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凤萍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3/09/2023

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工作组联合主席兼罗兵咸永道香港高级顾问叶招桂芳——实现ESG 转型的主要障碍包括缺乏专业知识、政策激励和资金

*标题由编辑所加

亲爱的Angela:

谢谢你陪伴我踏上这个「绿色金融」之旅,并沿途给予我无限的帮助和支持。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对生活造成影响,大家都有责任为减低气候变化所带来影响出一分力。我们可以按政府和不同机构所作出的努力分析香港绿色金融的现况及发展路向。

首先,香港特区政府早在2020 年成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 」,制定有关的金融工作策略和重点,并于两年前定下要在2050 年或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督导小组近年积极推动经济净零转型 , 建立本地绿色分类框架, 并与国际组织碳揭露专案(CDP)合作,开发一个资料平台,收集非上市公司及中小型企业的气候和环境风险数据。

同时,香港特区政府一直致力推出绿色债券计划, 2022 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较前一年增长42%,达到805 亿美元,是亚太区安排国际绿色及可持续债券发行最具规模的中心,反映香港在促进内地与国际绿色和可持续资金融通方面担当的独特角色。

自2019 年起香港金融管理局协助政府发行总值近160 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募集所得的资金被分配至40 多个绿色政府项目,包括绿色建筑、废物管理与资源回收、能源效益及节约能源等。去年金管局协助特区政府发行首批共值200 亿港元的政府绿色零售债券,为当时全球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今年2 月更推出全球首批由政府发行的代币化绿色债券。

金管局去年与国际结算银行(BIS) 创新枢纽香港中心在Genesis 2.0 下再度合作,探讨数码化碳远期(简称MOI)的技术可行性,藉此提高绿色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客观性及环保元素。透过使用区块链及其他相关技术来追纵、交付及转让数码化MOI。

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则于今年5 月首次发行基建贷款支持证券 , 总价值约4 亿美元,包括 1 亿美元可持续发展部份。投资组合遍及12 个国家和9 个行业,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作为主力投资者参与发行,协力推动香港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首要的海外融资平台。

除了政府外,香港交易所亦积极为绿色金融作出努力。港交所去年10 月推出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 交易平台,是目前唯一为国际自愿碳信用产品交易同时提供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的碳市场。

另外,港交所于今年4 月至7 月期间展开谘询,主要针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及企业治理(ESG)报告中披露的相关资讯,以及推出符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气候准则的新气候相关资讯披露要求。 督导小组会参考谘询所收集的意见为香港采纳ISSB 制订全面的路线图,并计划于明年1 月实施。

至于关于香港绿色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向,我观察到以下一些机遇及挑战:

今年亚洲金融论坛联同香港贸发局及 罗兵咸永道(PwC)合作进行一项 「企业向可持续未来转型与融资」 的调查, 调查发现大多数公司将ESG 视为长期竞争优势和提高声誉的推动者,而不仅仅是合规活动。不过要实现ESG 转型的主要障碍包括缺乏专业知识、政策激励和资金。

针对缺乏专业知识、政策激励方面,政府现时已积极推出激励措施包括「政府绿色债券计划」,扩阔已涵盖的可持续发展债券;同时透过「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及「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培训先导计划」,吸引更多绿色融资活动来香港进行,并进一步扩大香港绿色金融的人才库和专业知识。

至于缺乏资金方面,今年八月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发布了一份「大湾区气候基金」研究报告摘要,当中提到香港作为一个重要的私募基金中心,对于私募基金经理推出气候和转型经济有关的基金,应利用香港的有限合伙基金及开放型基金公司制度和香港私募基金免税法,并配合内地QFLP 及 QDLP 基金架构,才能有效益地把境内外资金通过私募基金管道引进有需要的境内外的项目。

另外,港交所可扩大Core Climate 交易平台,不过在发展「碳交易通」之前, 要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包括碳定价、法律上及会计上应采用无形资产、 金融工具、商品、 其他流动资产的处理及其带来的税务后果,会影响碳交易的市场化及收益。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 年香港私募基金免税范围已覆盖碳交易证券及衍生工具。

现时香港按揭证券有限公司已成功发行基础设施贷款支持证券,相关部门应把握机会加快发展跨境绿色证券化产品。此外,香港早在2013 年已推出伊斯兰债券的税法,数码港元已为国家接通伊斯兰地区,政府可以考虑推动伊斯兰金融的人民币绿色债券。

我作爲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工作组联合主席兼罗兵咸永道香港高级顾问,希望政府及各个私营部门和公众继续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经济」。期待与你携手继续我们的「绿色金融」之旅!

