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X

香港家书

简介

GIST

主持人:张凤萍

《香港家书》
星期六 09:00-09:20 a.m.

编导:张凤萍
监制:林嘉瑜

透过书信形式,分析社会现象,细诉个人感受。



最新

LATEST
27/05/2023

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委员、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区组织干事 阮淑茵——冀香港有照顾者为本的政策及服务 让基层照顾者能有喘息空间

*标题由编辑所加

田叔你好: 

你已经走了3年还是4年,彷佛是很久以前的事,但关于你和你太太的片段我还是历历在目。想起你第一个画面就是年过80的你每天拖着瘦小的身躯,踏着细碎的步伐,为患血癌的太太去领免费饭,一般人走十五分钟的路,你要用差不多一小时行。还有每次与其他年长护老者开会,提到要找代表表达护老者的心声,你都会毫不犹豫,主动答应接受不同传媒访问,每一次听你发言或者接受访问,你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好坚定,我知道你为的是希望所有基层的年长护老者,可以有一天领到政府的护老者津贴及有需要时能获得多一点照顾。 

田叔,经过你和其他护老者的努力,社会现在多了讨论护老者的困难,政府亦开始关注照顾者,政府委托了理工大学做「香港长者及残疾人士照顾者的需要及支援顾问研究」,2022年公布了研究报告,接着施政报告亦出现有关照顾者的篇幅,今年10月会将照顾者津贴计划恒常化,并且金额提升至3000元,本来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进展,可是,我们认识一班基层护老者仍然未合资申请护老者津贴,因为仍有四大申请门槛未放宽,领综援及长者生活津贴、领伤残津贴的照顾者仍是不合资格申请,并且要5年前开始申请长期护理服务才合资格。所以我们认识一班基层、经济困难的照顾者至今仍然是领不到护老者津贴。可是你知道,身为基层年长照顾者,当家中有体弱家人要照顾的时候,便明白为何护老者津贴那么重要,田叔你曾经参与香港社区组织协会2017年有关基层年长护老者的研究,里面近8成受访护老者表示,需要照顾家中体弱长者后开支增加,最大开支分别是药费、交通费及保健食品费用。 

而基层护老者的经济压力绝对不容忽视,我们认识另一位年长护老者,照顾患认知障碍症的丈夫,因为经济困难而在照顾时增加不少压力,婆婆开始照顾体弱丈夫已导致抑郁症病发,每次陪丈夫看病都是一次艰苦的旅程,因丈夫身体弱又脾气不好,每走几步便嚷着要坐下休息,疫情期间更因不愿戴口罩而经常同婆婆争执,虽然坐的士会相对较轻松,但因经济困难,要节省金钱,婆婆多数宁愿选择承受压力,带患认知障碍症的丈夫坐公共交通工具去医院或诊所覆诊。两年前,因种种压力及身体情况影响,婆婆「爆血管」入院,清醒后不是关心自己的病况,而是关心丈夫是否有人照顾食饭及食药,这反映香港护老者的另一个困境,当照顾者有病或有急需时,没有紧急支援服务可以帮忙,以致照顾者即使自己患病或有事,都「死顶」,导致身心疲累,压力非常大。 

香港仍然未有照顾者为本政策,及没有一个官方统一的照顾者定义,当照顾者有需要时要到不同部门或服务单位,经历多次不同标准的评估及审查,这些繁复或不成功的经验会阻碍有需要的护老者对外求助。而且未有全港照顾者的统计数据,未能对应问题而作完善政策及服务规划,特别未有具体措施去发掘及支援高危的照顾者家庭。今年10月政府会设立支援专线,让照顾者有需要时可以透过热线电话寻求协助,可是若背后的支援服务无改善,未必能真正支援到有实际需要的护老者,政府现时提供约230个指定日间暂托名额和约330个指定住宿暂托宿位,并将于2023至24年度增加约30个日间暂托名额,虽然即将会增加暂托服务名额,但供应远远未能应付需求,而照顾者面对不同类别及程度的需要,除了仍然需增加更多现有服务的名额,亦需要发展其他类型服务,特别是发展社区资源。 

