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凤萍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5/03/2023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陆慧英教授——没有足够的数码素养或会影响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

*标题由编辑所加

大哥:

早前与你谈起近期城中热话,ChatGPT对教育方面的影响时,你问这方面的科技发展与我近年在数码素养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如何应对数码鸿沟的方案会否有所影响。你这个提问很有眼光和深度,亦是近期社会各界就人工智能,亦即AI,讨论时少有提出的思考。在此,我和你分享多一点香港学生在数码鸿沟方面的状况及其影响,并和你探讨一下个人对你提出有关AI问题的一些思考。

数码素养是指生活于数码世代必需的能力和价值取向,以保证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码工具的能力主要有五个方面:1)处理资讯和数据;2)交流协作;3)数码创作;4)数码安全;和5)利用数码科技解决各种难题。我们必需留意的是:只学会使用电脑编程等技术性操作,未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数码素养,而是需要通过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各种解难活动才可培养出来。

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在2016年底开展一项名为「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的追踪研究,为期五年。其重点是了解香港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如何,以及有些什么因素影响其发展。为了进行这项目,团队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是开发能够比较从8岁至18岁儿童到青少年的数码素养评估工具,这套工具的成功研发亦是我们团队在国际范畴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之一。

这项目的第一次数据收集是在2019年上半年进行,对象是该学年的小三,中一和中三的学生。当时是在新冠疫情前,在香港和许多其他国家地区一样,数码工具在日常非电脑科技科以外的教学活动中不常使用。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学生整体的数码素养水平不高,小三学生水平明显比中学生低,但中三学生的水平只是略高于中一学生,并且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最令我们惊讶的是学校之间及同一所学校内数码素养表现的巨大差异程度。最极端的例子是某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当中,有一半的能力较另一所中学的75%中三学生的表现为佳。

我们同时亦发现学生的数码能力与数码福祉有着正面关连。我们的研究发现,数码能力表现较好的学生,更具信心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及较少出现上网成瘾的问题,而表现较差者则较可能遇到网络欺凌及因网上活动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另外,我们发现学生在家中是否可以使用有大屏幕数码工具,例如平板电脑、手提或桌面电脑,与他们的数码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

在疫情期间,由于学校停课,老师和学生更依赖网上学习。上述研究结果所揭示的数码鸿沟显然会对疫情期间学生的学习和福祉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因此,当研究结果在2020年四月发表时,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亦促使不同持份者能以研究数据为基础订定支援学生、家庭、及学校有效面对疫下新常态的目标。例如了解到大屏幕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学校、教育局及社会上不同团体都急忙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大屏幕设备。从2021年的追踪研究结果中,我们亦很高兴见到绝大部份在2019年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都已经有合适的设备,并且能在这两年期间追回已落后了的数码素养水平。对于那极少数仍然没有大屏幕设备的学生,他们的数码素养水平却比前更为落后。

 

项目团队从2019年起,每年都对香港中小学生的数码公民素养进行一次数据收集。连续四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疫情期间一般都比疫情前同龄学生的数码素养水平大幅提升,但亦有少数学生的数码能力比自己疫情前的水平低落。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存在的数码素养鸿沟更是日益严重,并且不断扩大。这结果是令人非常忧虑,因为数码素养不但对网上学习有积极贡献,我们的研究并且发现它是抵御网络成瘾和网络欺凌经历等在线风险的保护因素,从而减低学生由于各种网上活动而引发的精神健康问题。 

电子工具是双刃剑,工具本身不能决定其影响是好是坏。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码公民素养呢?为的就是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素养,便失去行使一些重要的公民权利,包括简单的网上预约服务、许多网上学习和娱乐机会等,有机会失去许多就业机会,并容易成为网络行骗、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区块链、元宇宙等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信用系统、新的金融及商业和非商业交易模式,以至新的社交互动模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急速发展,为我们在资料搜寻、选择、分析等方面,以至整合、撮要、书写和创作均提供迄今为止最强劲的支撑工具。但是,人类要能适当驾驭和使用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们支配,因此对公民的数码能力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即人工智能素养,又称AIliteracy)。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时许多的基本专业服务和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没有适应新要求下的数码能力的人,不单会在生活、就业各方面遇到困难,还很可能失去保障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公民权利。因此,我们有很大的迫切性提升数码素养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法,确保香港的基础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未来作充足的准备。

除了课程和教学法外,我们还需要为有关的成年人,尤其是教师和学校领导层、辅导员、家长、与教育工作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等,提供适切的辅助和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继续评估对学生学习及福祉的影响,才能打造一个为未来作好准备的教育系统的基础。 

大哥,你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以上只是我的初步见解,思考尚欠周密,希望日后有机会和你详谈。

 

罗陆慧英

2023年3月25日

25/03/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1 - 03
2023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香港大学赛马会「乐天心澄」静观校园文化行动总监 林瑞芳教授—静观有助教师静定 有利教育成效

主持人:张凤萍

陆先生:

一直以来,我好想写一封信给您。但不知从何写起,亦不知怎样才能寄到天国给您。今次香港电台请我写一封香港家书,我就希望藉住大气电波和您互通灵犀。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入读中文大学,有幸受教于您。当时的中大,校风淳朴谦和。学生习惯称呼老师为先生,不是博士、教授。许多年后的今日,当我在香港大学教书,学生称呼我为Professor Lam的时候,我还是恭恭敬敬地称呼您为先生。对我来说,「先生」一词比「博士」、「教授」等头衔更具分量。先生一生耿介,风高亮节。您身体力行,彰显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受您关怀、教化、感召的学生不计其数,我有幸是其中一个。

记得我在大学毕业后的一两年,因病不得不黯然离开我钟爱的教师工作。当时我觉得前路茫茫,幸好得到您的指引和鼓励,让我知道只要初心不变,我还可以在不同的岗位重投教育界,照顾我关爱的学生。于是我到海外进修教育心理学,归来后成爲了培训教育心理学家的大学老师,继续做我钟爱的教育工作。

陆先生对学生的关顾,不止于学生在那几年,亦不止于毕业后的一两年。我觉得我是终身受到先生啓迪同提携的。您就任香港教育学院副校长的时候,创立了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积极推动跨宗教和非宗教的生命教育,其中包括静观修习。2010年秋天,您建议我参加一个五天的静观退修营,而且介绍我认识在香港推动静观教育的先驱 --- 马淑华博士。从此我就同静观修习结下不解之缘。

静观修习在近年备受关注,因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它能够缓减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提升身心健康。其实千百年来,不同宗教、哲学或灵性修养传统的先贤都在漫长的探索中,发展出自家的静观修习。佛教称之爲「禅修」、「正念」;天主教称之爲「静修」;基督教称之爲「灵修」;道教称之爲「打坐」…… 虽然我不会天真般以爲这些修习都是一样的。它们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但系其宁静致远,沉默求真的基础是共通的。与其说静观是某一宗教专属的修习,我会话静观系千百年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或灵性修养传统留给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能够认识呢一点,对推广静观至为重要。好多人抗拒静观就是因爲误会静观系某一宗教的专属修习。我与陆先生一样,希望能够在香港的学界推广静观。现在好多医院已广泛采用静观作为治疗方案。但上医治未病,预防胜于治疗。而预防最佳的切入点就是学校。2019年,我有幸获得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资助,在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了赛马会「乐天心澄」静观校园文化行动,在香港学界推动静观校园文化。

过去三年,我和我的同事服务了9间种子学校,27间协同学校和37昌联系学校。在未来的三年,我们会再服务多48间协同学校。我们采取训练训练者的模式,首先让学校的老师认识静观、喜爱静观、修习静观,然后再培训他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静观。目前,我们已经向差不多一千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八周的静观课程,并且训练其中三百几位教育工作者教授两套适用于中小学的静观课程。这些静观课程可以在生命教育课或成长课中推行,等学生学习以静观来照顾自己的情绪,并回应学业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讲到困难,香港以至全球在过去三年遇到史无前例的冲击。我们的静观计划正是在这么动荡的岁月中展开。但不会说我们生不逢时,反而是我们来得合时。一向以来,陆先生以身教、言教,让我知道什么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在多事之秋,我觉得我们更加应该责无旁贷,更加应该走到前綫去服务。

2019年是香港社会最动荡的时刻,我们的团队联同香港辅导教师协会推出「给守望者运动」,向学校的教师提供培训和一个名爲《自我照顾工作坊》的资源套,等他们能够在学校与学生一起以简短的静观练习照顾身心。在2020年世纪疫症爆发之初,我们又为公衆提供了一个名爲《「疫」境中的静观空间》的资源套。同一年,在中学文凭试开考前夕,我们又为疲惫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名爲《学习减压学静观》的资源套。这些资源套都已经上载到我们计划的网站。教师、学生和公衆人士在网上输入「乐天心澄」,就可以找到我们的网站,在资源的栏目果度下载这些资源套。此外我们亦开发了一个名爲「乐天心澄」的手机应用程式,里面有静观练习的指导音频、视频、资讯、计时器、甚至静观瓶的小游戏,帮助大家用静观来减压。

过去三年的挑战好大,幸好我们的工作尚算有成效。去年我们在国际科学期刊,发表了八周静观课程的成效报告。在最困难的2019至20学年,我们提供的八周静观课为教师带来身心健康。在风雨迷狂的逆境中,让他们寻得静定。更难得的是这些上完静观课的教师可以将静观带入他们教学里面。他们在课程完结时和两个月后的跟进测量中,都显示比没有上静观课的教师更能以静观的态度来教学。原来他们在风雨中的静定都可以惠及学生。

陆先生,从您的身教言教,我明白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工程;教师安好,学生就会安好。我但愿静观能惠及更多的师生。当静观文化的树苗在校园枝繁叶茂,花果飘香的时候,我知道您会在天国微笑。

学生
林瑞芳敬上
2022年12月3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03/12/2022 - 足本 Full (HKT 09:10 - 09:25)

  • 网站获奬:

  • 在新分页开启第五届传媒转型大奖
  • 在新分页开启2014优秀网站选举十大优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