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由编辑所加
大哥:
早前与你谈起近期城中热话,ChatGPT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时,你问这方面的科技发展与我近年在数码素养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如何应对数码鸿沟的方案会否有所影响。你这个提问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讨论时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点香港学生在数码鸿沟方面的状况及其影响,并和你探讨一下个人对你提出有关AI问题的一些思考。
数码素养是指生活于数码世代必需的能力和价值取向,以保证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码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1)处理资讯和数据;2)交流协作;3)数码创作;4)数码安全;和5)利用数码科技解决各种难题。我们必需留意的是:只学会使用电脑编程等技术性操作,未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数码素养,而是需要通过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解难活动才可培养出来。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2016年底开展一项名为「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的追踪研究,为期五年。其重点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么因素影响其发展。为了进行这项目,团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是开发能够比较从8岁至18岁儿童到青少年的数码素养评估工具,这套工具的成功研发亦是我们团队在国际范畴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之一。
这项目的第一次数据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对象是该学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学生。当时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一样,数码工具在日常非电脑科技科以外的教学活动中不常使用。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学生整体的数码素养水平不高,小三学生水平明显比中学生低,但中三学生的水平只是略高于中一学生,并且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学校之间及同一所学校内数码素养表现的巨大差异程度。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半的能力较另一所中学的75%中三学生的表现为佳。
我们同时亦发现学生的数码能力与数码福祉有着正面关连。我们的研究发现,数码能力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具信心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及较少出现上网成瘾的问题,而表现较差者则较可能遇到网络欺凌及因网上活动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另外,我们发现学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数码工具,例如平板电脑、手提或桌面电脑,与他们的数码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停课,老师和学生更依赖网上学习。上述研究结果所揭示的数码鸿沟显然会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福祉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当研究结果在2020年四月发表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数据为基础订定支援学生、家庭、及学校有效面对疫下新常态的目标。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学校、教育局及社会上不同团体都急忙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大屏幕设备。从2021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中,我们亦很高兴见到绝大部份在2019年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都已经有合适的设备,并且能在这两年期间追回已落后了的数码素养水平。对于那极少数仍然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他们的数码素养水平却比前更为落后。
项目团队从2019年起,每年都对香港中小学生的数码公民素养进行一次数据收集。连续四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疫情期间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龄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数学生的数码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数码素养鸿沟更是日益严重,并且不断扩大。这结果是令人非常忧虑,因为数码素养不但对网上学习有积极贡献,我们的研究并且发现它是抵御网络成瘾和网络欺凌经历等在线风险的保护因素,从而减低学生由于各种网上活动而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
电子工具是双刃剑,工具本身不能决定其影响是好是坏。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码公民素养呢?为的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素养,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包括简单的网上预约服务、许多网上学习和娱乐机会等,有机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并容易成为网络行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区块链、元宇宙等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统、新的金融及商业和非商业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急速发展,为我们在资料搜寻、选择、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书写和创作均提供迄今为止最强劲的支撑工具。但是,人类要能适当驾驭和使用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支配,因此对公民的数码能力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养,又称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时许多的基本专业服务和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没有适应新要求下的数码能力的人,不单会在生活、就业各方面遇到困难,还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公民权利。因此,我们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数码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法,确保香港的基础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未来作充足的准备。
除了课程和教学法外,我们还需要为有关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和学校领导层、辅导员、家长、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等,提供适切的辅助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继续评估对学生学习及福祉的影响,才能打造一个为未来作好准备的教育系统的基础。
大哥,你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见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后有机会和你详谈。
罗陆慧英
2023年3月25日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Ceromel:
收到你的短讯,知道你在北京大学修读电脑科学,实在为你高兴。电脑科学是一门涵盖范围濶,而且广受应用的学科,学习时当然会有挑战,但我相信,梦想是值得花心思和时间去追寻。
记得三年前,你和一班年纪相约的同学,参加了由香港科学院、香港工程科学院及香港科学会举办的「名师高徒」计划。初时大家都比较拘谨,经过几次活动,大家才熟络起来。
有一次,我问几位同学:「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当时你表现得腼腼腆腆,后来你跟我说,自小便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令人类生活变得更好。
那一刻,我有些感触。其实香港有不少年轻人像你一样,对科学很有兴趣,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但年轻人非常需要家人、老师、同学以至整个社会的支持。
后来,我们又一起讨论科学研发对社会及经济的具体贡献,大家都有很多想法,脑中有各自对科创未来发展的蓝图。那次讨论不但引导了同学们对科创本质作深入思考,间接也影响了我,让我思考:究竟我们这群科学家应如何协助这班中学生,让他们的科创梦成真,从而造福社会?
