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妈:
我们前天饮茶时,我发现你好像比以前走得更慢了。你本来喜欢外出见朋友和去公园做运动,但近几年都少做运动,体力大不如前。
我记得在我儿时和你一起住在九龙城区,夏天时开窗就有风,很舒服,不用开冷气;但如今因为周边的高楼大厦和热岛效应,我上次去探你时,就算开窗也不像以前一般凉爽。你说现在常常留在家中,会觉得家里相当闷热翳焗,但又不喜欢开冷气,怕吹冷气太寒凉会头痛。想去公园散步,又因为行动不便,路程太远而且要行很多楼梯,所以最后多数都不愿意去了。特别是夏天时,你就更加觉得辛苦,室内室外都觉得好热,有时甚至会觉得留在家中或外出都不舒服。
因为这些原因,你告诉我你打算搬屋。我最近的研究亦发现,你现正居住的九龙城区,晚间酷热风险较高。彩虹、深水埗、黄大仙、土瓜湾、天水围、屯门、荃湾、中西区或湾仔,因为它们的日夜酷热风险都属于较高或甚高水平,所以我建议你尽量避免搬去这些地区。
我都希望你住得舒适,所以我想提一提你,看楼时需要注重单位本身的设计和屋苑的周边环境是否合适,因为楼宇设计会影响室内室外的温度和湿度,继而会影响你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在英国有能源效益指标,以房屋的窗户、墙身、暖气等评分,所以在参观单位的时候,也要特别留意以下的条件。
首先可以看一下单位的客厅是否有对流窗。如果有的话就可以加强通风,夏季屋内会凉快得多。如果客厅对角线各有一扇的对流窗设计会比互相靠近呈「L」状的设计更利于通风。 客厅和睡房,可以开启的窗户愈多愈好。虽然密封玻璃窗的视野广阔一些,但就会减少室内的通风换气。现时有很多新楼盘都采用了落地大玻璃窗的设计,以景观开扬、增加室内采光作为卖点,但其实会令室内更热,夏天需要冷气降温的时间更多,电费就会贵很多。因为阳光穿透玻璃会直接晒热室内墙身、地面、家俬等。 客厅或房间如果设有露台更好,因为打开露台门可以加强室内通风。 睡房有多过一扇窗,夜晚降温会比较快点。香港天文台都讲:香港的热夜愈来愈多,而热夜带来的健康风险更高,所以夏季夜晚睡觉都需要注意通风和室内温度。 如果想避开阳光直接晒入屋,减少外墙吸热,选对单位座向也很重要。南北向的单位最好,向西最差。如果没得选,应尽量避免客厅和睡房受到西斜影响,或避免窗户向西。 如果玻璃窗采用低辐射玻璃或遮光玻璃,隔热性能会比一般普通玻璃好。 较高的楼底可以使室内环境更容易散热,你可以考虑安装吊扇,能带动大面积的气流循环,散热更快。当开冷气时配合使用吊扇,就可以调高冷气的温度来省电。 你现时住在三楼低层的确方便,但如果能够选择较高楼层,空气质量和流通条件会比较好。 你之前提过自己一个人住,打算选择面积较小的单位就够,但我就建议选择至少一房的单位。一来单位面积适中,会比较较容易散热,二来亦都可以让你选择活动或休息的空间,更加有弹性,客厅太热都可以选择待在睡房休息,亦可针对部分空间使用风扇或冷气降温。这些因素的考虑,都是希望你的新屋有较好的先天环境来通风散热,让你入住后较为舒适。同时你亦可以有更多选择,可以开窗,少开冷气,节省能源和电费。
除了你住的单位要舒适,我认为屋苑的周边环境亦很重要。
如果想外出的时候方便和舒服一些,附近的建筑物设计、社区规划和配套亦很重要。例如,建筑物或主要通道要有上盖,或是屋苑有有盖平台,无论曝晒或下雨都不会影响外出和做运动。 知道你的行动不便,每走5至10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所以在评估居住的社区时,要考虑日常活动路线是否有较多的小型休憩处或公共设施,包括座椅、饮水机等,甚至有更多无障碍设施,令你比较放心外出,行得方便和舒适。 最理想是在十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内有公园或休憩处,内有绿化、植树。如有长者健身设施更佳,方便你做运动或去散步。 公园或休憩处的位置亦很重要。如果附近的建筑物有楼宇后移或采取较宽阔的楼宇间距,空气流通会更好,最好避免在大马路旁边;或者附近楼宇的位置能够刚好为公园或休憩处遮挡太阳,亦会阴凉一些。 如果附近的公园或休憩处有人工水景,即水池、喷泉、瀑布等,或是靠近海旁、河道等等,这些元素都会减低附近的环境温度而令人感觉较为凉爽,夏天时不妨多去这些地方抖暑。 最好可以选在树荫下的木椅坐下休息。因为金属长椅和石椅在日晒下都会发热。如果能够符合这些条件,我相信你在夏天的时候,就不会再因为觉得太热太辛苦而令你什么都不想做,可以多些见朋友、散步和锻炼身体。
