题由编辑所加

大哥:

早前与你谈起近期城中热话,ChatGPT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时,你问这方面的科技发展与我近年在数码素养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如何应对数码鸿沟的方案会否有所影响。你这个提问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讨论时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点香港学生在数码鸿沟方面的状况及其影响,并和你探讨一下个人对你提出有关AI问题的一些思考。

数码素养是指生活于数码世代必需的能力和价值取向,以保证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码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1)处理资讯和数据;2)交流协作;3)数码创作;4)数码安全;和5)利用数码科技解决各种难题。我们必需留意的是:只学会使用电脑编程等技术性操作,未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数码素养,而是需要通过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解难活动才可培养出来。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2016年底开展一项名为「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的追踪研究,为期五年。其重点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么因素影响其发展。为了进行这项目,团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是开发能够比较从8岁至18岁儿童到青少年的数码素养评估工具,这套工具的成功研发亦是我们团队在国际范畴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之一。

这项目的第一次数据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对象是该学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学生。当时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一样,数码工具在日常非电脑科技科以外的教学活动中不常使用。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学生整体的数码素养水平不高,小三学生水平明显比中学生低,但中三学生的水平只是略高于中一学生,并且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学校之间及同一所学校内数码素养表现的巨大差异程度。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半的能力较另一所中学的75%中三学生的表现为佳。

我们同时亦发现学生的数码能力与数码福祉有着正面关连。我们的研究发现,数码能力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具信心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及较少出现上网成瘾的问题,而表现较差者则较可能遇到网络欺凌及因网上活动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另外,我们发现学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数码工具,例如平板电脑、手提或桌面电脑,与他们的数码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停课,老师和学生更依赖网上学习。上述研究结果所揭示的数码鸿沟显然会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福祉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当研究结果在2020年四月发表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数据为基础订定支援学生、家庭、及学校有效面对疫下新常态的目标。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学校、教育局及社会上不同团体都急忙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大屏幕设备。从2021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中,我们亦很高兴见到绝大部份在2019年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都已经有合适的设备,并且能在这两年期间追回已落后了的数码素养水平。对于那极少数仍然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他们的数码素养水平却比前更为落后。

 

项目团队从2019年起,每年都对香港中小学生的数码公民素养进行一次数据收集。连续四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疫情期间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龄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数学生的数码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数码素养鸿沟更是日益严重,并且不断扩大。这结果是令人非常忧虑,因为数码素养不但对网上学习有积极贡献,我们的研究并且发现它是抵御网络成瘾和网络欺凌经历等在线风险的保护因素,从而减低学生由于各种网上活动而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 

电子工具是双刃剑,工具本身不能决定其影响是好是坏。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码公民素养呢?为的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素养,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包括简单的网上预约服务、许多网上学习和娱乐机会等,有机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并容易成为网络行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区块链、元宇宙等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统、新的金融及商业和非商业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急速发展,为我们在资料搜寻、选择、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书写和创作均提供迄今为止最强劲的支撑工具。但是,人类要能适当驾驭和使用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支配,因此对公民的数码能力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养,又称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时许多的基本专业服务和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没有适应新要求下的数码能力的人,不单会在生活、就业各方面遇到困难,还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公民权利。因此,我们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数码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法,确保香港的基础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未来作充足的准备。

除了课程和教学法外,我们还需要为有关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和学校领导层、辅导员、家长、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等,提供适切的辅助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继续评估对学生学习及福祉的影响,才能打造一个为未来作好准备的教育系统的基础。 

大哥,你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见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后有机会和你详谈。

 

罗陆慧英

2023年3月25日

25/03/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1 - 03
2023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提高警觉 避免被骗

主持人:张凤萍

美仪同学:

新冠疫情持续,过去两年多,因为疫情市民留在家的时间多了,出外或与亲友见面联系的时间少了,亦增加了骗徒行骗的机会。我每日打开报纸或浏览新闻网站,看到很多不同形式的诈骗个案,有骗徒假冒卫生署、内地公安、社会福利署、消费者委员会、银行等不同机构,以电话、电邮或短讯方式接触市民,藉以套取市民敏感的个人资料,包括个人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银行帐户号码和密码、信用卡资料、健康纪录等,引致事主或亲友蒙受金钱损失。 

骗徒陷阱真是无处不在,我最近就收到假冒社会福利署的手机短讯,内容是有关领取防疫补助津贴,当中附带一个含有政府英文缩写「gov」的连结。不过,只要细心一看,就会发现该网址与社会福利署的网址不同,可见骗徒借助疫情故意取巧混淆市民,乘机诱骗个人资料图利甚至行骗。 

我亦留意到,警方于早前公布,2022年上半年诈骗案件数字的升幅显著,由去年同期的8,699宗增加至超过12,000宗,上升超过四成 (41.7%),当中超过七成与网上骗案有关。而且「网上购物骗案」、「求职骗案」、「投资骗案」及「电话骗案」录得最大升幅,上升幅度为四成至约四倍。 

私隐专员公署亦接获不少有关套取市民个人资料的查询及投诉。由今年1月至9月,公署分别收到490宗及21宗有关套取市民个人资料作诈骗用途的查询及投诉,当中例子包括: 

- 冒认卫生防护中心人员:声称事主感染2019冠状病毒病,或因接触确诊者而成为密切接触者,需要隔离,从而套取个人资料。

- 冒认公安:骗徒能说出事主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其后声称事主曾走私疫苗或洗黑钱,并将电话转驳至另一名假冒公安的骗徒,从而套取个人资料。

- 冒认速递公司职员:提供一条与该速递公司网站相似的连结,要求事主提供其住址以派递邮件,并先为邮件付款,继而收集事主的信用卡号码及姓名等资料。 

有见最近透过伪冒电话、电邮或短讯诱骗个人资料的个案有所上升,私隐专员公署在九月中已经设立「个人资料防骗热线」3423 6611,处理怀疑诱骗个人资料的查询或投诉。截至9月底,公署透过热线已经收到67宗查询,我们欢迎市民继续透过热线联络我们,让我们可以协助他们防骗。市民若发现其个人资料被盗用并涉及刑事罪行,亦应尽快报警。 

要令骗徒知难而退,加强市民保障个人资料的意识同样重要。私隐专员公署积极进行多元化的教育及宣传活动,例如举办公开讲座、校园及社区活动、派发刊物等,最近亦透过不同平台推广防骗贴士,提醒市民切勿轻信不明来历的电邮、来电或手机短讯。 

其实,只要大家「停一停、谂一谂」,骗徒便会无所遁形。不少有信誉的大机构或政府机构已表明不会用预录讯息电话的方法去联络客户,亦不会随便在电话中收集或索取客户的个人资料。除此之外,不法之徒可能从不同途径早已获取你的个人资料,例如社交平台、资料外泄事故或从亲友获取相关资料等。因此,即使有陌生人能够讲出你的个人资料,例如全名、身份证号码或出生日期等,亦不足以证实该陌生人的真正身份,大家记得要向相关机构查证。 

若是大家怀疑自己的个人资料已经外泄,亦可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例如留意相关帐户及个人电邮有没有不寻常的登入记录;审视付款卡月结单,以确定是否有任何未经授权的交易;更换有关帐户的密码及启用帐户登入双重认证功能等。当然,大家可以致电私隐专员公署的防骗热线3423 6611作出查询或投诉。 

美仪,这两年来的疫情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这么近、那么远」,政府最近公布将抵港检疫要求改为「0+3」。我很期待能再见到你,好好地与你叙一叙旧! 

丽玲

2022年10月15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5/10/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网站获奬:

  • 在新分页开启第五届传媒转型大奖
  • 在新分页开启2014优秀网站选举十大优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