我们机构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最近有一个小规模的计划:长者社区保姆计划,希望政府参考于各区进行类似的计划,由社工及其他专业人士为社区中有心服务长者的妇女提供训练及支援,善用她们不用照顾小孩的时间,协助同区有需要的年长护老者。田叔如果你仍在就好,我可以介绍计划给你,长者社区保姆计划的妇女会定期联络及家访护老者家庭,提供关怀及了解日常生活需要,她们可以协助买餸、陪诊、上门暂托、紧急支援及连系社区资源等等,甚至为每位长者进行简单认知障碍评估及训练,经职业治疗师评估及指导,妇女上门陪同长者及护老者做复康运动训练,按照每一个护老者家庭的需要提供合适的服务,参加计划的长者同护老者心情都好好多,护老者又可以有机会喘喘气。 

我经常想,如果香港有照顾者为本的政策及服务,基层年长护老者如果有护老者津贴,有更到位的紧急支援服务及暂托服务,还有长者社区保姆计划,你和其他几位已离开的护老者生活会有什么不同?会否可以过得轻松一点?感觉到世界更多关心和温暖?会不会不用在病患、担忧及悔疚中离开?会不会可以有时间更加关心自己多一点?年长护老者可不可以过更快乐安心的晚年?不会再于新闻报导见到有关照顾者的悲剧? 

田叔,祝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和太太过得惬意自在,不用再承受身心痛苦,希望你也能祝福及看顾其他仍在尽心尽力照顾家人的基层年长照顾者。

 

阮姑娘敬上

2023年5月27日

27/05/2023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重温

CATCHUP
03 - 05
2023
香港电台第一台
X

理大电机工程学系教授、电力电子研究中心主任郑家伟教授——香港电动车充电位不足 未来约需10万个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殷博、殷承:

你们已去了外国读书多年,现正在投考大学,并希望择选适合自己的课程,虽然你们并不一定选读环保的课题,但我也想你们知道近年香港及全球电动车领域的环保议题,使你们更了解未来的碳排放的影响。你们也知道,爸爸已在理工大学研究了电动车25年,也在香港及全球在电动车研究及发展的先驱,也经历了近年不同年代电动车的发展及影响。电动车已有20多年前的旧式铅酸电池而发展至今天的锂电池,而现今的电动车每充一次电便可行走5百多公里。而电动车是可以减少路边排放,而电厂的过滤系统比汽油车更好而电动马达的效能则比内燃机高出五部以上,加上减速有制动方法,可把动力回输致电池。所以电动车比汽油车更环保,而电动车潮流应该不可能停止及逆转,所以现在需做的是除了研究更环保和更高效能的电动车。 

其实电动车的电池并不绝对环保,电池中的金属是以锂及钴为主,它们在全球的蕴藏量也有限。除了电动车的发展,还有太阳能及风能、电力系统、后备电源和手机也大量使用锂电池,而锂及钴的金属在过去数年价格的变化很不稳定,是以倍数的变化。在全球生产矿物的排行榜内是40多位,所以有用完或越来越贵的趋势。而使用和制造电动车及电池也产生碳排放,平均要驾驶两年或以上才可以抵销碳排放,所以现时也有研究怎样去发展二次电池使用或重用。其实电动车的锂电池当其储电能力跌至7至8成就不能再使用,但此储电能力在其他的电器产品也可重用的。在短期内,电动车也是以锂电池为主,因而也产生了相关问题。各国也陆续停止发放汽油车牌照,而香港也定在2035年停止发放汽油私家车牌照,以达致2050的碳中和目标。其实剩下的时间是不足够的,如果全港的90万架车全部变成电池车,而一同充车的话,将会是全港用电量的数倍,如果再加上使用快速充电,它的用电量会更大,所以现在应该研究各种新的充电模式、新的输入电量和新的分阶段充电的。现时香港的充电位是不足的,现在大约有5千多个是供公众使用,相信未来最终要约10万个才足够电动车使用。 