天文台最近公布,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暖化,香港全年气温升高以及夏季气温偏高的情况会持续,因此将会在今年夏季新增「极端酷热」级别。当天文台总部或新界普遍地区预测或实际气温达到摄氏35度,就会发出特别天气提示,提醒市民注意极端高温天气。所以你最好都在家中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当室内温度和湿度过高,特别是夜晚,就要开风扇或抽湿机;同时外出时就留意天文台的最新消息,就可以防止因为太热而身体不适的问题,我亦不用担心了!
阿仔
恩融上
2023年4月1日
主持人:张凤萍
*标题由编辑所加
咏咏妈妈:
兔年刚至,先跟你和咏咏拜个年,祝你们新年快乐,咏咏聪明伶俐、快高长大!
最近,从同事口中得知你刚离开了我们的社会房屋 - 雅阁,在两个月前已搬上公屋。「上楼」一直都是你的心愿,听到你们的愿望成真,我实在为你们高兴!
当初看着你作为一个单亲妈妈,要独力抚养年幼的女儿,一切都很不容易。记得你曾经告诉我,你和咏咏未搬进雅阁前,是居住在不足一百尺的劏房,靠你一份微薄的清洁工收入,要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应付每月六千元的租金。在搬进社会房屋后,你把省下的房租,作为咏咏的教育及准备上公屋之用。我很佩服你,同时我亦很感恩,心里更肯定在2017年,圣雅各去营运香港第一所社会房屋的决定是十分正确的!
现时香港约有超过 20 万人仍居住在不适切的居所,对住户的身体、精神和财政等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欠缺社区支援。现时我们有4个社会房屋项目,都是我们看到有大量劏房所在之地,例如深水埗、旺角、红磡,至今已帮助超过400个家庭。举例来说,位于深水埗的「雅汇」项目是一个崭新的模式营运社会房屋,除了安排地方为基层人士或有需要家庭入住过渡性房屋之外,我们在该项目加入了就业支援及健康共融,希望协助住户提高就业机会,并透过健康活动连系社区人士,一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想起当初我们留意到社会上的房屋问题,希望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切居所给有需要家庭。第二,我们也见到不少基层家庭在劏房居住,他们很担心,不敢接触社区,亦缺乏社会支援,也不知道其实社区上有好多资源可以帮助他们。尤其他们普遍面对经济困难,所在在他们搬入社会房屋之后可获帮忙,例如最近我们用社区资源帮助了不少家庭免费装好窗帘及申请领取二手洗衣机。而在社会房屋项目内,其实我们同事工作的地方都是在社会房屋内,日常都会接触很多街坊,亦了解他们生活的情况,发现他们不少的问题,例如夫妻相处、亲子关系、小朋友学习的需要、甚至就业问题,希望透过我们社工的介入能够帮助他们。
现时家庭申请过渡性房屋,我们主要的服务对象都是18 岁以上单身人士、2 人家庭及 3 人家庭,或育有17岁或以下的单亲家庭,他们都是居于劏房或其他不适切居所,亦需要轮候公屋最少 3 年,符合有关申请资格及通过面试的人士就可以入住 2 年,按需要可续约 1 年。自2017年,我们已经营运社区房屋数年了,而未来仍约万多个单位准备落成, 而政府早前亦公布将推出简约公屋, 以改善等待上公屋人士住屋问题。此外,食物援助,学童学习支援同样是重要的扶贫项目。