香港的科研基础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已经十分紥实,多年来有不少具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也造就了很多出类拔萃的科学家。近年政府大力支持科创和创新发明,很高兴看到很多年轻人投身科研,更尝试将研发转化、落地,成为商品,推出市场,当中有不少优秀的项目,吸引了企业作天使基金投资。不过,与其他地方一样,香港都面对着人才短缺的挑战,我们需要激发更多新世代的潜能,一方面要能给予本地大学生及年轻科研人员实际的支持,同时也要从全球吸引人才来港发展、交流。这样才能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科创中心。
你一定会问:「那么,香港应该如何支持青年科学家?」我认为答案离不开两方面:一是给予年轻人更大的鼓励及诱因,二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援和配套。
大学是培育科研人才和开发专利的重要据点。政府可以优化政策,提供更多诱因,例如增加拨款、设立科创奖项、协助年轻科研人员为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让他们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有更大的参与度,这都是重要的推动力。
行政长官李家超先生在他的第一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反映政府支持科研转化的决心。而将学术、科研与生产结合,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我认为,科学家并不孤单,他们要与工业界以及相关的专业服务界别紧密联系,形成完整的科创生态链,成爲带动社会经济同文明发展的火车头。然而,要将科创成果工业化及大批量生产,对惯常在实验室工作的教授或研究人员,是相当费力的事。政府可以有系统地、于不同环节培育出各种对科研有认识的专才,例如拥有科研专利知识的法律专才,市场营销专才等,成爲「科创伙伴」,让青年科学家能聚焦研发,并借助不同专才的实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成爲商品,事半而功倍。
持续孕育下一代的青年科学家同样重要,培养中学生在未来「接棒」是我们香港青年科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这几年,我们举办了很多网上和实体的科普活动,例如邀请科学家与中学生对谈,讲解研究工作点滴及「科学家的日常」,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报读大学选科前已有所认识。无论学生日后是否选择读科学或投身科研,认识科学都非常重要,都是好事。所谓「科技兴国」,现代社会发展以至国家的兴旺,与科技密不可分。
特首在《施政报告》中强调「创新科技是激活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出不少吸纳创科人才的政策,引入更多领军人才,优化入境计划,充实香港的科创人才库等,青科院非常支持,因爲人才是发展科创的基本起步点和最重要的资产。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本地大学的科研表现非常出色,是吸引海外人才来港发展的重要平台,政府可以考虑成立大型跨院校跨学科的纵向整合科研中心,相信有助汇聚各方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提升香港在国际间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政府预料今年内会推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完善创科生态圈、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定下详细的路线图,我期待在这方面会有更多好消息。
科研世界充满惊喜和机遇,Ceromel,希望你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勇于尝试。参与「名师高徒」或许是一个起点,让你多了解科学家和科研,对自己未来的路向有更清晰的想法。
我期待你学有所成,将来回到香港加入科创的行列,希望在未来的科研世界中看见你的科研成品,也期待你加入青科院,成为下一位「名师」,培养新一代「高徒」,投入科学、活出科学、推广科学。
你的导师
Anderson
2022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