另外,电动车的设计也全以电力电子为主,其中的机械性的部份很少,全车的动力也使用直接驱动,以及模块设计及电脑设计,现今的汽车工程人员以机械工程学为主,随着未来大量使用电动车,汽车的设计、维修、保养,也转为电机及电力电子为主。所以我们需要培训更多的工程人员在这方面的新知识,和加入电动车与大学及技工课程。但要知道设计及审批一个课程需要一至两年,而培训专业人才也要数年,所以这方面也是刻不容缓。随着电动车的大量使用,全球及全港新车的注册也是以电动车为主。除此之外,行政人员、消防、救援、警察、其他工程部门及管理公司等也需要相关知识,一旦发生电动车事故,也要学习和发展新的救援方法。因为电动车电池的储能极高,其电压也数百至八百伏特那么高,比所有家庭电器的电压更高,所以要加强培训及更小心使用。 

既然电池有很多发展及环保的问题,所以很多研究团队及汽车商也发展其他的车种,其中以氢能车为大方向。氢气是地球的蕴藏量其中最多的一个原素,而氢气加氧气产生电能,它的副产品只是水及水蒸气,并不是温室气体。这种电动车叫混合能量电动车,它们主要以一种叫「燃料电池」来用氢转化为电能,虽然它的效能约为百分之45至55 ,并没有电池的百分之99 那么高,但它非常环保,不会产生大量的废物。需知道老化及使用后的电池很难循环再用,大多去了堆填区,而氢气燃料电池也比较容易回收。 

但氢能电动车有着很多储存及使用问题。氢气车足以 700 bar 的方式储存,即是 700倍的大气压力。虽然储存它们的技术已做到很安全成熟,但其设施也因而非常昂贵。而氢气是以绿色氢气最为主要环保气体,它是以再生能源(太阳能或风能)来电解水而产生氢气,所以比较贵,现时每一度电若需$4美金。以相同的行走距离计算,一架车入满氢能比柴油车贵一倍,而在香港使用也要留意安全法规的问题,氢气车不可以在隧道及天桥行驶,所以也影响它短期在香港使用的普及化。而充气站的建设也很昂贵,并需要设置在市区外围以保障安全。 

近期,我们理大的研究团队努力发展氨动能电动车,用氨气作为储存。氨气是零碳排放的燃气,它的使用及储存压力低,大约 8 bars的压力,跟家用及车用的石油气压力差不多,没有高压的危险,而火灾及爆破风险比氢气更低四倍,储存体积密度比氢气更高,因为压力低,所以部件非常便宜,很适合电能车使用,并可以减少电动车对电池的倚赖。现时充氨气的时间也只需数分钟,相比起电动车充电的时间需要最少半小时到数小时来讲,它们更方便用家使用。而氨气来源可以由肥田料区收集,或由电化学合成,成本便宜。 

而远距离的氢气运输也大多以氢转为氨来方便低压运输。所以我们团队提倡以氨气直接在电动车使用,入一次气可以行走500公里,而加气和入油时间相若,希望可成为新一代电动车方案。我们上年推出的氨能车是全球首架以氨动力推动的电动车,现在要研究其他车种,如氨动力小巴,希望数月后便推出。 

殷博,殷承,我们希望你们对环保电动车的知识有更多的增进,更了解新能源电动车,本世纪是新能源电动车的年代,并不会逆转,希望你俩能在外国努力学习,并以碳中和及环保为主要目标。

 

父亲

2022年12月17日

香港电台第一台

17/12/2022 - 足本 Full (HKT 09:00 - 09:20)

  • 网站获奬:

  • 在新分页开启第五届传媒转型大奖
  • 在新分页开启2014优秀网站选举十大优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