在政策介入前,根据政府2021年底发布的《2020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2020年香港贫穷人口高达165万,比起10年前的132万多出四分之一,数字乃历年新高。而在过去10年的儿童贫穷人口一直徘徊在22万至27万人。基层家庭往往因资源缺乏而限制了儿童的学习及发展机会,继而引致跨代贫穷。
为回应社会上基层人士的生活需要,圣雅各福群会在2003年成立全港第一间食物银行-「众膳坊」, 由当时在中心陕小的厨房内煮24人的饭餐至近年每天服务逾3,500人,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热食、乾粮等食物援助,透过服务我们了解到贫穷对小朋友的影响,包括:营养不良、欠缺人际网络、自信心低等等,所以我们以食物援助为介入点,并在2005年成立「助学改变未来服务」,为基层儿童提供学习物资及课外支援,让他们获得公平及多元发展的机会;同时,在善长的支持下推出「在校午膳计划」,为小学生每天提供有菜及有肉的营养膳食,以补足他们发育时期的需要。在2009年开办的「青苗同学会课后支援计划」,以「儿童为本」出发,为基层小学生提供课后的功课辅导及成长小组活动,期间并提供营养晚膳,全面照顾他们的发展需要。我们喜见食物银行服务及「在校午膳计划」,已被政府纳入为常规化的社会服务,可见服务对基层家庭及学童的成效及重要性。
我们累积了多年扶贫的工作经验,看到政府、很多社福机构、企业及基金会开展不同的的政策及项目以支援基层生活,却往往各方没有整全的数据分析而未能有效及快速地把资源转到有需要人士手中。最近有机会成为扶贫委员会委员,希望透过「精准扶贫」,在掌握大数据后去分析,要帮助哪些有需要的人及怎样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帮扶,亦要聚焦成效高的扶贫项目,就好像你们现时居住的社会房屋,是集结房屋、健康和就业为目标,期望藉这两三年时间,由改善居住环境开始、提升个人健康意识、协助住户工作发展的机会,建立社区资本。
过去,特别在疫情下,听到不少服务申请人,如咏咏妈妈一样,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不希望靠人,同时亦担心被社会标签,影响家人,特别是小朋友的成长。正可是在社会经济不景气,开工不足甚至失业的情况下,作为社会服务机构更要去想——如何在保障有需要服务人士的尊严下提供服务!于是我们将科技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上,把线下服务,走到线上。现时圣雅各的扶贫服务已迈向数码化,如全港首个食物援助平台FOOD-CO、一站式二手平台GOODS-CO及首个结合搜寻、申请及电子钱包的援助平台Charity Today。有需要人士透过手机应用程式、因应自己需要而在网上选择服务和接受服务,这不但增加了服务的「方便性」及「选择性」,重要的是可以保障他们的尊严。
小朋友在疫情下,学习情况同样大受影响,当上课转为家中线上进行时,幸得善长支持,为3,600位学童提供平板电脑,并送出4,500张流动数据咭,支援学童停课不停学。而随着学校恢复面授课堂,「助学改变未来服务」随即继续提供多元的活动,包括为SEN学童学习支援计划、运动、STEM及表达艺术等。此外,为了提升他们未来学习及工作竞争力,服务亦特意在沟通、演说、分析和合作方面装备他们。
「敢创新」,用创新手法帮助弱势社群一直都是我们坚守的,我们会继往开来地以快速的步伐回应基层家庭的需要,先行先试,希望与政府政策互相补位。在扶贫工作上,由实物援助至关顾身心灵的服务。建立社会资本、重建互信、关爱我们的香港。
我深信正如圣经的教导:「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
咏咏妈妈,今天是正月初七,人日,也是你和咏咏上楼后的第一个农历新年。祝你们生日快乐!生活美满!身体健康!
李姑娘
2023年1月28日