 

Florence

2023 年9 月

23/09/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7 - 09
2023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校园发展及设施管理) 黄煜新——发展组装合成建筑法 让轮候公屋者尽快上楼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Dickson 及Felix:

转眼间,我已在新岗位工作半年,现正忙于策划兴建香港理工大学的九龙塘学生宿舍,工程将利用「组装合成建筑法」(MiC)建造,不期然回想起过去五年,与两位并肩作战,作为MiC先行者的往事。

大家还记得当日,我们利用MiC成功压缩工程时间,减少工地上作业和施工程序,大大提高建筑物质量,预制组件也减少大量建筑废料,施工安全方面,我们甚至达到「零意外」,整项工程中没有一宗建筑意外!回想起来真是欣慰及感到非常自豪。

在大学里,我亦重遇当日协助我们解决技术难题的多位理大教授,我们更深入讨论MiC带来的可能性,有感于MiC未来发展,足以改写整个建造行业,实在不吐不快。

一般人以为MiC只是一种另类的建筑方法,我认为MiC更可能是一次建造业革命。从表面看,MiC只是简单地将现场建筑工序,转移至厂房去预制和装嵌,厂房中制成的独立「组装合成」组件,又运到工地组合成一幢完整建筑物。

当日兴建InnoCell,我们也曾遇上许多挑战,有幸获得数位理大教授相助;解决了合符「连续倒塌」(Progressive Collapse)的建筑结构安全分析要求,顺利获得屋宇署批准建设许可,再以腐蚀速率监测分析,以证明钢结构组装合成的安全性,又利用震动数字模型分析,以测量打椿震动对附近环境的影响。

加入理大之后,我更发现多项研究都证明, MiC可衍生许多优点。更重要的是,MiC有机会让香港社会应付未来挑战。

现届政府决心解决住屋难题,不过建造业面临劳工短缺,工人老化,没有创新的建筑法和施工流程,未来10年内兴建30万个公屋单位,恐怕可望而不可及。香港建造业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能再流于空谈,原地踏步,已到了努力实践,向前迈进的时刻。

但有不少业内人士,仍对MiC意见纷纭,对应否发展MiC持不同看法。我认为是时候放下分歧,一起迎难而上,克服落实MiC的种种挑战。我们三人作为过来人,都知道不少困难并非不能解决,加上「官产学研」充份合作,现时更应以香港的整体利益为依归,聚焦如何发展MiC,驱动建造业向前发展,提升生产力;以达至「提速,提效、提量、提质」的建屋目标;让轮候公屋者尽快上楼,解决长期困扰香港的一个最大社会问题。

其实MiC已相当成熟,根据海外多年经验,早已有不少MiC项目;过去五年香港也有不少成功MiC项目;从竹篙湾检疫营舍以至多个过渡性房屋项目、科学园 Innocell、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处已婚人员宿舍。以前有人以为MiC成本昂贵、会限制设计灵活性、结构经不起考验、施工质素不佳,多个已落成项目已证明,MiC可建成美观、高质量、功能出色,符合经济效益的建筑物。

我们在理大的研究人员发现,长远而言MiC更有不少发展。MiC组件在工厂生产,可以套用许多制造业的经验,优化生产链上各个环节,以制造业思维革新建造业。

我认为,MiC也激发了数码创新;例如理大各教授在MiC上有多项研究,大幅提高建造效率,包括加入演算法和AI人工智能,以预测性分析改善质量控制,加入自动化降低建造成本,又利用区块链追踪供应链,优化生产排程,实现按需按时生产组件,每层组件与建筑期同步,节省时间及地盘空间,降低资金压力,甚至利用区块链追踪碳足迹,推动建造业达到碳中和。

走笔至此,不期然想起理大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鼓励我们以一己所长,解决社会问题,建造业未来能否跨越挑战,转型MiC,必须靠充足人才,从业员要兼具多种技能,理大正推动跨学科研究学习,务求令学生掌握多门学识,应付建造业转变,所以我对前景充满信心。

我们愈是深入研究MiC,愈认识到她的巨大潜力,体会到她的美丽之处。一位建筑师前辈,曾如此形容学习MiC的过程,她这样形容:「三年多前邂逅了你,开始时没有触电的感觉,于是尝试了解你、亲近你、迁就你、现在已经离不开你。」

正如前辈所言,我们的所谓科学精神,原来就是要「探微求真」;通过务实的学习态度,寻根究底,择善而固执。我谨以理大85周年校庆主题曲的两句歌词与大家共勉:「日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在不同岗位上贡献社会。

顺颂

秋安

Simon黄煜新上

2022年10月29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29/10/2022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